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能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批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
宗教与民俗是被忽略的教育素材,它已造成教育的缺憾。
教育离不开文化,因此必须在文化素材中选择教材,教给孩子,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与文化环境配合,学习才会生动有趣,许多人文的智慧才得到传承,而过去的迷信也因为教育而得以消除。特别是宗教与民俗这方面,如果不透过教育予以澄清、解释和整理,它的原始涵义不但得不到彰显,而迷信的仪式反而风行流传。
每一个孩子都离不开自己的文化环境,而文化中的宗教与民俗是他每天脱离不开的一环,如果不就这个主题加以解释、教导和澄清,无疑会丧失宝贵的教育素材,同时将引起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里,无论是生活适应、情感生活、情绪状况、思考方式等等,都源自文化的薰陶和约制。人若没有接受文化的薰陶,精神生活将会是空白或低劣。
人类精神生活孕育了文化,而文化素材之不断累积,也加强了启发后代子孙心智成长的潜能。因此,文化是每个人精神生活的资源。没有接受文化的洗涤,便不可能提程式精神生活,孕育璀璨的智慧。西元一八OO年,有一位野孩子在法国的艾维隆森林里被发现。这个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是在一个未曾与人类触下的森森长大的。他被发现时,身子是体裸的,不会说话,似乎对温度和疼痛毫不在乎,也无法维持专注。他在食。虽然健康,但完全没有社会化。很明显的,一个人若非投身于文化刺激之中,他的心智就甚少开启成长,其精神生活就迟滞低劣。没有文化就没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文化是人类总体生活表现的集合。而文化的累积、整理和创造,则推动了文明的巨输。对于个人而言,心智成长和生活智慧,必然从文化中吸收菁华,化为生活的智慧和高妙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或多或少都含藏著远古以来所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正因为你的精神世界留存著古老的文化,如果一意想排除它,无异在斲丧自己的元神。
文化之中影响个人最深最广的是宗教和民俗。因为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内涵可以深入每个人心灵的底层,而且很自然地影响人的思维、情感、抉择和判断。它是在生活中直接学习,从经验与意识中直接感染,较少知性的了解和认知。宗教与民俗对个人的影响根深柢固,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普遍久远的。因此,宗教与民俗可以透过解释和再创造,而丰富其内涵;但很难用另一种宗教或民俗来完全的代替。即使更换了一种新的信仰,其旧有的思维方式和情操观念之基本意识,仍然存续于生活之中。回顾过去每一种新的宗教和文明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一定会被中国化;而原有的宗教与民俗也在异质因素传入时,要重新阐释其内涵或廓而创造之。而是种阐释的与创造的过程都是教育功能所以致之。
一、宗教文化与教育
文化就像一个染缸,宗教和民俗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长在某一文化里,就注定和它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会不停地发挥影响力,塑造成员们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价值判断和情感生活等等。这种现象,套用佛学的用语就是“共业”。它是教育所不可忽略的文化素质。
业力是不可思议的,共业的力量尤其大。每一个人的生活和际遇,几乎全部建立在对共业的适应上。譬如说,社会上普遍流行著功利的价值观念,个人也就不自觉的为了功利而全力以赴。一群人信仰一种宗教,那么宗教的禁忌就会严重的影响个人的生活适应和判断。宗教和民俗这些共业,就像一条大河一样,个人充其量只是这条大河中的一条鱼,你很难超越或摆脱它。因为文化正是鱼所生存的河水。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找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宗教与民俗经过长期时间的承传,它的原义渐渐模糊或被淡忘了,只留下一个仪式或习俗的外壳,它空洞化了。此际如不适时给予解释,使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那么宗教和民俗的权威性会误导信仰者步向迷信;它会造成精神生活上的障碍,导致智慧与创造力的萎缩,它往往与原来的教义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也正是心理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所担忧的。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是传承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的有利工具。因此,所有的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若没有汇流入宗教与民俗,则其讨论的一切理论,只不过是知性的观念,不容易成为具体的道德智慧和行动。因此,学宗教和民俗失去了创造的力量,不能把原有的智慧解释到生活的层面予以活用时,它那传递生活伦理和智慧的功能也就随之消失。这群人便得不到宗教与民俗的雨露,他们的道德能力和生活智慧也空洞化了。
