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的本义,对现代人将产生莫大的启示。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中的伦理、宗教、民俗等等,做一个与现代生活称接的解释,是深具价值的,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的意识观念里,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柢固的,但是佛学和禅理是深奥的,经典是艰涩难懂的。特别是佛法的义理,在寺庙生活的严格训练下,更显得与生活缺乏生动丰富的结合。结果佛教被一般信众扭曲为迷信,而致未能宏扬它的光明性。于是,有许多人在潜意识里,神往着儿时拜拜的宗教情怀,孺慕佛像的庄严和慈悲,但又认为它与现实生活脱节,而俳徊于需要它而又不信它的矛盾情结,而很无奈地得不到正信信仰的精神力量。相对的,也有许多人,他们不明就理,一头栽进迷信的死胡衕里,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启发,反而面临精神生活的溃败与困境。
我觉得佛教的经典和教义中有许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在在是教育的好素材。因此,为了启发孩子的精神生活,应该把我们的宗教与民俗,作一清新的阐释,让它与现代生活结合,又能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最终目标在于引导每一个人的善根,展现清醒的智慧,过成功的生活。
我必须加以澄清:我们要介绍给孩子的是可以启发孩子生活智慧,培养明理熊度,增进身心成长的宗教与民俗,而不是一堆迷信而又障碍清醒思考的教条和宗教迷信。
二、认识佛学
佛学最主要的旨趣在于启发个人的生活智慧。佛家把学佛的训练看做生活的一部分,它衔接佛教的信仰,满足宗教情怀的心理需要,又能独立于佛教之外,成为引导个人展现光明的一门学术。
学佛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出家。父母亲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真正的出家是指一个人能从许多庸俗之务中解脱出来,不要被物欲的陷阱所诱,不要被成见、偏见和刻板印象所缚,不要被一切色相所障。当一个人能从这些陷阱中“出离”时,已做到出家的实质意义。这种出离的意识,可以使孩子更精选,更愿意去求真理,去展现生命之美。
学佛更不是一般人所谓的隐遁和消极。佛教之所以被误认为消极是因为“空”的观念来的。所谓“四大皆空”,所谓“无余湼盘”所指的是要一个人把虚妄的欲念,不合理的抱负,强烈追求与占有的生活态度加以净化。人如能将虚荣、贪婪、坏的习气予以拼除(空掉它)自己的心智就能不断成长。如能以虚心(空)的态度去学习,收获也必然丰富。
学佛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历练自己。无论在品德、专业、宗教的情操上,都在精进不懈中实现着,而他们的心中时时系念着佛。学佛者透过拜佛和修行来达到醒觉、智慧和精神生活的圆满。在拜佛的宗教情操中,使自己得到依靠,有了光明的指引,有了心灵安定和护佑的力量;在努力修行之中,自己的心智坚强起来,有著丰足自在的情怀和宁静的创意。
学佛者在拜佛和修持中,提升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开朗的心胸,孕育恬淡和活泼的处世态度。他们的志业得到伸展,他们的人生显得富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觉得自在有意义,感受到与佛同在,但自己却正展露着佛性的光明。
学佛的人最起码的事就是皈依。这表示一个人愿意接受佛陀的教化,也表示自己学佛的起点行为,就像报名入学和办理注册一样,有一个开始的仪式,并让你认识学佛是什么。人总是有个起点行为才会真正行动起来,有个起码的认识,意愿才渐渐强大起来,所以皈依是最起码的要事。
皈依要找一位出家的法师,当然要找一位解行(解义和修行)圆融的出家人,由他为你举行皈依的仪式。一般人都说“我皈依了某某法师”,事实上,真正皈依的是“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又称为“三皈依”,其旨义如次:
·皈依佛,雨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的本义就是皈依觉,只有能自我醒觉,心智清醒,从种种障碍中解脱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奉行佛的教化的实践者。佛学的本义就是觉。觉的最起码涵义包括: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
2、了解别人,接纳别人,宽容别人。
3、明白事理,承担是非,事事无碍。
4、落实生活,放下妄念,精选圆满。
一个充分醒觉的人,一定能在理智和感情上得到平衡圆融,同样也能在智慧与幸福上福慧兼得,所以说皈依佛,两足尊。
其次是皈依法,旨在皈依佛陀的教化、实践经教上的法门,使自己成为清醒、安定、有智慧的觉者。一个人最忌讳的事是被物欲所蒙蔽,被色相的引诱所牵动,那就会误入歧途,迷失堕落。皈依佛法就是实践佛法,透过这项修行,学佛者解脱了种种烦恼和障碍,特别是使自己的心识从贪婪和执着的占有心态,转变为活泼和实现者的心态。这项转变,使心灵有了自由,使潜能得以发挥,使活力得以展现,使事业有所成就,所以叫离欲尊,是因离欲和实践佛法而使自己尊贵起来。皈依法就是要实践六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努力实践六种修行,就可以从失败的此岸到成功圆满的彼岸,从无知的此岸到有智慧的彼岸,从烦恼的此岸到悦乐自在的彼岸。这六波罗蜜是:
