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體驗▪P2

  ..續本文上一頁機教學

  生活教育完全建立在隨機教學上,禅家所謂“隨緣說法”,指的就是把握生活經驗的點點滴滴,作爲開示和教導的機會和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給孩子的,就是最主動的教材。

  許多人以爲教材是教科書,只有讀書才是學習,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所學習的待處世態度,遠比課本上所講的更爲有用,觸目遇緣所接近的一切事象,更能啓發孩子的心智。有些父母和教師,能夠隨機啓發教導,孩子們顯得活潑,知識廣博,社會適應良好。而昧于隨機教導的師長,孩子們充其量只學到書本的知識。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祖父是很擅長于隨機教學的。

  我年輕的時候,常跟祖父一起到果園耕耘工作。園子裏種植許多果樹,有橘子、金棗、蓮霧、柿子、番石榴等等,四季都有花果,我很喜歡到果園工作。因爲它很美,特別是那片墨綠的橘子園,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

  果園就在山腳下,山遠遠的朝南延伸,向東望去就是開闊的蘭陽平原。青綠的風景、祖父的風趣和耕作的聲音配合成一幅詩畫。工作累了就放下鋤頭,或坐或站閑聊起來。有時談些豐收憧憬和喜悅,有時笑談祖父的趣味往事,有時也會借事說理,教我做人的道理。我從祖父那裏學到很多的知識和經驗,也深深感受到他那詩人般的雅趣。

  有一年的春暖時節,祖父和我在橘花盛開的果園工作,天藍得亮麗,花香得撲鼻。也許景致太美,感動老人家的心。他放下手中的鋤頭,而露頑童般的微笑說:

  “孩子呀!瞧多麼明媚的春光,歇歇吧!我們來欣賞今年就要豐收的橘子園。”于是,祖孫兩人,一前一後,漫步欣賞簇簇橘花。他審視一棵棵的橘樹,神往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刹時,他伫足在整株開滿了白花的橘樹旁。我也驚訝爲什麼那株橘子會長出稠密成穗的花,必乎整棵樹都是花。祖父輕搖一下樹枝,帶著幾分惋惜的口吻說:

  “這棵橘樹不夠大,提早發春,花開得不多了,連葉子都長不出來。這是病,而不是豐收。等著瞧,這棵橘樹注定要枯黃的,施肥都很難挽救它。”他停了停接著說,“人也是一樣,年輕人如果發春太早,愛拉風逞青春,談情說愛,芒廢進德修業,沒有根基,他的人生也是枯黃不振的。”不錯,那一年夏天,那棵橘子樹枯黃了,青綠的小果子脫落滿地。那幅零零落落的情景,實在令人心生警惕。

  後來,祖父的話題一轉,很自豪的指著對面的幾棵橘樹說,“這幾棵橘樹,長得又壯又好。”我還沒有來及問個來由。他便說:

  “這幾棵樹樹,原來的品種不好,枝葉繁茂,果子結得少而瘦小。幾年前,我鋸去枝幹,移接上好品種的新枝,如今茂密成蔭。看這吧!今年的豐收就在眼前。”接著,他談起當初買到壞品種的經過和懊惱,以及毅然改良品種的決心,“年輕人啊!人不怕錯,就怕不改;不怕時運不濟,只怕蹉跎歲月。如果有壞習慣,一定要斷然戒除它,有不好的行爲要立即改正它。”

  那一年的冬天,我發現那片祖父移接新品種的橘樹,確實結實累累,色澤橙紅肥大。我每天走過那兒,豐腴的果子似乎在對我說,“年輕人,老祖父是對的。”

  有一次,我鋤草的時候,不經意把果樹的根掘斷,有些樹根張牙舞爪般露出地面上來。祖父看了並沒有責備,只是從別處挖了些土過來,把它埯埋起來。當天晚上,放工回家。在閑聊時才對我說:

  “年輕人!果樹的根是最重要的部分,要愛惜它。因爲它是生命的基礎,是強韌生命力的來源。你讀書求學也是一樣,要懂得劄根,不可中斷;有根深低固的學問基礎,將來才有一番好作爲。”

  事隔十年,老祖父早已過世,但是他對我年輕時代的教誡,則言猶在耳,他的智慧一直引導我走向人生的坦途。隨著年齡的增長,回味起來,意義更加深遠。

  現在,我自己當了父親,也經常使用隨機教學,有時借機學理、夾敘夾議;有時討論時事和生活點滴,增進孩子的見聞和思考方法。在家裏,我們經常進行討論、聊天和交換新知,題目總是從生活中隨機采撷,我們把它稱做“家庭大學”。我的心得是:大人可能從孩子那裏得到更多的啓發。

  四、嚴格的庭訓

  禅家的很講究庭訓的,而且庭訓的嚴格的。我深信有嚴格的庭劉才能策促孩子上進,培養其強韌的毅力和責任感。

  庭訓不是一味的訓斥或對孩子的錯誤加以批評,而是遵守待人處世的原則。父母應訂出家規,除了要求孩子遵守之外,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你不能要求孩子擦地板,而自己卻坐在旁邊看電視;自己不肯上進,卻要求孩子用功讀書。當父母嚴守生活戒律進,所發出的身教和言教,才上真正的庭訓。

