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八章 悅樂的教師生涯▪P3

  ..續本文上一頁創造的意味,它富有提升精神生活水准和心智成長的效果。

  禅家對工作與休閑的態度是一元的,禅者把工作當做是一種生命的展現,一種悅樂,所以在工作中享有悅樂。他們強調苦行的工作和生活,卻又甘之如饴。這一點是值得現代人重視的。現代人普遍把工作視爲一種負擔,視爲謀生的手段,而心理上卻又急于逃避工作的負擔與痛苦。結果工作成爲生活上的重負,汲汲于完成或獲得報酬時尋找娛樂,而消遣本身又是一種時間的消耗,一種激情的刺激和麻醉。因此,人總是在心靈上不悅樂的時候,才急于尋找消遣。

  禅者把工作當成一種實現生活的悅樂。這從唐朝黃檗與臨濟兩位禅師的對話中看得出來。有一天臨濟在田裏工作。黃檗也到田裏來。臨濟手拄著鋤頭,目迎著老師,一句話也沒有說。黃檗望著緘默的辮子說:

  “我看這家夥大概累了。”

  臨濟回答說;

  “老師,我連鋤一下都沒有,怎麼會累呢?”

  這時,黃檗舉起禅棒對臨濟打了過去,禅師對弟子揮棒有時是警語,有時是肯定的,有時是否定的。臨濟及時接住棒子。往回一送,教師卻跌了一跤。在旁的侍僧連忙扶起老師,口裏責備著臨濟的不是,熟料老師部起來,卻教訓了侍僧。這時,臨濟繼續的工作,並說:

  “他方火葬,

  我這裏活埋。”

  臨濟把工作與休閑的對立活埋了,把與生活疏離的勉強活埋了,也把爲著貪婪和虛假的強迫性工作活進埋了。現在剩下的正是笃笃當當的生活與工作。

  教師是要把教學當做一種生命的展現。這展現固然需要力氣,需要承擔,但是他悅樂的。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所表現的正是他所說的“學不厭,教不倦”,現代教師,也應具備這種襟懷。

  我認爲人若爲著貪婪和占有而工作,他的工作就會變得艱辛;如果爲著愛和布施,爲著服務,爲著實現生活之崇高意義,那就不會是一種辛苦。

  當然,我們不可能只有工作而沒休閑,因爲人的體力、心力和知識能力都有時而窮。因此,休閑正是恢複活力,再創造和增進悅樂的最好方法。禅者也有休閑,他們在散步中休閑,在行腳參訪中休閑,在此處逗趣中休閑,在相互切磋中休閑,在師生歡聚中休閑。

  禅法是“一切現成的”。禅家認爲吃飯睡覺都是休閑,而休閑也是生命的展現,所以說:“處處是道。”誠如大珠禅師所說,許多人是不懂得生活之道的,因爲他們吃飯時不好好的吃,卻百般挑剔,睡覺時不好好睡覺,卻千般計較。人一旦學會挑剔批評,生活即刻變得乏味浮躁。

  休閑的悅樂,決定于一個人的態度,如果以欣賞的角度去郊遊,自然處處喜悅;如果是用尋找快樂的態度去郊遊,那麼敗興而歸的可能性就很高了。休閑必先讓自己的急躁之氣放下來,抛開工作,放下萬緣,好好去欣賞音樂,去作一趟旅行,去看一位朋友。

  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許多情趣,你可以學習園藝、插花、棋藝、歌詠等等,在這些塵事中,你很容易品味到絕妙的禅喜。內子喜歡花,所以學插,一盆花插好了,即現在意盎然,給家裏帶來無限的樂趣。我們一面欣賞,一面觀玩,眼下似乎有著無限的景致;在我們的眼裏,真有賞識著山河萬朶之妙。我很喜歡把內子淘汰下來的舊花,加以整理修剪,重新插莳起來,驟然枯萎的花再現生機,它給我們一種一念萬千的悅樂。

  沏茶是悅樂的,歌唱是悅樂的,聊天逗趣也是悅樂的。只要你能放下一切塵緣,點點滴滴都足以令人賞心悅目的。

  教師除了上述的休閑之外,最得天獨厚的就是帶著學生郊遊或參觀旅行,甚至安排一些戶外活動或田野調查研究。這使學習與休閑完全的融合,在教學上有特殊的效果。《論語》中記功曾晳的一段話說: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了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教師若能把握這種情趣與精神,在閑暇假日,安排休閑式教學,學生和教師的生活情趣和互支關系,就會變行活潑親切。

  禅家認爲工作是實現,放下工作也是實現;工作時是承擔,放下時是休閑。人必須有一分醒覺,才能回歸到生活與工作之中,享受到見性之樂。誠如唐朝的禅者陳道婆,當他看到樵夫們每天忙忙碌碌年山砍柴,生活成爲沈重的負擔,絲毫享受不到悅樂,于是他說:

  “高坡平頂上,盡是采樵翁。

  人人各懷刀斧意,未見山花映水紅。”

  教師每天要留校七小時,每周要上十幾二十個小的課,批作業,改考卷,很像高坡平頂的采樵翁,忙得很。但是,忙中確實也有許多值得你悅樂的事,當你走入學生群裏,看到他們的活潑與歡顔,你也會驟然年輕起來,快樂起來。而關鍵就在于你必須關懷他們,分享他們的喜悅和生活情趣。

