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體驗

  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體驗

  生活教育完全建立在隨機教學上,禅家所謂“隨緣說法”,指的就是把握生活經驗的點滴,作爲開示和教導的機會和素材。

  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動之中,最直接,最活潑,最具啓發性的教導活動。師長在生活之中隨機教導,以生活所接觸的事事物物爲教材,以即時指導和啓迪爲方法,它使孩子的生活經驗豐富,思想敏銳,心志堅強,情感和悅。無分德、智、體、群、美,都可以透過生活教育進行啓發。平常生活中蘊藏無限生動而有價值的教材,只要你稍加留心,作個安排,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禅家要在平常心中去進行自我教育,也要在平常心中進行對弟子的教導。

  每天我們都遇到許多足以啓發心智的事物,但由于覺性的不夠,警覺度不足,所以被它溜了過去,我們的心智沒有得到應有的啓發。教育子女也是一樣,只要稍縱即逝,那些最好的教導題材,就會視而不見的離孩子遠去,沒有對孩子發生開悟的效果。

  唐朝的馬祖禅師,有一天跟他的弟子百丈懷海一起散步,看到一群野鴨子飛了過去。馬祖問那是什麼?百丈說是野鴨子。馬祖又問飛到那裏去,百丈說“飛過去了!”就在這時候,馬祖把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擰,百丈痛得大叫,馬祖對他說:

  “難道又飛過去了!”

  聽了這句話,百丈即刻有了領悟。百丈領悟到什麼呢?他所領悟到的就是不讓生活經驗,心不在焉的讓它飛過去。人只有把平常心保持醒覺,使醒覺化作平常心,才能使自己進行內在經驗的不斷改造,智慧之光充分普照自己的生活。

  生活教育就是要在清醒的狀態下,對孩子的生活活動,進行啓發性的回饋作用,讓孩子從中學會社會規範、思考的方法和待人處事之道。

  生活教育是孩子心智成長的沃土。善于運用生活教育,可使孩子聰慧懂事,不善于生活教育,不但使孩子的心智發展常留空白,甚或有反教育的誤導。

  我認爲生活教育必須重視因果,引導孩子記取教訓,建立好的家訓,同時要注意防範未然。茲就以下各點說明如次。

  一、認識因果

  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是從日常生活中學來的。孩子長大成人,變好或變壞,與他早年所學到的觀念息息相關。年紀越小所學的觀念愈根深柢固。因此,師長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在教導孩子基本的倫理觀念,培養他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

  有一次周末,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場講課,佛學院學生送我下山,途經于右任先生墓園,即興停車小憩。遇見一對年輕父母帶著兩個孩子,正觀賞小動物的格鬥。好幾只大黑蟻正圍攻一只小毛蟲。他們正欣賞得入神哪!我走了過去,目睹慘狀,不禁起了恻隱之心,便說:“孩子們!毛毛蟲一定被螫得很痛苦,救救它吧!它正需要你們的幫助。”

  兩上孩子疑惑地回頭看著我,似乎有些漠然。他們的父親仍然入神觀戰。我一邊慫恿孩子救毛毛蟲,一邊找了一根小樹枝,幫助孩子們把纏半中的小動物撥開。然後對他們說:“孩子!你們救了毛毛蟲,心中懷著慈愛,長大一定有個成功幸福的人生。”孩子的父母在聽到我的好言之後,才望著我笑笑。

  隨即我們離開墓園。學生問我說,“救一條毛毛蟲,真能夠得到幸福的回報嗎?”我說:“是的,因爲孩子已經學會了愛,學會了關懷別人,他已種下悲智雙運的種子,將來一定有幸福人生的果。”

  禅家是很重視因果的,他們總是很有技巧的教導學生去發現一個生命的理則;人生是環環相扣的,種下什麼就會得什麼果,現在耳濡目染的觀念,將來一有機會就會展現出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學的是愛,將來必然活在愛裏;所學的是冷漠和殘酷,淨來就活在冷酷和敵意的心境下,人生也會變得不幸。所以禅家教人不可不明白因果,它太重要,太不可思議了。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上,尤須注意。父母在生活中所作的身教和暗示,都在孩子心裏播下種子。

  禅宗有一則公案記述說,唐朝百丈禅師在上堂說法時,總是有一位老人來聽法。有一天晚上,大衆都離開法堂了,老人還是徘徊不去。百丈問他緣由,老人說“我不是人,而是一頭狐狸。五百年前我是山上的住持,那時有弟子問我,是否修行了圓滿時就不墮因果。我回答是。從此我就變成狐狸身,一直到現在沒有辦法解脫,請禅師爲我開示。”百丈對他開示說:

  “不是不墮因果,而是不昧因果。”

  老人因而徹悟,並對百丈說:“我已解脫狐狸身,我住在山的那一邊,請和尚用僧人儀埋葬我。”後來百丈帶著他的弟子,在後山找到了狐狸的屍體,把它火化了。

  一個人說錯一句話,真的要被罰做五百年的狐狸嗎?當然不是處罰的問題。這則公案的涵義是:人如果不墮因果,就等于不存在,那是死寂的“頑空”或“無記空”。一旦存在,就存續于環環相扣的因果之中,如果不明因果,昧于因果,就失去他的慧性,失去智能的活動與創造,他與野狐有何不同呢?

