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與教育

  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七章 宗教、民俗與教育

  宗教與民俗是人類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蘊涵許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從中我們能發現人類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擾的線索,也能批到人類心智成長的答案。

  宗教與民俗是被忽略的教育素材,它已造成教育的缺憾。

  教育離不開文化,因此必須在文化素材中選擇教材,教給孩子,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才能與文化環境配合,學習才會生動有趣,許多人文的智慧才得到傳承,而過去的迷信也因爲教育而得以消除。特別是宗教與民俗這方面,如果不透過教育予以澄清、解釋和整理,它的原始涵義不但得不到彰顯,而迷信的儀式反而風行流傳。

  每一個孩子都離不開自己的文化環境,而文化中的宗教與民俗是他每天脫離不開的一環,如果不就這個主題加以解釋、教導和澄清,無疑會喪失寶貴的教育素材,同時將引起教育與生活脫節的現象。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裏,無論是生活適應、情感生活、情緒狀況、思考方式等等,都源自文化的薰陶和約製。人若沒有接受文化的薰陶,精神生活將會是空白或低劣。

  人類精神生活孕育了文化,而文化素材之不斷累積,也加強了啓發後代子孫心智成長的潛能。因此,文化是每個人精神生活的資源。沒有接受文化的洗滌,便不可能提程式精神生活,孕育璀璨的智慧。西元一八OO年,有一位野孩子在法國的艾維隆森林裏被發現。這個孩子已經十幾歲了,是在一個未曾與人類觸下的森森長大的。他被發現時,身子是體裸的,不會說話,似乎對溫度和疼痛毫不在乎,也無法維持專注。他在食。雖然健康,但完全沒有社會化。很明顯的,一個人若非投身于文化刺激之中,他的心智就甚少開啓成長,其精神生活就遲滯低劣。沒有文化就沒有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文化是人類總體生活表現的集合。而文化的累積、整理和創造,則推動了文明的巨輸。對于個人而言,心智成長和生活智慧,必然從文化中吸收菁華,化爲生活的智慧和高妙的精神力量。我們可以說,每個人的精神生活,或多或少都含藏著遠古以來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和智慧。正因爲你的精神世界留存著古老的文化,如果一意想排除它,無異在斲喪自己的元神。

  文化之中影響個人最深最廣的是宗教和民俗。因爲它們與生活息息相關,它的內涵可以深入每個人心靈的底層,而且很自然地影響人的思維、情感、抉擇和判斷。它是在生活中直接學習,從經驗與意識中直接感染,較少知性的了解和認知。宗教與民俗對個人的影響根深柢固,對于社會的影響是普遍久遠的。因此,宗教與民俗可以透過解釋和再創造,而豐富其內涵;但很難用另一種宗教或民俗來完全的代替。即使更換了一種新的信仰,其舊有的思維方式和情操觀念之基本意識,仍然存續于生活之中。回顧過去每一種新的宗教和文明被介紹到中國來的時候,一定會被中國化;而原有的宗教與民俗也在異質因素傳入時,要重新闡釋其內涵或廓而創造之。而是種闡釋的與創造的過程都是教育功能所以致之。

  一、宗教文化與教育

  文化就像一個染缸,宗教和民俗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長在某一文化裏,就注定和它結下不解之緣。這個緣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會不停地發揮影響力,塑造成員們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價值判斷和情感生活等等。這種現象,套用佛學的用語就是“共業”。它是教育所不可忽略的文化素質。

  業力是不可思議的,共業的力量尤其大。每一個人的生活和際遇,幾乎全部建立在對共業的適應上。譬如說,社會上普遍流行著功利的價值觀念,個人也就不自覺的爲了功利而全力以赴。一群人信仰一種宗教,那麼宗教的禁忌就會嚴重的影響個人的生活適應和判斷。宗教和民俗這些共業,就像一條大河一樣,個人充其量只是這條大河中的一條魚,你很難超越或擺脫它。因爲文化正是魚所生存的河水。

  宗教與民俗是人類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蘊涵許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人類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擾的線索,也能找到人類心智成長的答案。宗教與民俗經過長期時間的承傳,它的原義漸漸模糊或被淡忘了,只留下一個儀式或習俗的外殼,它空洞化了。此際如不適時給予解釋,使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那麼宗教和民俗的權威性會誤導信仰者步向迷信;它會造成精神生活上的障礙,導致智慧與創造力的萎縮,它往往與原來的教義背道而馳。這種現象也正是心理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所擔憂的。

  宗教與民俗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是傳承倫理觀念和價值判斷的有利工具。因此,所有的道德哲學和倫理學,若沒有彙流入宗教與民俗,則其討論的一切理論,只不過是知性的觀念,不容易成爲具體的道德智慧和行動。因此,學宗教和民俗失去了創造的力量,不能把原有的智慧解釋到生活的層面予以活用時,它那傳遞生活倫理和智慧的功能也就隨之消失。這群人便得不到宗教與民俗的雨露,他們的道德能力和生活智慧也空洞化了。

