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生活教育完全建立在随机教学上,禅家所谓“随缘说法”,指的就是把握生活经验的点滴,作为开示和教导的机会和素材。

  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之中,最直接,最活泼,最具启发性的教导活动。师长在生活之中随机教导,以生活所接触的事事物物为教材,以即时指导和启迪为方法,它使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思想敏锐,心志坚强,情感和悦。无分德、智、体、群、美,都可以透过生活教育进行启发。平常生活中蕴藏无限生动而有价值的教材,只要你稍加留心,作个安排,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禅家要在平常心中去进行自我教育,也要在平常心中进行对弟子的教导。

  每天我们都遇到许多足以启发心智的事物,但由于觉性的不够,警觉度不足,所以被它溜了过去,我们的心智没有得到应有的启发。教育子女也是一样,只要稍纵即逝,那些最好的教导题材,就会视而不见的离孩子远去,没有对孩子发生开悟的效果。

  唐朝的马祖禅师,有一天跟他的弟子百丈怀海一起散步,看到一群野鸭子飞了过去。马祖问那是什么?百丈说是野鸭子。马祖又问飞到那里去,百丈说“飞过去了!”就在这时候,马祖把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拧,百丈痛得大叫,马祖对他说:

  “难道又飞过去了!”

  听了这句话,百丈即刻有了领悟。百丈领悟到什么呢?他所领悟到的就是不让生活经验,心不在焉的让它飞过去。人只有把平常心保持醒觉,使醒觉化作平常心,才能使自己进行内在经验的不断改造,智慧之光充分普照自己的生活。

  生活教育就是要在清醒的状态下,对孩子的生活活动,进行启发性的回馈作用,让孩子从中学会社会规范、思考的方法和待人处事之道。

  生活教育是孩子心智成长的沃土。善于运用生活教育,可使孩子聪慧懂事,不善于生活教育,不但使孩子的心智发展常留空白,甚或有反教育的误导。

  我认为生活教育必须重视因果,引导孩子记取教训,建立好的家训,同时要注意防范未然。兹就以下各点说明如次。

  一、认识因果

  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孩子长大成人,变好或变坏,与他早年所学到的观念息息相关。年纪越小所学的观念愈根深柢固。因此,师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在教导孩子基本的伦理观念,培养他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

  有一次周末,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场讲课,佛学院学生送我下山,途经于右任先生墓园,即兴停车小憩。遇见一对年轻父母带著两个孩子,正观赏小动物的格斗。好几只大黑蚁正围攻一只小毛虫。他们正欣赏得入神哪!我走了过去,目睹惨状,不禁起了恻隐之心,便说:“孩子们!毛毛虫一定被螫得很痛苦,救救它吧!它正需要你们的帮助。”

  两上孩子疑惑地回头看著我,似乎有些漠然。他们的父亲仍然入神观战。我一边怂恿孩子救毛毛虫,一边找了一根小树枝,帮助孩子们把缠半中的小动物拨开。然后对他们说:“孩子!你们救了毛毛虫,心中怀著慈爱,长大一定有个成功幸福的人生。”孩子的父母在听到我的好言之后,才望著我笑笑。

  随即我们离开墓园。学生问我说,“救一条毛毛虫,真能够得到幸福的回报吗?”我说:“是的,因为孩子已经学会了爱,学会了关怀别人,他已种下悲智双运的种子,将来一定有幸福人生的果。”

  禅家是很重视因果的,他们总是很有技巧的教导学生去发现一个生命的理则;人生是环环相扣的,种下什么就会得什么果,现在耳濡目染的观念,将来一有机会就会展现出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学的是爱,将来必然活在爱里;所学的是冷漠和残酷,净来就活在冷酷和敌意的心境下,人生也会变得不幸。所以禅家教人不可不明白因果,它太重要,太不可思议了。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上,尤须注意。父母在生活中所作的身教和暗示,都在孩子心里播下种子。

  禅宗有一则公案记述说,唐朝百丈禅师在上堂说法时,总是有一位老人来听法。有一天晚上,大众都离开法堂了,老人还是徘徊不去。百丈问他缘由,老人说“我不是人,而是一头狐狸。五百年前我是山上的住持,那时有弟子问我,是否修行了圆满时就不堕因果。我回答是。从此我就变成狐狸身,一直到现在没有办法解脱,请禅师为我开示。”百丈对他开示说:

  “不是不堕因果,而是不昧因果。”

  老人因而彻悟,并对百丈说:“我已解脱狐狸身,我住在山的那一边,请和尚用僧人仪埋葬我。”后来百丈带著他的弟子,在后山找到了狐狸的尸体,把它火化了。

  一个人说错一句话,真的要被罚做五百年的狐狸吗?当然不是处罚的问题。这则公案的涵义是:人如果不堕因果,就等于不存在,那是死寂的“顽空”或“无记空”。一旦存在,就存续于环环相扣的因果之中,如果不明因果,昧于因果,就失去他的慧性,失去智能的活动与创造,他与野狐有何不同呢?

