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八章 悅樂的教師生涯

  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八章 悅樂的教師生涯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創造幸福的人生,如果教師自己不悅樂,就不能帶動學生悅樂,建立好的教學氣氛,孕育積極的態度,培養樂觀進取的學生。

  做爲一個老師,起碼的條件是要使自己過得踏實悅樂。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悅樂,因爲悅樂就是幸福的本身。特別是老師更須要悅樂的性情和態度。這有兩個現由,其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創造幸福的人生,如果教師自己不悅樂,就不可能帶動學生悅樂,建立好的教學氣氛,孕育積極的態度,培養樂觀進取的學生。其二是老師的生活與工作,跟一般人一樣,都是爲了創造悅樂幸福的人生,老師自己悅樂不起來,就表示自己的教學生涯並不成功。

  因此,教師必須學習悅樂的生活。禅正好能提供老師開展悅樂人生的智慧和藝術。讓自己的生活帶著祥和的禅喜。

  在禅家的眼裏,悅樂即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在生活之外,另外尋求娛樂,因爲娛樂的激情一過,仍然要面對原來的苦悶。一般人認爲,悅樂之道是賺更多的錢來買娛樂;努力工作節約一些時間來作消遣,結果工作變成壓力;娛樂和消遣成爲一時的逃避或麻醉,即使買得狂歡,激情褪去,仍然苦景一片。

  禅家認爲悅樂是從生活之中直接體現的;是在工作與休閑之中,在觸目遇緣裏頭,對目前的事事物物,有著一份欣然之喜。他們深知悅樂不是追求的結果,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的。禅者總是提醒我們,如果你是爲了賺錢而工作,工作與生活就會變得勉強,如果你懂得在工作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生活就會過得充實愉快。

  因此,如果老師把教學當做賺錢餬□的手段,那麼每天的教學工作都會是一種苦悶。反之,如果能在教學中發現教育工作的價值,體驗學生的活潑和情趣,你會覺得與學生朝夕相處是值得的,是悅樂的,即使是頑皮或愚鈍的孩子,你也願意付出心血去教導他。我知道,在校園裏有許多這樣的老師,他們正散播著一粒粒幸福的種子。

  教師所體驗到的悅樂就是禅喜。禅的智慧,正提供了老師悅樂生活的智慧和藝術。現在,我就禅學的立場,討論教師悅樂生活的幾個層面。

  一、生命展現的悅樂

  從禅的傳承來看,禅家把生命看成一朶花。這在佛陀靈山法會“拈花微笑”的傳法中可以看得出來:它的旨意就是每一個人要如如實實地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朶花開了一樣。生活的本質不在于跟別人比較,而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工作、興趣等等條件,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每一個人都像一朶花一樣,只有透過生命的實現,像花開了一樣,才能體會到生的悅樂。

  悅樂本身就是生命的實現,無論貧富、尊卑、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都能在他們的生活中,直接體會到悅樂。因爲我們有耳朶,能聽到音聲之美;有眼睛,能看出景色之怡悅;能呼吸,能感受到活著的可貴。只要把自己從物欲奔騰的紛擾中拉回來,仔細看、聽和品觸,無論你生活在鄉間或都市,無論你的工作是勞心或勞力,禅喜無不流瀉在你的生活周遭,這就是實現的喜悅。

  每一個人的一生,必須以他的人生爲目的,如果把自己當做追求物欲的手段,生活就會與自己疏離。疏離的人是不悅樂的。因此,自己必須把工作、生活與休閑統合起來,成爲生命的實現;把潛能實現出來,化做創造與生命的熱愛,去服務社會,並懷袍澤。

  禅就是一方面摒棄激情享樂,擺脫野心和欲望的枷鎖,要讓自己自由起來,這種摒棄和擺脫的努力就是解脫,而真實的展現自己的生命,就是悅樂和禅喜的根源。

  人必須純真與恬淡,才能展現他生命的活力。同時,也只有把自己的活力用來創造,才有真正的喜悅。生活是一種創造與布施的過程。創造是指一個人能不斷的心智成長,能過清醒的生活,不被種種激情、引誘和貪婪所牽動,讓自己作生活的主人;布施是願意把自己的成就、知識、學問和福分跟別人分享。在創造與布施之中,我們成就了生命的光輝。它帶來真正的喜悅。

  作爲一位老師,無疑必須在傳道、授業、解惑之中去創造,去布施,去實現。教師的生命展現,必須是在教學工作與生活之中。如果不能在生活與工作中,體會到那生命實現之悅樂,那就很難在別的地方尋獲了。

  教師的一生可能是清苦的,但是清苦並無妨其生命展現之樂。因爲你有的是豐富的教育愛、教學的情趣和熱心,有的是恬淡的情懷;當你的辛苦耕耘換來學生的心智成長時,你感受到創造與叁收的喜悅。

  悅樂源自生活本身,源自工作本身。如果你想在生活和工作之外尋求悅樂,那就會扭曲生活和工作,所得到的將會是沮喪。有叁位信徒向無德禅師討教怎樣生活才會快樂。無德禅師反問道:

  “那你想得到什麼才會快樂呢?”