  目前我們的社會似乎正出現了迷信與道德空洞化的現象。不少人變得盲目、迷失和心理空虛;不少人變得狂暴、非理性和激越。至于生活的若悶,精神生活的失調,已經成爲現代臺灣地區人民的普遍現象。當人們聚集在大榕樹下祈求明牌而跪拜時,我們不能不說它是迷信。另一個人在發生意外而流血倒地時,卻拍手高光地說,它啓示了明牌號碼,我們只能說他已有了精神症狀。

  臺灣地區的迷信是嚴重的,神壇林立,處處都是祈求發財和貪婪的信衆。至于在喪儀中舉辦脫衣秀,那就更脫離民俗的化理本質。我相信,這是臺灣地區精神生活的危機。這是大家應共同警惕的。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從宗教和民俗的诠釋中去建立良好的精神生活,從而締造善良的民風和道德觀念。

  我深信在我們的宗教和民俗中,涵藏著豐富的精神生活寶藏。它應該被活潑地解釋到現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來說,學佛的旨趣就在于促進自我的醒覺。從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和實現生活之中,建構光明的人生;從淨化貪婪,學習自我控製和慈悲行運之中,去展現福慧圓融的生活;從覺性、智慧和參悟中,證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

  佛教的真正本義就是要人從有憂苦的此岸,經過修行而達到悅樂的彼岸。它幫助人們提高生活的適應能力,展現成功的人生,幫助人們契悟並證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

  這樣的佛教,不正是符合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嗎?目前我們所最需要的正是現代的宗教。我相信天主教、基督教、乃至民間的拜拜,也都能將它的真、善、美加以解釋,讓它的教理能充分的顯現,並與現代生活銜接起來,這樣宗教才能發揮它濟世救苦的功能。

  在我從事谘商與輔導的經驗中,發現有許多人的宗教信仰建立在對物欲的貪婪上,而不是建立于對神的崇敬;建立在對神的賄賂態度,而不是建立在精神與情感的提升;建立在野心、不安和迷信之上,而非從宗教中得到安身立命的崇高情操。結果,當他們的神不能滿足其私欲時,他們即刻對祂失望、懷疑祂,甚至背叛祂。

  其實,宗教生活中的神是與自己精神生活同步的情理世界。當一個人走入迷信的死胡衕時,其宗教情操也就破壞。當他以嗷嗷待哺不肯振作的心態,祈求神佛降下恩典時,他已經瀕臨于崩潰,或者說他已經有了精神症狀。

  我深知學佛的本義就是充分的醒覺與生命的實現。當一個人能清楚的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納自己時,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納別人,而過著悅樂自在的生活,這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態度,也是教育上所應重視的。

  其次,中國的儒家把天與倫理結合,重視實踐倫理的智慧。我深信儒家的倫理正表現了對生命的尊重與承擔,期許自己在實踐倫理規範中自我肯定。心理學者葛拉塞(W.Glasser )在研究報告中告訴我們,個人精神生活之所以發生困難,是由于他無法滿足跟別人和諧相處與自我價值兩種基本需要所致。因此,爲了維護一個人精神生活之健全,倫理的智慧和道德承擔,是每一個健康的人所需要的。我也深信,要想維護中國人心理健康和社會之詳和,儒家的實踐倫理是一種重要的線索。不過,儒家的倫理必須過一番解釋,使它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才可能真正成爲行爲的動力,同時成爲民俗的一部分。

  儒家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把倫理的智慧完全融入生活,化爲民俗,影響久遠。不過,近百年來,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它已失去原來的風貌,有些民俗只剩下一點儀式性的表征,實質意義已不受重視。

  其實,在中國人的民俗中,蘊涵著很有價值的智慧。就拿本省人的結婚而言,在結婚在當天,若把一對新人叫來說教一番,來個精神講話,既不自然又有礙情面。然而,許多話雖然很難出口,但又不得不說。于是,創出一些儀式,透過象征式的語言,提示必要的生活倫理,要他們共同遵守。譬如說,新娘在上轎(或轎車)時不可以回頭看,這是意謂著結婚後就必須獨立生活,不能再依賴父母,一定要跟先生及其家人同甘共苦,才能建立幸福安樂的家庭。

  本省人結婚的民俗,顯得非常細膩。當新娘從閏房走向轎車時,必須丟下扇子和手帕,它的意思是放下養尊處優的生活,意謂自己已成長到能承擔艱難。這些生活提示如果由父母直接來說,是很難啓齒的,所以用儀式來表達,不但自然,而且是在輕松的狀況下進行。

  母親在女兒結婚的那一天,總是會叮囑:到了婆家,一進門要緩緩地跨過門檻,然後解釋說,這表示要順利和諧的進入新家,要過和氣安詳的生活;當然,男方也有一些儀式,這些儀式跟新郎“割斷臍帶做大人”是有關系的。

  宗教與民俗具有豐富的生活智慧,也許也用以表達的儀式或語言已經不合現代人的觀念或生活方式。但是,只要能了解個…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與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