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现实并没有干扰到自己,自己还像是一轮明月一样的澄澈。就在这时,才能展现了生的悦乐和意义,所以叫“长啸一声天地秋”,而生命的展现都像洁静的秋山一样的纯净。
教师的一生奉献给学校,是一轮明月呢?还是一个太阳?那不要紧,重要的是他要云破月来,让这些学生能在学校的园地里“花弄影”:要教师能拨云现月,佛光普照,春风化雨。教师若能体会到临济禅师所谓:
“大道绝同,任向西东。
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教师的教育爱,心念一动,影响莘莘学子,启发其心智,改变气质,那不是石火光电所能及的。但教师的爱却是从恬淡悦乐中孕育出来的。
我认为要孕育恬淡悦乐的襟怀,享受微妙的禅喜,须从以下向个方面著手:
·培养开朗积极的态度。
·孕育有能力的教育爱。
·创造教学与生活的空间。
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开朗的态度。教室里的学生整天扰攘不停,耍宝、开玩笑、逗趣,层出不穷。从开朗积极去看,你会觉得他们活泼;从消极面去看,你会觉得他们顽皮捣乱。如果老师披著消极的眼光去看他们,在还没有教会他们之前,自己就先受气了。因此,教师要接受禅的指引,不要让自己陷入悲观的泥淖,要放开朗一些,这才能让自性中的大日如来佛性(人人心中有个太阳)绽放出教学的活力。你必须对学生的好坏优劣看得分明,但千万不要为学生好坏动情绪。这就是禅门所谓:
“无善无恶,无是无非。”
人只有不被善恶牵动时,才能看清它,并且作有效的回应。教师总应是平静地看著学生, 不被学生的好蒙蔽了你启发他成长的机会;也不会因为他的顽皮,而令你气急败坏。所以《六祖坛经》上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教师一定要学会“动脑而不动恼”的教学素养。这使老师不断保持积极的态度,创造更多的启发机会和教学方法。
教师处于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很容易因为突发事件而怒责学生。在心不平气不和的情况下的责备,往往不能发生预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保持开朗的性情,对于学生犯错,要平静的心设法教导;即命诉诸处罚,也是依照班规校规,严而不苛,罚而不凌辱,这样才能持之久远,否则不便效果不彰,而且会损害自己的健康。心理上研究告诉我们,过度的紧张和性急,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根据佛列曼和罗森曼(M.Friedman & H.Roseman)两位医师的研究,急性或随便发脾气的人罹患心脏病的比例特别高,在六十岁以前得心脏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属于性急的人。
从禅的观点来看,性急就是失去心理生活的空间,它使一个人无法发挥创意。当教师以急躁的个性进行教学时,不但缺乏循循善诱的耐性,而且几乎无法使用自己的创意去启发学生。许多认真教学的老师,就因为缺乏一份开朗与耐性,导致频频的责罚学生,而学生的成绩却进步不多。
一位老师要管理四十到五十位学生,各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性向都不相同,把这样一群小伙子凑在一间教室里,一旦有空,必然要闹翻天。这样现象对某些老师而言,评语是“不自爱”;对另个一些老师而言,评语是“理所当然”。于是认为学生不自爱的教师,采取严管;而认为理所当然的老师,则鼓励他们把功课学会,就安排团体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积极的;严格管制学生则是消极的。时下许多老师,喜欢派个学生当秘密警察,打小报告,好掌握秩序。这种做法也是消极的,它不但造成班上同学的不安,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人际的冲突。
教师若能注意以开朗积极的态度从事教学,必须使班上活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气氛也活泼起来。六祖慧能说:
“清净心体,
妙用恒沙。”
有清净的心智,就有无量无边的妙用。我的长子念小学时,有一次,很高兴的告诉我说:“今天上研究组数学课时,解答了一个很难的数学题目,老师在今天放学前才告诉我说,我的作答是正确的,他想了两个小才想通。”我看著孩子得到鼓舞的喜悦,更感激郑汉华老师巧妙的教导语言和爱心。这样开阔的教学,不只学生乐了,老师乐了,家长也都分享到那高妙高智慧的禅喜。
其次是有能力的爱所产生的禅喜。这是一种“觉·有情”所绽放出来的悦乐。人类的情感如果没有透过清醒的觉悟,情感可能成为盲目的罪恶。所以禅亦重视这份觉醒的情爱。禅门有一则分案,颇能表现这种有能力的爱。
佛光禅师有许多徒众。有一天,甲弟子向禅师禀告说:生死事大,要了脱生死唯有念佛往生净土,所以他想到灵岩那里学念佛。禅师很欢喜的说:
“很好,你去学净土念佛法门回来,能让此地佛声不断,我们的道场如莲华世界。”
接著乙弟子禀告说:戒住则法住,佛门没有比戒律再重要的。老师!我想到宝华山学戒堂学律去。佛光禅门仍然欢喜的说:
“很好!你学律回来,能让我们道场大家都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真正成为一个六和僧团,真是太好了!”