·布施:这是实现自己,服务社会和爱护有情众生的慈悲。
·忍辱:能宽容别人,不受种种恶言、激动和诱惑所牵动。
·持戒:遵守生活格律,培养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精进:要有光明的态度、积极的思想和努力实践的勇气。
·禅定:平静和安定的生活态度,并从静虑中培养性情。
·智慧:在待人处世上有了事事无碍的创意,在心灵上处处自在的襟怀。
其三是皈依僧。僧是净的意思,只有透过净化意识,才能使自己福慧增长。学佛者透过净的训练,培养出单纯的心智,这使人能专心弘毅,水滴石穿,透过净的行持,也能培养悦乐的情怀和深远的睿容。此外,皈依僧也表示著接受出家僧人的指导,接受他的教法,从而努力修行,见性成佛,悟入法界。
学佛除了三皈依之外,要学习戒、定、慧三门基本功课,一般称为“三学”。戒学的主要意义是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它帮助一个人不隐于紊乱,就像种下树苗,需要打下木椿来帮助其向上成长一样。当人的心智茁壮,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就是戒而无戒的心灵完全开悟自由的阶段。定学是指禅定的功夫;禅是指不被外境的色相所引诱或欺蒙,定是指心理不尤乱烦恼;这是培养正确思考和心理健康的最佳训练。慧学是智慧的开展,这是透过空的训练来的;虚心是空,所以才能落实所学;放下执著和刻板观念是空,所以能有真知卓见;排除对人的成见与偏见是空,所以才有大慈大悲的悦乐襟怀。慧学的本质是“真空妙有”;是“离一切相,即一切相”的创造活动。
学佛可以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愉悦的性情,实现成功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睁开法眼,看出生命的究竟,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和光明性。
学佛使一个人得到宗教情操和心灵的满足,同时也启发了自己,解脱心智上的困境和障碍;展现悦乐丰足的生活。反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是一种启发,同时也与现代文明不相抵触。
三、禅与现代生活
我们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价值观念的元而纷歧,意识型态感性而多欲。再加上讲究高效率、高成长的及高竞争的工商业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的人都脱离不了沉重的精神压力。紧张、苦闷、忧郁和烦躁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性格。为了改善精神生活,纾解精神压力,调整健康的身心,许多人对禅抱著深切的期望,希望透过禅的洗涤,让自己半添几分自在,涵冶些许达观的襟怀。
于是,学禅的风气渐渐普及起为,除了禅寺里加开了许多短期禅坐和讲习之外,许多坐禅为宗旨的首场应运而生。而现代禅主课程,也成为熟门的宠儿。不少企业机构,为了帮助员工提升精神生活,促进个人潜能的发展,以提高生产力,也纷纷举办禅学讲习、禅坐训练。企业界所谓禅式管理也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也开始重视禅与辅导的关系,希望透过禅的智慧与机趣来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此外,心理辅导和谘商方面,也想借助禅的历程,帮助人们建立开朗悦乐的新生,从而有了辅导学本土化的更具体构想。
禅是否真能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助益呢?依我从事教育、谘商与辅导的观察和体认,答案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对于生活的调适、消除紧张和压力,寻求充分的自我实现上,具有相当的助益。至于促进个人的充分醒觉,体悟生命之究竟意义,那又是另一个高层次范畴。不过,学禅的人口中,有些人学得很受用,有些人不受用,这也是事实。依我的观察,学禅是否受用,关键就在于自己是否具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学禅最需认清禅的本质在引导一个人许多虚妄中解脱出来,去展现真实的生活。如果把学禅视为一种依赖,或藉以逃避现实的生活,终究不能提升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和智慧,不能好好做自己的主人,那就不易受用了。
禅不是知性的认知所能理会的,不是逻辑和意识认知所能把握的。它既非感受与知觉,也非知识与认知。这是一种开悟或解脱,是要你从许多知识、成见、偏见和自我防卫体系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智慧发挥功能,得到完全的自由。它使你既不被各利色相所引诱,也不被苍茫的空虚和消极所困,而活出真正的自己。你是健康的、恬淡的、自由的、实现的和悦乐的。
禅不在于使你由贫致富,但确实令你看到生活的展现与健康的态度。它无你的辉煌腾达,却能教你活在平等自在的如来。它更不能令你长生不老,免除病苦,但却能教你如何承担,并看出生命的终极意义。因此,学禅的人必须把握禅的本质,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实践性…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