  庭訓有時候是迅風急雷,它培養孩子堅強的毅力;有時像和風麗日,帶給孩子溫暖和安全。好的庭訓不但提供了孩子心智成長的養料,也帶給孩子卓越的精神生活和勇于承擔的風骨。

  每一個人在年輕時代,都曾有過無數的庭訓,無論它是嚴厲的棒喝,或委婉的規勸,都是父母親愛心和人生經驗的流露。我相信很少人會完全記得或善用這些智慧與經驗。不過總有幾則庭訓,會深植在自己心中,常常覺得言猶在耳。它會在你傍徨或猶豫不決時,油然浮現你的腦際,觸動你的毅力和信心;在危機四伏困難重重時,發出警策之音,讓你從陷阱中超脫出來。當然,我也不例外,有過難忘的庭訓。

  記得我高中畢業那年的暑假,家裏養了好幾頭豬,排泄的水肥很多。因此,挑水肥,沃蔬果等粗重工業的工作,是我的分內事。農家養豬當副業,豬拉屎,提供水肥沃長作物,那是農業社會的律則,農人對水肥的珍惜是可想而知的。

  我家養的幾頭毛豬,能吃能拉,叁四天不挑水肥,就會溢滿廁所。過去的農村裏,許多人家的豬圈、毛廁所和廚房是相連的,我家也是這種格局,如果不及時清理水肥,一旦滿了出來,就不免波及廁所,不可收拾。

  那年我准備大專聯考。聯考的前一天,正忙著溫書,可是水肥卻又是滿滿的一堀。當時母親體弱多病,無力挑粗重的水肥。于是請求母親同意,把水肥送給鄰家使用一次。母親一向都很鼓勵我用功讀書的,沒想到她在聽完我的求之後,意然驚愕地從病榻上坐了起來,沈痛地訓誡我說:

  “我對你太失望了!難道你忘了我的話:生活一定要落實在肯承擔上?要記住!讀書、挑水肥、務農事,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再困難也不能逃避。你這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般沒有擔當。快去挑水肥,現在就去,人要活得有情操才行。”

  我被她迅風雷雨般的訓誡給愣住了,一時啞然無言,只得遵從去工作。起先,我覺得很委曲,很不情願,也覺得母親不講理。但是一擔擔的水肥壓在肩膀上,卻自然而然的振作起來。連挑了十幾擔下來,汗流浃背,看看沃好的果樹,倒反覺得是一種成變。這時,一股無法形成的喜悅,像暖流一樣直滲心底。那時一種克服困難的喜悅。

  從那時起,我真正體會到“挑水肥的情操”。我學會了不寬縱自己,我深信生活與工作必須肯去承擔。這樣能帶來毅力、信心和積極快樂的人生,它就是母新所謂的情操。

  我是一個十足的鄉下人,除了工作和讀書之外,沒有什麼見識。考上政大教育系,深爲國語的表達能力所若,不但話說不好,寫的也不通順,我很羞于自己的語文表達。後來,我下定決心,采取莊稼漢挑水肥的情操,硬著頭皮參加各種討論會,,努力閱讀,寫文章投稿,甚至連聽新聞廣播時,也跟著它念。到了大四要畢業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同學特別對我說,“跟你同窗四年,我看著你從國語都說不好,到今天豐富的學識和口才,你是這四年中改變最大的一位。”這句話是我畢業典禮中,所聽到最令我高興的恭維。

  現在,我到處演講,許多人喜歡聽講;從事業余寫作,有許多人說他從書中得到許多啓示。這些回饋令我感激和喜悅。不守鮮有人知道,那一場場的演說,一本本著作的背後,都流露著母親庭訓所綻放的莊稼漢情操。

  生活是一個整體,個中有順有逆,有好有壞,有喜有樂。你不可能專挑喜歡的,而回避不喜歡的,那會使自己變得脆弱。你也不可以只接受容易的,而拒絕困難的,如果這樣,你會一事無成。

  我母親給我的這項庭訓,教我凡事不可拈輕怕重,教我能堅忍負責。如今,我無論是在工作、家庭生活、待人處世,乃至教育子女上,都還奉行著母親這則難忘的庭訓。

  庭訓是父母堅持孩子堅忍向上的力量,如果你想孩子有個好的未來,你一定要給他庭訓,而且要先從自己做起。

  

  五、防範未然

  教導上了大的敗筆就是不教而罰。許多父母親沒有先教會孩子該怎麼做,等到孩子做錯了,卻又疾言厲色加以批評或責備。有時連責備體罰之後,都沒有教他正確的觀念或知識。這樣不算是教育,而是苛求,它很容易破壞孩子的自我觀念,使他覺得自卑,不能幹,甚至覺得自己是天生的壞胚子。

