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四章 自動自發的性格
自動自發的孩子無往而不利,他們克克業業的學習,踏踏實實的工作;他們的適應力強,身心的發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屬于自動自發者的。
每一個人本來俱足自動自發的本性;好奇是天性,是學習的動力;思考覺知是天性,是心智成長的根源;《六祖壇經》上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萬法”。每一人個都有一個聰慧和自動自發的自性,只要做適當的引導,都可以展現出來,成光明的人生。這不只是禅家這麼說,人文心理學家也持相同的看法。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具備試探和好奇的天性。他們之所以失去這股自動自發的動力,主要來自障礙。這些障礙可能源自成人對他的壓抑,對他好奇和不同思考的譴責、批評或禁锢。可能源自縱容孩子,任其撒野,而沒有得到大人明智的引導。也可能是過度的保護和溺愛,使他們失去嘗試、負責、曆練和接受挑戰的機會和能力。教師和父母若能排除障礙,給孩子適當的指引,那麼自動自發的慧性,自然日日增長。六祖慧能說:
“化導令得見性。”
教導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孩子本自具的自發性。這必須對孩子作正確的啓發,提供各種經驗學習,豐富的知識與曆練。
我認爲一個人是否能過成功的生活,端賴他是否具備自動自發的慧性。自動自發不只是一種習慣或態度,而且也是一種能力,一股向上成長的勁兒,一種能待人處事的智慧。所以我說它是源自人類自性的光明力量;能使人振作、锲而不舍、接受挑戰、思考學産及心智成長的積極性。
教育的重點應該不是強迫孩子名列前茅,不是強製孩子去爭取高學位或高學曆,而是培育孩子展現他自性中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種自動自發的慧性。依我的觀察,自動自發的孩子無往而不利,他們兢兢業業的學習,踏踏實實的工作;他們的適應力強,身心的發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屬于自動自發者的。
具備自動自發能力的人,任何惡劣的環境都埋沒不了他,即使少年失學,也能自修苦學,終究在某一方面斐然有成。失去自動自發能力的人,即使父母親使盡心血,讓他擁有學位或財富,他的心智仍是一潭死水,是一個沒有創意的書呆子或守財奴。在開放的社會裏,生活多變、多競爭、多壓力。消極被動的人,必然覺得無能、自卑和脆弱。他們的生活就有了困擾;也許是心理健康有問題,也許是家庭生活上下不能適應,也許在社會適應或工作上有了麻煩。
一個不能自動自發的人,總是不肯自學和自我成長。他們把自己禁锢起來,怕變化無常的社會環境,拒絕去學習新知,接受新的挑戰。在心理意向上,有著強固的自我防衛性,他爲自己構築一道牆,說那是自己的爲人原則,不願意去了解別人,接納別人,失去好奇探索的興趣。他們只會用自己的想法來看事物,而不願嘗試從別人的角度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因爲如此,他容易退化,慧性漸漸被他的防衛性障蔽。他迷失了,他的清醒和自由判斷也斷送了。繼之而來的是,他必須用許多方式來防衛自己;他維護體面,貪婪的占有,頑固獨斷,不能接納另人的意見。嚴重的話,他會使用麻醉來忘懷自己;酗酒、吸食麻醉藥品、沈迷于財博等等,都是失去自發自動的慧性所致。
有一則寓言故事很能發人深省:一天住在海裏的榮螺和鲷魚在一起聊天。榮螺展示牠的硬殼,露出得意的神采。鲷魚也對牠表示贊美和羨慕。榮螺正在誇耀自己的殼有多強固時,聽到一陣危險的訊息。鲷魚說,有危險,我沒有你強固的殼,必須查明真相,然後遊開了。榮螺卻很自負的說,我有堅強的外殼,怕什麼,于是把大門一關,不管外頭的動靜。過了很久,榮螺想著,危險應該過去了吧。于是打開牠的門,探頭看看。才發現自己意然被漁夫捕到館裏了。他正面對著一條大街,再看個清楚,水族箱上還寫著榮螺價錢。他傷心後悔自己的愚昧和無知。
教育不是要給孩子像榮螺一般的硬殼或給他死的知識、學位和財富。而是啓發他們活潑思考、自動自發的慧性和積極的光明性,這就是禅家所謂的見性。
自動自發的慧性是點石成金的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那只能點石成金的手,而不是教他貪婪地占有黃金。黃金是死的,是會曾盡的,是容易被偷盜的;點石成金的手是活的,是處處方便可用的。
于是,無可置疑的,教育道要在引發一個人自動自發的慧性,培養自動學習和上直的態度。
在佛經中,常常討論到佛陀放光的事。佛是醒覺,光是明亮;人一旦清楚的觀察和思考,清醒的待人接物,就同時有了光明的人生和生活態度。我認爲佛所放的光就是積極醒覺的思想或態度。
