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現實並沒有幹擾到自己,自己還像是一輪明月一樣的澄澈。就在這時,才能展現了生的悅樂和意義,所以叫“長嘯一聲天地秋”,而生命的展現都像潔靜的秋山一樣的純淨。
教師的一生奉獻給學校,是一輪明月呢?還是一個太陽?那不要緊,重要的是他要雲破月來,讓這些學生能在學校的園地裏“花弄影”:要教師能撥雲現月,佛光普照,春風化雨。教師若能體會到臨濟禅師所謂:
“大道絕同,任向西東。
石火莫及,電光罔通。”
教師的教育愛,心念一動,影響莘莘學子,啓發其心智,改變氣質,那不是石火光電所能及的。但教師的愛卻是從恬淡悅樂中孕育出來的。
我認爲要孕育恬淡悅樂的襟懷,享受微妙的禅喜,須從以下向個方面著手:
·培養開朗積極的態度。
·孕育有能力的教育愛。
·創造教學與生活的空間。
教師首先必須具備開朗的態度。教室裏的學生整天擾攘不停,耍寶、開玩笑、逗趣,層出不窮。從開朗積極去看,你會覺得他們活潑;從消極面去看,你會覺得他們頑皮搗亂。如果老師披著消極的眼光去看他們,在還沒有教會他們之前,自己就先受氣了。因此,教師要接受禅的指引,不要讓自己陷入悲觀的泥淖,要放開朗一些,這才能讓自性中的大日如來佛性(人人心中有個太陽)綻放出教學的活力。你必須對學生的好壞優劣看得分明,但千萬不要爲學生好壞動情緒。這就是禅門所謂:
“無善無惡,無是無非。”
人只有不被善惡牽動時,才能看清它,並且作有效的回應。教師總應是平靜地看著學生, 不被學生的好蒙蔽了你啓發他成長的機會;也不會因爲他的頑皮,而令你氣急敗壞。所以《六祖壇經》上說: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教師一定要學會“動腦而不動惱”的教學素養。這使老師不斷保持積極的態度,創造更多的啓發機會和教學方法。
教師處于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之中,很容易因爲突發事件而怒責學生。在心不平氣不和的情況下的責備,往往不能發生預期的效果。教師一定要保持開朗的性情,對于學生犯錯,要平靜的心設法教導;即命訴諸處罰,也是依照班規校規,嚴而不苛,罰而不淩辱,這樣才能持之久遠,否則不便效果不彰,而且會損害自己的健康。心理上研究告訴我們,過度的緊張和性急,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髒病。根據佛列曼和羅森曼(M.Friedman & H.Roseman)兩位醫師的研究,急性或隨便發脾氣的人罹患心髒病的比例特別高,在六十歲以前得心髒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屬于性急的人。
從禅的觀點來看,性急就是失去心理生活的空間,它使一個人無法發揮創意。當教師以急躁的個性進行教學時,不但缺乏循循善誘的耐性,而且幾乎無法使用自己的創意去啓發學生。許多認真教學的老師,就因爲缺乏一份開朗與耐性,導致頻頻的責罰學生,而學生的成績卻進步不多。
一位老師要管理四十到五十位學生,各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個性、性向都不相同,把這樣一群小夥子湊在一間教室裏,一旦有空,必然要鬧翻天。這樣現象對某些老師而言,評語是“不自愛”;對另個一些老師而言,評語是“理所當然”。于是認爲學生不自愛的教師,采取嚴管;而認爲理所當然的老師,則鼓勵他們把功課學會,就安排團體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積極的;嚴格管製學生則是消極的。時下許多老師,喜歡派個學生當秘密警察,打小報告,好掌握秩序。這種做法也是消極的,它不但造成班上同學的不安,而且容易導致學生人際的沖突。
教師若能注意以開朗積極的態度從事教學,必須使班上活力增加,學生學習的氣氛也活潑起來。六祖慧能說:
“清淨心體,
妙用恒沙。”
有清淨的心智,就有無量無邊的妙用。我的長子念小學時,有一次,很高興的告訴我說:“今天上研究組數學課時,解答了一個很難的數學題目,老師在今天放學前才告訴我說,我的作答是正確的,他想了兩個小才想通。”我看著孩子得到鼓舞的喜悅,更感激鄭漢華老師巧妙的教導語言和愛心。這樣開闊的教學,不只學生樂了,老師樂了,家長也都分享到那高妙高智慧的禅喜。
其次是有能力的愛所産生的禅喜。這是一種“覺·有情”所綻放出來的悅樂。人類的情感如果沒有透過清醒的覺悟,情感可能成爲盲目的罪惡。所以禅亦重視這份覺醒的情愛。禅門有一則分案,頗能表現這種有能力的愛。
佛光禅師有許多徒衆。有一天,甲弟子向禅師禀告說:生死事大,要了脫生死唯有念佛往生淨土,所以他想到靈岩那裏學念佛。禅師很歡喜的說:
“很好,你去學淨土念佛法門回來,能讓此地佛聲不斷,我們的道場如蓮華世界。”
接著乙弟子禀告說:戒住則法住,佛門沒有比戒律再重要的。老師!我想到寶華山學戒堂學律去。佛光禅門仍然歡喜的說:
“很好!你學律回來,能讓我們道場大家都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真正成爲一個六和僧團,真是太好了!”