  甲信徒說:

  “我認爲我有了金錢就會快樂。”

  乙信徒說:

  “我認爲有了愛情就會快樂。”

  丙信徒說:

  “我認爲我有名譽就會快樂。”

  無德禅師說:

  “你們這樣想法,當然永遠不快樂。當你們有了錢、愛情和名譽之後,煩惱憂慮就會隨著後面占有了你。”

  叁位信徒虔心請教無德禅師,“要怎樣才能真正的快樂呢?”無德說:

  “辦法是有,你們要改變觀念;金錢要用來布施才有快樂,愛情要有肯奉獻才有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大衆才快樂。”(見《星雲禅話》第四集,頁十二)

  教師的生活是清高的,教師的快樂不是源自對名利的占有,而是對教育愛的實現與布施。當教師能看出教學工作的深邃意義時,也同時對生命之道有所開悟,並看出人生的希望,悅樂也就源源不絕。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正是禅家所謂的廣長舌相。教師的言教與身教啓發了學生,改變了他們的心智和氣質,化作人格的力量,然後透過其言行,影響其家庭、社會和接觸過的人或事物,並且連鎖性的影響下去,就像以石投湖,水波一圈圈的廣大,影響整個湖面一樣。所以教學活動將造成永恒的影響。誠如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所說,一句話一旦脫口,便存續于永恒。教師若體會到教學的永恒性,便不難發現其工作與生活的價值,而覺得每天都在創造和布施。反之,如果自己過的是疏離的生活,沒有爲教育而奉獻,缺乏教導的愛與熱忱,而勉強把教學當做謀生的工具,甚而誤人子弟。那麼邪惡就會乘虛滋長起來,它也一樣永恒存續于生活之中。不過,這種存續將是一種沮喪和挫敗。

  人總是在接近生活的終點時,會回顧自己一輩子所爲。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爲了避免自己老大徒傷悲,爲了預防蹉跎歲月,南唐時代的法眼文益禅師,警策李璟皇帝,要好好做稱職的皇帝,千萬不要爲著占有和享受而生活,因爲物欲和野心會障礙生命展現的悅樂。他們兩個在遊皇室花園時,法眼應了皇帝之請,即興詠了這首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髦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需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在這首詩裏,前兩句意指每個人的根性不同,要各自展現自己的人生;中間的四句在于警惕世人,要好好把握時間,清醒地實現人生,過創造性的生活。最後兩句則指出,那些占有和名利終究是要煙消雲散,真正重要的是生命的實現與喜悅。

  每一位教師在屈臨退休的時候,或者在垂垂老矣的暮年,也必然會回顧前塵往事。如果你發覺,臉上刻劃的皺紋,正是你教育愛試煉的軌迹,頭上的白發正展現心靈上恬悅自在的清純,而禿禿的額頭正輝映潔妙的佛光,那麼你就有了生命展現之豐收,它是種一真正的悅樂,佛學上稱爲極樂,那個極樂的精神法界,正是成佛之處。

  現代人都很忌諱談死,對于死之無知和莫名的懼怕,使我們無從接觸生命的真理。我認爲教師如果不知道死的有關訊息,就不容易看出教師生涯的豐富意義。禅家把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看成一個整體,並認爲把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加以割裂是不可能的,人一旦把存在的時間隔離成孤立的片段,無論你沈迷于過去,或執著于現在,或幻想著未來,都會導致一個人的迷失和彷徨。

  人的一生之中,畢竟要朝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關切。因此,唯有能體驗到生的意義,才能有清醒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生活層次,方能體會參天地化育的極則。這樣才能做到禅家所謂:“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的灑脫,才能從中孕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襟懷。

  身爲一個教師,當然要去體認生命的終極意義。然後才能經得起塵世中的種種考驗,擺脫得了貪、瞋、癡、慢、疑的緊迫引誘。這時,一種活潑的生命力複蘇起來,這就能展現悅樂的教學生涯了。

  

  二、日常生活的禅喜

  教師的生涯是單純的,所以要培養恬悅的禅喜比較容易。只要你能都攝六根,願意過簡樸的生活,專注于教學和家庭生活的安排,就會覺得樂趣無窮。反之,如果物欲慫動著你,貪婪引誘著你,憤世嫉俗激蕩著你,各種美色牽動著你,那麼甯靜的師道會化爲崎岖的險途,安靜清純的心境,驟生邪惡洶湧的波濤。因此,恬淡是禅喜的根源。恬淡不是消極,而是攝受六根,積極展現悅樂的人生。人生不是要別人贊美或囤積財物來鞏固自己,而是自己本來就是完美的,只要你能體會到這點,自然悅樂自在,唐朝的臨濟禅師和鳳林禅師對這一點有過精采的對話:

  鳳林禅師說:“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

  臨濟禅師說:“海月既無影,遊魚何得迷。”

  鳳林禅師說:“觀風看浪起,翫水野舧飄。”

  臨濟禅師說:“孤輪獨照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

  這段對話,揭示了人類很容易被物欲名勢蒙蔽的事實,也道出必須以超然的態度,作生活主人的禅機,它的重點就在“孤輪獨照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臨濟要我們投入這個多采多姿的現實生活,但是繁華…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八章 悅樂的教師生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