每一個人都要在光明中去成佛,在成佛之中不斷綻放光明的思想,照亮自己的人生,同時照亮別人,積極思想引導人自動自發;它使弱者強,病者愈,庸者慧,愚者明。有一位朋友說,他曾經是一位消極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由于經商失敗,一貧如洗。有一天,他徘徊于公園裏,神情頹廢沮喪。有一位蔔封的老先生爲他看命,道破失敗的原因在于心神不定和好大喜功。老先生說,他可以替他解厄,中要跟著他走就行了。這位年輕人將信將疑,跟著他走。老先生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擡頭朝公園的樹梢到處張望。驟然老先生停了下來,指著樹上的毛毛蟲說,“你看到沒有,他一拱一伸,一拱一伸,那就是你成功的秘訣。”老先生告訴他:“叁心兩意會蹉跎歲月,喪失機會。心懷野心,想一蹴而幾,往往使自己陷于絕境。你要像毛毛蟲一樣,點點滴滴的努力,不積蹞步是無以至千裏的。”談了一會兒話,老先生又指給年輕人看,“沒錯吧!那條蟲子已經爬得很高了吧!這就是你的命,你一定可以出人頭地。”他領受了老先生的指導,發憤圖強起來,他成功了。
積極思想使人振奮,使人展露蓬勃朝氣。教育上必須以積極思想作爲重要的教學目標。在佛經裏,精進被視爲六種成佛的憑藉之一(六波羅密之一);精進的意義就是勤奮或自動自發的積極思想。孩子一旦具備積極思想,就會表現出專注、肯學和自發自動的態度。
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自發自動的,所以天天要求孩子自發自動。若有不盡人意之處,即予以訓斥,以爲對孩子施以批評、訓斥和叮咛就可以培養其積極思想和態度,這是錯誤的。須知批評往往造成對孩子的貶抑;訓斥無異養成孩子被動的意識。這對孩子的積極思想是一種傷害。
積極思想是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喜悅而啓萌;又因爲父母和師長的他享而體驗到榮譽感。成功是指自己能完成一件事情,從而克服一次挑戰,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心智也向前伸展了一步。成功是從生活中體驗得來的。舉凡遊戲、功課、家事和待人處世,都是孩子爭取成功的機會。所以有經驗的父母和老師,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嘗試,予以指導,讓他們自行克服困難,得到成功的滿員和信心。這樣心智經驗也漸漸豐富起來,而成爲孩子積極思想的素材。
榮譽感與成功的喜悅是相伴而生的,不過它不是成功本身的喜悅,而是別人分享時的喜悅。師長幫助孩子建立榮譽不是一味對孩子灌迷蕩,也不是對他的人大加贊賞,而是要對孩子所做的事予以肯定和贊美,從而與孩子分享“成事”之樂。這才能正建立一種對事負責、有信心的榮譽感,它是積極思想的火炬。
孩子不斷累積成功的經驗,便有了積極思想的素材;有師長分享他的成功經驗,便有了積極思想的火炬。這樣是佛學上所謂的精進。大智度論對精進的解釋是:
“于事必能起,起發無難,
志意堅強,心無疲倦,
所作究竟(能圓滿達成),
如是等名精進相。”
這段話在于闡明精進的意義就在具備成功的經驗,能主動持續的工作,興致盎然的完成生活上所要做的事。
積極思想必須透過教導和實際的成功經驗才培養得起來。它絕非在孩子面前說一篇大道理所能能之。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光明的太陽,它就是法身佛的光明性。它不是用說教的方式所能開啓,更不是高壓強索所獲得。光明性是在生活的曆練中綻放,在學習的活動中滋長。
然而,現代父母,對于子女卻百般的溺愛。他們怕孩子擠公車幸苦,所以,買轎車送他上下學;怕孩子沒時間讀書,一點家事也不敢交付給他做;怕孩子在外頭吃虧,什麼事都爲他打點好。結果孩子成了被保護妥當的受哺者。他們失去生活的創意和適應能力;既不能負責,又缺乏積極思想。結果,孩子形成了脆弱的性格;稍不如意就抱怨和逃避;略有挫折便起了反叛和嗔怒。嚴重的話,他們會變得憂郁和空虛,常常有無奈或欲振乏力之感。
時下有些年輕人顯得很消極,所受的心理壓力很大,經不起波折或打擊。心理壓力是指一個人應付一個新的情境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體力。所謂新情境包括環境的改變、挫折、失敗、變故或打擊。更通俗的說,一個人在生活適應上所承受的痛苦、緊張、焦慮和悲傷的總合,就是他的心理壓力。一般言之,積極思想的人,其自我強度較高,自然較能承受沈重的壓力。消極思想的人,自我強度較差,承擔壓力的能量較低。
人的自我強度取決于四個因素:其一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是他的情緒習慣,其叁是對于挫折或失敗的忍受能力,其四是身體的健康狀態。也就是說,這四個條件越好,承受壓力的能量越強。因此,教育上應該培養孩子具備好的自我強度。我認爲培養之道是:
·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這要從小做起。固然必要時你應給予指導和示範,教他怎麼做,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他完成。
·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識;一方面要培養求真的態度,一方面要透過生活教育,培養其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要避免對孩子作評價式的責備和贊美;要針對事的本身來稱贊或指導。這樣才不至造成…
《覺·教導的智慧 第四章 自動自發的性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