才剛說完,丙弟子也頂禮說:老師:學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前思後,非常想到西藏學密去。禅師淡淡一笑,答道:
“很好,密宗講究即身成佛,你學密回來,影響所及,我們這裏一定多人當身成就金剛不壞身。”
佛光答覆了叁位弟子的請求後,座旁的侍者很不以爲然,就很不滿的說:“老師!你是當今一代禅師,禅是當初佛陀留下以心印心的法門,成佛作祖,沒有比學道參禅更重要的事。他們應留下來在您的座下與你學禅。以期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才對,您怎能鼓勵他們走呢?”佛光禅師聽後,哈哈大笑說:
“我還有你啊!”
禅者的教法何等的慈悲,而慈悲之中又何等的開明有智慧。他們知道學生的根性不同,因緣不同,樂于成全每一位弟子的學習曆程。慈悲中有智慧,智慧中有慈悲,所以叫“悲智雙運”,在雙運中又透露著微妙的禅喜。
悲智雙運的教育愛,使師生之間的互動,充滿悅樂的氣氛。悲智的教育愛,如果沒有心理學家弗洛姆(E.Fromm,1990—1981)的分析,教育愛至少要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教育愛的本質是給予或布施,而不是占有或享有;給予是有能力的愛,能促進學生成長;占有或享有的愛只是欲望。
·教育愛的道要因素是關懷;當我們能設身處地關注學生的成長時,愛心才真正的展現。
·愛不是心裏想的問題,也不是只有關心就完成的,愛必須付諸行動,伸出緩手,去促進學生的成長,幫助他們解決難題,輔導其生活適應。
·尊重學生,根據學生的興趣、性向、能力、需要予以協助,幫助學生自我實現。
·要透過豐富知識,以及好的感受能力能力去了解學生;教師是在了解學生後,才善用教育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去啓發學生。
具備以上素質的愛是有能力的,是“悲智雙運”的。它不但能引導學生自我實現,也能啓發其身心之發展。學生的學習活動將會是積極的,主動的,有樂趣的。
當然,有能力的教育愛使老師感到悅樂;教師總是在失去創意,對學生不知所措時,感到沮喪或憤怒。通常老師對學生頑皮不聽話而反應出憤怒情緒時,也正是他失去創造智慧,不能以有效而具建設性的方法回應的時候。因此,教師應該經常閱讀或研討何處理教學上所發生的問題,特別是具有建設性和有啓發性的教學設計。這能幫助教師運教學于掌上。
其叁,創造教學與生活的空間,也是孕育悅樂的重要一環。在禅者的眼裏,空即是萬物的生機。人類的生存需要空間,我們稱它叫生存空間;智慧的開展,必先鏟除思考上的障礙,騰出思想的空間。禅所謂的空,一方面可用文法上動詞來了解,它的意義是放下或鏟除;人必須把汙濁的穢物去除,才能生活在清淨的環境;把邪惡的習慣改正,身心才會健康,德行才會日日增長。教師如果不把過去陳舊的觀念打破,就不可能精進的學習新知。
教師如果能保持謙沖或空的工夫,就能不斷的學習新知,心智也就寬廣,見識自然開闊,處理教學上的問題,容易行心應手,這就是空的大用。《六祖壇經》上說:
“除去執心,
通達無礙。”
教師對于學生沒有好的或壞的成見,師生之間的溝通才沒有障礙。有些老師一進教室,看到學生亂哄哄的,劈頭一句話是“××,是不是你又在搗蛋了!”像這樣的成見,無論老師的猜測是否正確,對于那位學生都將造成嚴重的傷害。相對的,教師自己也是氣憤的,因爲他總認爲這個學生沒藥可救,而造成嚴重的厭惡和挫折感。
空的另一個涵義,可以從文法上的名詞來解釋。它是一種沒有激奮,沒有成見、偏見和刻板思想的狀態。空表示心靈的安靜與清淨。在這狀態下,教師可真正享受燕居之妙,可享受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之情懷,這是一種不受煩惱幹擾的悅樂狀態。六祖慧能說:
“世人妙性本空。”
當你能放下萬緣時,必然可以享受到一種輕安與高妙,它不屬于激情和歡樂,更不是興奮的娛樂,而是一種恬靜之樂。
教師與學生之間能保持彼此互動的空間,教師的情感才得以交流,心意才能溝通,彼此的互信才建立起來,這時思想上的啓發,人格上的陶冶,情趣上的培養,情感的悅樂才真正出現。
教師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禅喜,不但對教學産生正面的效果,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幫助也大。我由衷的建議教師,要注意培養開朗的積極態度,時時培養自己有能力的慈悲心,並培養空的生活藝術與智慧。
叁、休閑怡情的禅趣
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一天留校七個小時,班上的學生無論在學業上、生活上、心理適應上,都需要教師指導。其責任之重,實在值得我們崇敬。教師如同一般人一樣,需要休閑活動。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休閑具有纾解辛勞、悅樂、優雅和再…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八章 悅樂的教師生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