才刚说完,丙弟子也顶礼说:老师:学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前思后,非常想到西藏学密去。禅师淡淡一笑,答道:
“很好,密宗讲究即身成佛,你学密回来,影响所及,我们这里一定多人当身成就金刚不坏身。”
佛光答覆了三位弟子的请求后,座旁的侍者很不以为然,就很不满的说:“老师!你是当今一代禅师,禅是当初佛陀留下以心印心的法门,成佛作祖,没有比学道参禅更重要的事。他们应留下来在您的座下与你学禅。以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才对,您怎能鼓励他们走呢?”佛光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
“我还有你啊!”
禅者的教法何等的慈悲,而慈悲之中又何等的开明有智慧。他们知道学生的根性不同,因缘不同,乐于成全每一位弟子的学习历程。慈悲中有智慧,智慧中有慈悲,所以叫“悲智双运”,在双运中又透露著微妙的禅喜。
悲智双运的教育爱,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充满悦乐的气氛。悲智的教育爱,如果没有心理学家弗洛姆(E.Fromm,1990—1981)的分析,教育爱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教育爱的本质是给予或布施,而不是占有或享有;给予是有能力的爱,能促进学生成长;占有或享有的爱只是欲望。
·教育爱的道要因素是关怀;当我们能设身处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时,爱心才真正的展现。
·爱不是心里想的问题,也不是只有关心就完成的,爱必须付诸行动,伸出缓手,去促进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辅导其生活适应。
·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性向、能力、需要予以协助,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要透过丰富知识,以及好的感受能力能力去了解学生;教师是在了解学生后,才善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去启发学生。
具备以上素质的爱是有能力的,是“悲智双运”的。它不但能引导学生自我实现,也能启发其身心之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是积极的,主动的,有乐趣的。
当然,有能力的教育爱使老师感到悦乐;教师总是在失去创意,对学生不知所措时,感到沮丧或愤怒。通常老师对学生顽皮不听话而反应出愤怒情绪时,也正是他失去创造智慧,不能以有效而具建设性的方法回应的时候。因此,教师应该经常阅读或研讨何处理教学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具有建设性和有启发性的教学设计。这能帮助教师运教学于掌上。
其三,创造教学与生活的空间,也是孕育悦乐的重要一环。在禅者的眼里,空即是万物的生机。人类的生存需要空间,我们称它叫生存空间;智慧的开展,必先铲除思考上的障碍,腾出思想的空间。禅所谓的空,一方面可用文法上动词来了解,它的意义是放下或铲除;人必须把污浊的秽物去除,才能生活在清净的环境;把邪恶的习惯改正,身心才会健康,德行才会日日增长。教师如果不把过去陈旧的观念打破,就不可能精进的学习新知。
教师如果能保持谦冲或空的工夫,就能不断的学习新知,心智也就宽广,见识自然开阔,处理教学上的问题,容易行心应手,这就是空的大用。《六祖坛经》上说:
“除去执心,
通达无碍。”
教师对于学生没有好的或坏的成见,师生之间的沟通才没有障碍。有些老师一进教室,看到学生乱哄哄的,劈头一句话是“××,是不是你又在捣蛋了!”像这样的成见,无论老师的猜测是否正确,对于那位学生都将造成严重的伤害。相对的,教师自己也是气愤的,因为他总认为这个学生没药可救,而造成严重的厌恶和挫折感。
空的另一个涵义,可以从文法上的名词来解释。它是一种没有激奋,没有成见、偏见和刻板思想的状态。空表示心灵的安静与清净。在这状态下,教师可真正享受燕居之妙,可享受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之情怀,这是一种不受烦恼干扰的悦乐状态。六祖慧能说:
“世人妙性本空。”
当你能放下万缘时,必然可以享受到一种轻安与高妙,它不属于激情和欢乐,更不是兴奋的娱乐,而是一种恬静之乐。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保持彼此互动的空间,教师的情感才得以交流,心意才能沟通,彼此的互信才建立起来,这时思想上的启发,人格上的陶冶,情趣上的培养,情感的悦乐才真正出现。
教师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禅喜,不但对教学产生正面的效果,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帮助也大。我由衷的建议教师,要注意培养开朗的积极态度,时时培养自己有能力的慈悲心,并培养空的生活艺术与智慧。
三、休闲怡情的禅趣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一天留校七个小时,班上的学生无论在学业上、生活上、心理适应上,都需要教师指导。其责任之重,实在值得我们崇敬。教师如同一般人一样,需要休闲活动。就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休闲具有纾解辛劳、悦乐、优雅和再…
《觉·教导的智慧 第八章 悦乐的教师生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