目前我们的社会似乎正出现了迷信与道德空洞化的现象。不少人变得盲目、迷失和心理空虚;不少人变得狂暴、非理性和激越。至于生活的若闷,精神生活的失调,已经成为现代台湾地区人民的普遍现象。当人们聚集在大榕树下祈求明牌而跪拜时,我们不能不说它是迷信。另一个人在发生意外而流血倒地时,却拍手高光地说,它启示了明牌号码,我们只能说他已有了精神症状。
台湾地区的迷信是严重的,神坛林立,处处都是祈求发财和贪婪的信众。至于在丧仪中举办脱衣秀,那就更脱离民俗的化理本质。我相信,这是台湾地区精神生活的危机。这是大家应共同警惕的。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宗教和民俗的诠释中去建立良好的精神生活,从而缔造善良的民风和道德观念。
我深信在我们的宗教和民俗中,涵藏著丰富的精神生活宝藏。它应该被活泼地解释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来说,学佛的旨趣就在于促进自我的醒觉。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实现生活之中,建构光明的人生;从净化贪婪,学习自我控制和慈悲行运之中,去展现福慧圆融的生活;从觉性、智慧和参悟中,证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
佛教的真正本义就是要人从有忧苦的此岸,经过修行而达到悦乐的彼岸。它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展现成功的人生,帮助人们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
这样的佛教,不正是符合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吗?目前我们所最需要的正是现代的宗教。我相信天主教、基督教、乃至民间的拜拜,也都能将它的真、善、美加以解释,让它的教理能充分的显现,并与现代生活衔接起来,这样宗教才能发挥它济世救苦的功能。
在我从事谘商与辅导的经验中,发现有许多人的宗教信仰建立在对物欲的贪婪上,而不是建立于对神的崇敬;建立在对神的贿赂态度,而不是建立在精神与情感的提升;建立在野心、不安和迷信之上,而非从宗教中得到安身立命的崇高情操。结果,当他们的神不能满足其私欲时,他们即刻对祂失望、怀疑祂,甚至背叛祂。
其实,宗教生活中的神是与自己精神生活同步的情理世界。当一个人走入迷信的死胡衕时,其宗教情操也就破坏。当他以嗷嗷待哺不肯振作的心态,祈求神佛降下恩典时,他已经濒临于崩溃,或者说他已经有了精神症状。
我深知学佛的本义就是充分的醒觉与生命的实现。当一个人能清楚的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纳自己时,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纳别人,而过著悦乐自在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态度,也是教育上所应重视的。
其次,中国的儒家把天与伦理结合,重视实践伦理的智慧。我深信儒家的伦理正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承担,期许自己在实践伦理规范中自我肯定。心理学者葛拉塞(W.Glasser )在研究报告中告诉我们,个人精神生活之所以发生困难,是由于他无法满足跟别人和谐相处与自我价值两种基本需要所致。因此,为了维护一个人精神生活之健全,伦理的智慧和道德承担,是每一个健康的人所需要的。我也深信,要想维护中国人心理健康和社会之详和,儒家的实践伦理是一种重要的线索。不过,儒家的伦理必须过一番解释,使它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可能真正成为行为的动力,同时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儒家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把伦理的智慧完全融入生活,化为民俗,影响久远。不过,近百年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它已失去原来的风貌,有些民俗只剩下一点仪式性的表征,实质意义已不受重视。
其实,在中国人的民俗中,蕴涵著很有价值的智慧。就拿本省人的结婚而言,在结婚在当天,若把一对新人叫来说教一番,来个精神讲话,既不自然又有碍情面。然而,许多话虽然很难出口,但又不得不说。于是,创出一些仪式,透过象征式的语言,提示必要的生活伦理,要他们共同遵守。譬如说,新娘在上轿(或轿车)时不可以回头看,这是意谓著结婚后就必须独立生活,不能再依赖父母,一定要跟先生及其家人同甘共苦,才能建立幸福安乐的家庭。
本省人结婚的民俗,显得非常细腻。当新娘从闰房走向轿车时,必须丢下扇子和手帕,它的意思是放下养尊处优的生活,意谓自己已成长到能承担艰难。这些生活提示如果由父母直接来说,是很难启齿的,所以用仪式来表达,不但自然,而且是在轻松的状况下进行。
母亲在女儿结婚的那一天,总是会叮嘱:到了婆家,一进门要缓缓地跨过门槛,然后解释说,这表示要顺利和谐的进入新家,要过和气安详的生活;当然,男方也有一些仪式,这些仪式跟新郎“割断脐带做大人”是有关系的。
宗教与民俗具有丰富的生活智慧,也许也用以表达的仪式或语言已经不合现代人的观念或生活方式。但是,只要能了解个…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