  人類的學術思想是從因果中發展出來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是從因果中發現的,文明的腳步也是踏在因果的路面上演化出來的。人如果不明白因果必然愚蠢、迷失和不幸,社會如果不重視因果觀念,就必然紊亂墮落。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重視因果,只是一味把它用在科學研究和功利的追逐上,而很少把它用在精神生活的提升上。這是我們社會生病的主要原因:父母親不學習互愛,卻期待子女能敬愛他們,這等于緣木求魚;成人不能以身作則,卻要求下一代守法守分,有如升山采珠,資本家一味唯利是圖,要想有個成功的企業也是枉然。特別是臺灣地區,民主宏規初擘,如果選民不能認清手中選票的重要,受苦受害的一定還是選民自己。

  明因果就是明白事理,是成功人生的善根。胡適之先生說,“要想怎麼收獲,就得怎麼栽”是因果的好注釋。做爲師長的人,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給孩子慈悲、公義和仁愛。爲他們種下明白事理的善根,孩子長大必有成功的人生。

  二、記取教訓

  我認爲教導孩子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經驗,是師長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孩子只要不逃避失敗,不怕失敗,肯在失敗中記取教訓,改過自新,他就能不斷的成長。

  在教導上,父母和老師總是對孩子的錯誤,報以嚴厲的批評和懲罰,以致孩子消極的掩飾錯誤,不敢面對問題,作徹底的檢討。這種消極的反應,會使孩子失去自發自動的學習態度,進而影響到生活的適應。

  害怕失敗使一個人不能主動嘗試,尋找改進,所以他的思想和情感是封閉的。反之,能以從容的態度去面對失敗,加以檢討改進,則孩子必然成爲主動的學習者。

  有些人能夠經一事長一智,有些人曆經多事,卻仍然愚昧無知。同樣一種經驗,有人視之如藥石針砭,得到省發,有人則麻木不仁,即使最珍貴的經驗,也會被他倒轉過來,變成腐蝕心智的毒液。其關鍵就在于自己能否從中記取教訓,領悟究理。

  在禅家的眼裏,世事是無常的。若想用一些定則和現成的知見,刻板地加以沿用,就不可能圓滿有效的解決所遭遇的問題。因此,人們必須時時保持覺醒(佛即是醒覺的意思),要在多就的生活中磨練智慧,用清醒的智慧去處理事物。

  禅家教人在成功的時候,要明白成功的原因,記取它的啓示。在失敗時,要從中學習避免錯誤,勇于改正。所以成功與失敗對于心智成長具有同等的價值。故雲“順逆不二”,“成敗並無差別”,兩者都是良藥。禅宗有一則很具啓發性的公案說:

  文殊菩薩有一天要他的弟子善財童子去采藥,並吩咐他把看到的藥材統統采回來。善財走遍大地發現無處不是藥,于是回去禀報老師說:

  “老師!大地上無處不是藥草。”

  文殊菩薩便說,那就請你采來給我吧。于是善財童子信手采了一株草遞給老師。文殊菩薩接了過來。卻拈著它對衆弟子說:

  “請注意!這株草藥能救人,但也能毒死人!”

  這則分案是用象征式語言寫的。處處是藥草表示隨時隨地都有寶貴的生活經驗。如果你能看出它的意義和道理,作積極的應用,任何經驗都是啓發心智的良藥。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

  “對境心數起。

  菩提這麼長。”

  反之,如果不能從中省發,囫囵吞棗,不但會虛度時光,浪費寶貴經驗,而且會化作毒素,破壞你的心智,毀掉你的人生和事業。

  在從事心理谘商的經驗中,我驚訝的發現,竟有偌多的人習慣性的把自己的生活經驗作負面的評價和解釋。久之,思想消極了,情緒頹廢了,生活無精打采。自己把活潑的朝氣和活力扼殺了,這就是憂郁症,是能毒死人的藥草。

  最近,我接過多宗怨偶鬧婚變的個案。他們的共同點是齡約四十多歲,婚後兩人胼手胝足的工作,直到中年事業稍有成就,但卻在鬧婚變。有的是爲計較財産而反目,有的是因爲外遇而起風波,也有因互相诋毀而不睦。他們正隱入離婚的困境。我發覺,他們並沒有在過去的相處經驗中培養互愛,建立互信,更沒有學會互相寬容和尊重的態度,才導致不可收拾的難題。家庭幸福所以被扼殺,正由于不懂得從生活中不斷的學習和改正自己的結果。

  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過去的幸勤努力,締造了財富和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但是我們並沒有從過去的經驗中獲得足以引導繼續成長的智慧;結果富裕的生活卻帶來赤貧的心靈;經濟上的成就帶來貪婪的惡習;開放的社會卻導致下一代的墮落和不負責的態度;一意賺錢的資本家卻刻板的固守原來的生産方式,而不願意在技術和産製過程中痛下功夫;而許多企業外移和到大陸投資,也只不過是尋求更宜勞工的苟且心態罷了。

  禅的教誡是要人把生活經驗化作智慧。固執過去的經驗和不能從中汲取新認識,同樣會導致愚昧和不幸。智慧是活的,是心智成長的藥草;死的經驗和知識有如毒酒,先醉了你,再毒害你。

  

  叁、隨…

《覺·教導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體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