  人类的学术思想是从因果中发展出来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是从因果中发现的,文明的脚步也是踏在因果的路面上演化出来的。人如果不明白因果必然愚蠢、迷失和不幸,社会如果不重视因果观念,就必然紊乱堕落。

  我们的社会并不是重视因果,只是一味把它用在科学研究和功利的追逐上,而很少把它用在精神生活的提升上。这是我们社会生病的主要原因:父母亲不学习互爱,却期待子女能敬爱他们,这等于缘木求鱼;成人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下一代守法守分,有如升山采珠,资本家一味唯利是图,要想有个成功的企业也是枉然。特别是台湾地区,民主宏规初擘,如果选民不能认清手中选票的重要,受苦受害的一定还是选民自己。

  明因果就是明白事理,是成功人生的善根。胡适之先生说,“要想怎么收获,就得怎么栽”是因果的好注释。做为师长的人,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慈悲、公义和仁爱。为他们种下明白事理的善根,孩子长大必有成功的人生。

  二、记取教训

  我认为教导孩子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经验,是师长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孩子只要不逃避失败,不怕失败,肯在失败中记取教训,改过自新,他就能不断的成长。

  在教导上,父母和老师总是对孩子的错误,报以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以致孩子消极的掩饰错误,不敢面对问题,作彻底的检讨。这种消极的反应,会使孩子失去自发自动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生活的适应。

  害怕失败使一个人不能主动尝试,寻找改进,所以他的思想和情感是封闭的。反之,能以从容的态度去面对失败,加以检讨改进,则孩子必然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有些人能够经一事长一智,有些人历经多事,却仍然愚昧无知。同样一种经验,有人视之如药石针砭,得到省发,有人则麻木不仁,即使最珍贵的经验,也会被他倒转过来,变成腐蚀心智的毒液。其关键就在于自己能否从中记取教训,领悟究理。

  在禅家的眼里,世事是无常的。若想用一些定则和现成的知见,刻板地加以沿用,就不可能圆满有效的解决所遭遇的问题。因此,人们必须时时保持觉醒(佛即是醒觉的意思),要在多就的生活中磨练智慧,用清醒的智慧去处理事物。

  禅家教人在成功的时候,要明白成功的原因,记取它的启示。在失败时,要从中学习避免错误,勇于改正。所以成功与失败对于心智成长具有同等的价值。故云“顺逆不二”,“成败并无差别”,两者都是良药。禅宗有一则很具启发性的公案说:

  文殊菩萨有一天要他的弟子善财童子去采药,并吩咐他把看到的药材统统采回来。善财走遍大地发现无处不是药,于是回去禀报老师说:

  “老师!大地上无处不是药草。”

  文殊菩萨便说,那就请你采来给我吧。于是善财童子信手采了一株草递给老师。文殊菩萨接了过来。却拈著它对众弟子说:

  “请注意!这株草药能救人,但也能毒死人!”

  这则分案是用象征式语言写的。处处是药草表示随时随地都有宝贵的生活经验。如果你能看出它的意义和道理,作积极的应用,任何经验都是启发心智的良药。那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所说:

  “对境心数起。

  菩提这么长。”

  反之,如果不能从中省发,囫囵吞枣,不但会虚度时光,浪费宝贵经验,而且会化作毒素,破坏你的心智,毁掉你的人生和事业。

  在从事心理谘商的经验中,我惊讶的发现,竟有偌多的人习惯性的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作负面的评价和解释。久之,思想消极了,情绪颓废了,生活无精打采。自己把活泼的朝气和活力扼杀了,这就是忧郁症,是能毒死人的药草。

  最近,我接过多宗怨偶闹婚变的个案。他们的共同点是龄约四十多岁,婚后两人胼手胝足的工作,直到中年事业稍有成就,但却在闹婚变。有的是为计较财产而反目,有的是因为外遇而起风波,也有因互相诋毁而不睦。他们正隐入离婚的困境。我发觉,他们并没有在过去的相处经验中培养互爱,建立互信,更没有学会互相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才导致不可收拾的难题。家庭幸福所以被扼杀,正由于不懂得从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和改正自己的结果。

  我们的社会也是一样,过去的幸勤努力,缔造了财富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足以引导继续成长的智慧;结果富裕的生活却带来赤贫的心灵;经济上的成就带来贪婪的恶习;开放的社会却导致下一代的堕落和不负责的态度;一意赚钱的资本家却刻板的固守原来的生产方式,而不愿意在技术和产制过程中痛下功夫;而许多企业外移和到大陆投资,也只不过是寻求更宜劳工的苟且心态罢了。

  禅的教诫是要人把生活经验化作智慧。固执过去的经验和不能从中汲取新认识,同样会导致愚昧和不幸。智慧是活的,是心智成长的药草;死的经验和知识有如毒酒,先醉了你,再毒害你。

  

  三、随…

《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