  許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壞,越大越不聽話,那是因爲親子經常沖突的結果。須知避免沖突要防範未然,而且要從小就進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我的經驗中,只要你能事先跟孩子說清楚,孩子自然做得如法,即使意見不同,也很容易溝通。

  多年前一個晚秋的星期日,孩子們開始嘗試們他的獨立性,第一次不跟我們出門。內了和我也樂得軌松,一起逛百貨公司購物。

  在百貨公司兜了一圈,手裏提著給孩子添購的衣服,信步走到多年來熟習的玩具部,那兒琳琅滿目的陳列,即刻映入眼簾。處處擠滿了年輕的父母和孩子,人潮熙攘,熱鬧哄哄。刹時,幾聲對孩子的責罵,或破了擾攘的寂寞,兩叁記掴耳光的噼啪聲,引起每一位購物者的訝異。我眼看著那位小男孩的臉龐烙印著赤紅的掌痕,兩行眼淚從懵然的眼眶中直瀉到貪玩的雙頰。

  這時,母親的臉也是脹紅的,我知道那是按捺不住性子的怒氣,“告訴你!上個禮拜才買了遙控汽車,今天又要買……你再賴下去,我捧扁了你。”母親又愛又氣的訓斥著水男孩。似乎也有一點對旁觀者解釋,“今天什麼也不買給你,太不聽話,以後再也不帶你出來了!”母親近乎嚴厲的補上這樣一句。

  接著,母親拉起了小男孩的手,半提半拖似的往電梯口那邊走去。轉了一個彎,他們一高一小的背景消失在人群裏。背景在後面,似乎隱約地看到愛和錯誤交織出來的一幅扭曲的親情。

  這家百貨公司的玩具部門,確實陳列了不少足以引起孩子們好奇和貪愛的東西,許多孩子到這裏就會流連忘返,我的兩個孩子也曾經在這裏盤桓,遲遲不肯離去過。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玩具,這是天性,也是他們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它給孩子增尖了許多歡樂,引發了擁有財産的意識和貪婪的欲望。但是,從玩具的欲求中,孩子卻能學到一生中最重的生活態度和觀念——建立合理的欲望。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在面對欲望的誘惑時,有能力認清它是否合理,是否爲自己能力所能擁有。我總是在實際的購物中,讓他們參與,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計畫。爲了避免他們在欲望的戰場上打了敗仗,在他們小的時候,每一次上街購物,進玩具店,總是給他們預作提示和討論。

  “孩子!今天我們要上街購物,把吃的、穿的或文具買過之後,如果有剩錢就去買玩具,如果沒剩錢,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玩具;只准看,不准買。”我總是把經費有限說得很清楚。也讓他們明白,我很願意買玩具給他們,但必須認清事實;“如果我們好好安排,可能會有剩余”,“我們只能用付得起的錢買玩具“,“如果這一點你們能接受,就全家一起去逛百貨公司,否則你們就留在家裏。”每一次我們出去逛街、逛百貨公司,都會快樂的回來。

  “爸爸!我們很喜歡那一部汽車。”有一次孩子指著一件雪白的汽車玩具告訴我說:“我們有足夠的錢買下它嗎”我伏下身來,輕輕地告訴他們:“我身上只剩下叁百元,扣掉回、家的車費,買不起好那部玩具汽車。”他們失望極了,低著頭,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孩子!我知道你們喜歡它,我也很希望買給你們,但是我們必須認清事實——現在買不起。不過,我們可以儲蓄,下一次可以買到它。”孩子們點頭接受了,“爸爸!讓我們再看看它好嗎?它真美!”于是,我們陪著他們一起欣賞了那部漂亮雪白的玩具小汽車,然後充滿希望地離開那兒。

  “爲了獎勵孩子們講理的行爲和態度,”孩子們的母親提議:“我們到地下室超級市場,給孩子各買一支棒棒糖,表示嘉許。”孩子們吃著糖,甜密的笑了。我們做父母的也笑了。

  叁個星期之後,孩子們的儲蓄加上我們的支助,共同得到夢寐以求的玩具汽車。他們的儲蓄習慣也得到肯定。

  我們的孩子已漸長大。他們不再站在曾經令他們傾倒的玩具部徘徊不去。現在換了另一批孩子上下班了這個舞臺。他們正如醉如癡地熱戀著這塊園地。許多生動得足以啓迪心智的學習經驗,正層出不窮的化育著新生,但是那刻板的巴掌聲,似乎也像教導之路上的坑洞,會引起意外與顛簸。

  這一章我用了一些實例,闡明了生活教育的本質。它是隨機應緣,藉著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教導孩子,啓發孩子,溫暖他們的心,豐富他們的經驗,這是教導上最活潑的部分。不過,我要提醒你,如果師長自己不警覺,不清醒,那麼許多寶貴的教材,就在不知覺中流失,相對的,孩子對生活的醒覺能力也就失去啓發和教導的機會。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體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