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的本義,對現代人將産生莫大的啓示。因此,對于我國文化中的倫理、宗教、民俗等等,做一個與現代生活稱接的解釋,是深具價值的,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國人的意識觀念裏,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柢固的,但是佛學和禅理是深奧的,經典是艱澀難懂的。特別是佛法的義理,在寺廟生活的嚴格訓練下,更顯得與生活缺乏生動豐富的結合。結果佛教被一般信衆扭曲爲迷信,而致未能宏揚它的光明性。于是,有許多人在潛意識裏,神往著兒時拜拜的宗教情懷,孺慕佛像的莊嚴和慈悲,但又認爲它與現實生活脫節,而俳徊于需要它而又不信它的矛盾情結,而很無奈地得不到正信信仰的精神力量。相對的,也有許多人,他們不明就理,一頭栽進迷信的死胡衕裏,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啓發,反而面臨精神生活的潰敗與困境。
我覺得佛教的經典和教義中有許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別是中國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開闊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在在是教育的好素材。因此,爲了啓發孩子的精神生活,應該把我們的宗教與民俗,作一清新的闡釋,讓它與現代生活結合,又能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最終目標在于引導每一個人的善根,展現清醒的智慧,過成功的生活。
我必須加以澄清:我們要介紹給孩子的是可以啓發孩子生活智慧,培養明理熊度,增進身心成長的宗教與民俗,而不是一堆迷信而又障礙清醒思考的教條和宗教迷信。
二、認識佛學
佛學最主要的旨趣在于啓發個人的生活智慧。佛家把學佛的訓練看做生活的一部分,它銜接佛教的信仰,滿足宗教情懷的心理需要,又能獨立于佛教之外,成爲引導個人展現光明的一門學術。
學佛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出家。父母親不能把二者混爲一談。真正的出家是指一個人能從許多庸俗之務中解脫出來,不要被物欲的陷阱所誘,不要被成見、偏見和刻板印象所縛,不要被一切色相所障。當一個人能從這些陷阱中“出離”時,已做到出家的實質意義。這種出離的意識,可以使孩子更精選,更願意去求真理,去展現生命之美。
學佛更不是一般人所謂的隱遁和消極。佛教之所以被誤認爲消極是因爲“空”的觀念來的。所謂“四大皆空”,所謂“無余湼盤”所指的是要一個人把虛妄的欲念,不合理的抱負,強烈追求與占有的生活態度加以淨化。人如能將虛榮、貪婪、壞的習氣予以拼除(空掉它)自己的心智就能不斷成長。如能以虛心(空)的態度去學習,收獲也必然豐富。
學佛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曆練自己。無論在品德、專業、宗教的情操上,都在精進不懈中實現著,而他們的心中時時系念著佛。學佛者透過拜佛和修行來達到醒覺、智慧和精神生活的圓滿。在拜佛的宗教情操中,使自己得到依靠,有了光明的指引,有了心靈安定和護佑的力量;在努力修行之中,自己的心智堅強起來,有著豐足自在的情懷和甯靜的創意。
學佛者在拜佛和修持中,提升了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養成開朗的心胸,孕育恬淡和活潑的處世態度。他們的志業得到伸展,他們的人生顯得富足,他們的精神生活覺得自在有意義,感受到與佛同在,但自己卻正展露著佛性的光明。
學佛的人最起碼的事就是皈依。這表示一個人願意接受佛陀的教化,也表示自己學佛的起點行爲,就像報名入學和辦理注冊一樣,有一個開始的儀式,並讓你認識學佛是什麼。人總是有個起點行爲才會真正行動起來,有個起碼的認識,意願才漸漸強大起來,所以皈依是最起碼的要事。
皈依要找一位出家的法師,當然要找一位解行(解義和修行)圓融的出家人,由他爲你舉行皈依的儀式。一般人都說“我皈依了某某法師”,事實上,真正皈依的是“叁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又稱爲“叁皈依”,其旨義如次:
·皈依佛,雨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衆中尊。
皈依佛的本義就是皈依覺,只有能自我醒覺,心智清醒,從種種障礙中解脫出來的人,才是真正奉行佛的教化的實踐者。佛學的本義就是覺。覺的最起碼涵義包括:
1、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
2、了解別人,接納別人,寬容別人。
3、明白事理,承擔是非,事事無礙。
4、落實生活,放下妄念,精選圓滿。
一個充分醒覺的人,一定能在理智和感情上得到平衡圓融,同樣也能在智慧與幸福上福慧兼得,所以說皈依佛,兩足尊。