  最後,我要從禅家所謂“菩提日日長”的觀點來看休閑。一般人以爲休閑指休息、運動和玩樂。事實上,休閑包括參與社會活動,人際的聯誼,以及學習。叁者之中以學習對現代人而言最爲重要。

  現代社會變遷迅速,個人需要不斷的學習,各領域的新知層出不窮,如果有一段時間不進修,很快會跟不時代。專家們指出,學術和知識也有半衰期。所謂半衰期是指它的實用性衰退到一半。有些人認爲法律的半衰期是二十年,醫學的半衰期是十年。所以,一個人必須克克業業的努力學習新知。而休閑時的學習,可以增強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保持得上時代潮流的喜悅。

  如果一個教師一離開學校,除了教科書之外,沒有從休閑中開辟學習的管道,五年到十年之間就失去其大學畢業的水平或優勢。利用休閑學習,可以令你保持青春活躍,不時接觸新知,是悅樂的來源。依我的觀察,多數老年人所以變得沮喪和彷徨,正因爲他們沒有繼續學習的結果。如果你想保持悅樂,一定要經常抽空學習。

  教師如果能夠每天抽出叁十分鍾劄劄實實的念書進修,一年叁百六十天就有了一八二小時;你仔細算算,每周上班六天,平均每天真正“工作”的時間約五小時;加以換算,一八二小時相當于叁十六天。也就是說,你比別人多用功了一個月零六天。如果你真能利用休閑學習,它將帶給你更多的豐足感和悅樂。禅家認爲精進能生禅喜,故雲:

  “當勤精進。”

  許多人以爲精進是一種工作負擔,一種勉強的毅力,而禅門卻認爲在精進中可以綻放著無限的悅樂。

  

  四、禅定的妙悅

  對教師而言,禅定是很重要的。禅定所指的並不是只有坐禅,另一方面還包涵了心理的平靜訓練及自我控製的習慣。教師如果很容易受暗示,那麼任何誘因,都會影響到他的生活和教學態度。特別是容易激怒的老師,往往會失去許多教導和啓發學生的機會。

  激動性格的老師,在教學團體中,容易産生人際摩擦,對協同合作教學亦有困難。有時甚至把自己的激情發泄在學生身上。在學校行政上,最令校長苦惱的老師是容易激動,情緒不穩定,不能心平氣和跟別人溝通的人。當然,教師也是一位凡人,克服不了生氣的時候,但若性情浮躁,容易激怒,那就要自我檢討了。因爲這樣一方面有損自己的健康,破壞其悅樂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會影響教學,造成負面的教育效果。

  禅定不是口頭說的,更不是學術上的觀念,它是一種劍及履及的實踐智慧。因此,如果你想學習禅定,就得徹底的戒除自己的壞脾氣,要培養忍耐和寬容,要把自我中心的態度摒棄,同時要避免急躁的處世態度。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坐禅。

  坐禅是訓練自己保持禅定的主要方法。綜合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坐禅的主要益處包括:

  ·禅定確能引起生理的變化。例如能産生α腦波,它是入定的腦波,它的出現使我們産生淨定的感受。

  ·禅定能影響代謝作用,減低代謝率,使身體所需之消耗能量減少。

  ·它幫助我們從無明和成見中解脫出來,從而獲得較多心靈上的自由和悅樂。

  ·它能促進身心健康,並保持心理的醒覺。

  一九七O年,拉斯(Terry V.Lesh)曾經對輔導人員作過禅坐訓練的實驗。爲期四周,主要的發現是輔導人員的同理心增加,經驗的開放較好,對于生活中自我實現的體驗也提高。

  坐禅是很值得推展的一種休閑活動。它不但有助于身心健康,改變自己的習氣,更有助于教學活動之展現。坐禅的基本方法如次(摘錄自拙著〈禅與現代生活〉一文):

  禅定是修禅的基礎,那麼禅定或坐禅又是什麼呢?依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一種運動,是包含動、靜兩種型式的運動。它既心理的又是生理的;它就像是道家的太極圖一樣,動靜身心合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心理帶動生理,生理帶動心理,而成爲一個圓。現在我們從禅定的實踐過程中,來了解其心理學的意義。

  坐禅的方法不外乎調身、調息、調心叁個要素。就順序而言,需先從調身做起,次而調息,再次而調心。現在根據個人的體驗,綜合各家說法,盡量避免玄奧的名詞,而做通俗性解析,說明坐禅的身心反應,對于初學者而言亦可依序體會,從中玩味。  

  (一)調身

  一個習禅定的人,平時應常常運動,如慢跑、打太極拳、八段錦、作體操等。做運動有幾個要點:

  一、運動的方式須配合自己的體力。

  二、必須專注的做。

  叁、喜悅而興致勃勃的做。

  四、持之有恒。

  每日早晚各一次。伏案勞神者,應在上下午各抽出十分鍾作運動。

  運動可使血液中的化學變化平衡,使精神愉快、神經松弛,它促進一個人靜醒,也減少心理的緊張和焦慮。

  在坐禅前後,均需做適量的運動,並注意按摩全身各部位。坐禅前先運動後按摩,以期身心輕安,血液循環正常,開靜之後,先按摩後起身,再做運動。(按摩時應以兩掌搓熱,先輕輕按摩雙眼,依次雙掌按摩面部、額部、後頸、雙肩、兩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至右大腿、膝蓋、小腿,再至左大腿、膝蓋、小腿。)

  坐禅並…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八章 悅樂的教師生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