其次是皈依法,旨在皈依佛陀的教化、實踐經教上的法門,使自己成爲清醒、安定、有智慧的覺者。一個人最忌諱的事是被物欲所蒙蔽,被色相的引誘所牽動,那就會誤入歧途,迷失墮落。皈依佛法就是實踐佛法,透過這項修行,學佛者解脫了種種煩惱和障礙,特別是使自己的心識從貪婪和執著的占有心態,轉變爲活潑和實現者的心態。這項轉變,使心靈有了自由,使潛能得以發揮,使活力得以展現,使事業有所成就,所以叫離欲尊,是因離欲和實踐佛法而使自己尊貴起來。皈依法就是要實踐六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努力實踐六種修行,就可以從失敗的此岸到成功圓滿的彼岸,從無知的此岸到有智慧的彼岸,從煩惱的此岸到悅樂自在的彼岸。這六波羅蜜是:
·布施:這是實現自己,服務社會和愛護有情衆生的慈悲。
·忍辱:能寬容別人,不受種種惡言、激動和誘惑所牽動。
·持戒:遵守生活格律,培養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
·精進:要有光明的態度、積極的思想和努力實踐的勇氣。
·禅定:平靜和安定的生活態度,並從靜慮中培養性情。
·智慧:在待人處世上有了事事無礙的創意,在心靈上處處自在的襟懷。
其叁是皈依僧。僧是淨的意思,只有透過淨化意識,才能使自己福慧增長。學佛者透過淨的訓練,培養出單純的心智,這使人能專心弘毅,水滴石穿,透過淨的行持,也能培養悅樂的情懷和深遠的睿容。此外,皈依僧也表示著接受出家僧人的指導,接受他的教法,從而努力修行,見性成佛,悟入法界。
學佛除了叁皈依之外,要學習戒、定、慧叁門基本功課,一般稱爲“叁學”。戒學的主要意義是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它幫助一個人不隱于紊亂,就像種下樹苗,需要打下木椿來幫助其向上成長一樣。當人的心智茁壯,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時,就是戒而無戒的心靈完全開悟自由的階段。定學是指禅定的功夫;禅是指不被外境的色相所引誘或欺蒙,定是指心理不尤亂煩惱;這是培養正確思考和心理健康的最佳訓練。慧學是智慧的開展,這是透過空的訓練來的;虛心是空,所以才能落實所學;放下執著和刻板觀念是空,所以能有真知卓見;排除對人的成見與偏見是空,所以才有大慈大悲的悅樂襟懷。慧學的本質是“真空妙有”;是“離一切相,即一切相”的創造活動。
學佛可以提高生活的適應能力,培養愉悅的性情,實現成功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們睜開法眼,看出生命的究竟,契悟並證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和光明性。
學佛使一個人得到宗教情操和心靈的滿足,同時也啓發了自己,解脫心智上的困境和障礙;展現悅樂豐足的生活。反對于現代教育而言是一種啓發,同時也與現代文明不相抵觸。
叁、禅與現代生活
我們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裏,價值觀念的元而紛歧,意識型態感性而多欲。再加上講究高效率、高成長的及高競爭的工商業文化的影響,大部分的人都脫離不了沈重的精神壓力。緊張、苦悶、憂郁和煩躁已成爲現代人普遍的性格。爲了改善精神生活,纾解精神壓力,調整健康的身心,許多人對禅抱著深切的期望,希望透過禅的洗滌,讓自己半添幾分自在,涵冶些許達觀的襟懷。
于是,學禅的風氣漸漸普及起爲,除了禅寺裏加開了許多短期禅坐和講習之外,許多坐禅爲宗旨的首場應運而生。而現代禅主課程,也成爲熟門的寵兒。不少企業機構,爲了幫助員工提升精神生活,促進個人潛能的發展,以提高生産力,也紛紛舉辦禅學講習、禅坐訓練。企業界所謂禅式管理也應運而生。另一方面,學校的老師,也開始重視禅與輔導的關系,希望透過禅的智慧與機趣來引導學生身心的健全發展。此外,心理輔導和谘商方面,也想借助禅的曆程,幫助人們建立開朗悅樂的新生,從而有了輔導學本土化的更具體構想。
禅是否真能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助益呢?依我從事教育、谘商與輔導的觀察和體認,答案是可以肯定的。特別是對于生活的調適、消除緊張和壓力,尋求充分的自我實現上,具有相當的助益。至于促進個人的充分醒覺,體悟生命之究竟意義,那又是另一個高層次範疇。不過,學禅的人口中,有些人學得很受用,有些人不受用,這也是事實。依我的觀察,學禅是否受用,關鍵就在于自己是否具有正確的認識和實踐。學禅最需認清禅的本質在引導一個人許多虛妄中解脫出來,去展現真實的生活。如果把學禅視爲一種依賴,或藉以逃避現實的生活,終究不能提升自己的生活適應能力和智慧,不能好好做自己的主人,那就不易受用了。
禅不是知性的認知所能理會的,不是邏輯和意識認知所能把握的。它既非感受與知覺,也非知識與認知。這是一種開悟或解脫,是要你從許多知識、成見、偏見和自我防衛體系中解放出來,讓自己的智慧發揮功能,得到完全的自由。它使你既不被各利色相所引誘,也不被蒼茫的空虛和消極所困,而活出真正的自己。你是健康的、恬淡的、自由的、實現的和悅樂的。
禅不在于使你由貧致富,但確實令你看到生活的展現與健康的態度。它無你的輝煌騰達,卻能教你活在平等自在的如來。它更不能令你長生不老,免除病苦,但卻能教你如何承擔,並看出生命的終極意義。因此,學禅的人必須把握禅的本質,注意以下幾個重要的實踐性…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與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