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五章 師生互動的空間
教導者必須懂得開拓互動的空間,而禅揭示“真空妙有”的藝術,正是開拓師生互動空間的最好途徑。
教學可以被解釋爲師生心智互動或交互影響的過程。從彼此順暢互動中,學生的智慧得到啓發,情性得到陶冶和涵養,經驗也從而得到傳遞,而教師本身正可在“教學本長”中不斷進步。
然而,師生的互動,需要一定的空間,因爲沒有空間就失去彼此回旋的余地,就會産生沖突和摩擦,失去教導和學習的機會。禅者深信,心智互動苦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力才得以舒展,道德的善根和寬容的肚量才得到陶冶,體能才得到訓練,人際能力才得以開展,美的鑒賞能力才培養得出來。
空是從割舍中得來的,是從清淨心中展現的,是從放下執著、急躁、貪婪、虛幻中換來的。從禅的觀點來看,空能産生真實;當我們空掉虛榮和作僞之後,真實的本質才表露出來,而割舍所陳現出來的空,卻相對成爲成長的條件和可能性。所以空是教學上很得要的一個條件。
在某種特定層面上言,空可以解釋爲寬容和不急躁,也可以解釋爲平靜的心情。它可以形成極有效的教育契機或成長機會。所以禅有把它稱爲“真空妙有”。教師如果善用空的妙用,在教學上必然有很大的突破。
孔子和佛陀這兩位聖者,在教學互動的空間運用上差別很大。孔子個性較急,教學采單刀直入法,有時表現得相當劇烈。根據《論語》的記載,有一次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也!”子路聽到了,很高興。孔子嚴正的訓斥說,“由也如勇過我,無所取材!”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則嚴厲的責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這種直接的訓誡方式並非不何使用,但如果用多了,就往往破壞啓發引導的空間。
反之,佛陀這位聖者,在師生互動的空間上則把握得遊刄有余。他很善于運用空的技巧,去展現他的啓發教學。比如說,他在楞嚴會上講道,諸大弟子及十方信衆都來聽法,唯獨弟子阿難出遊尚未回來。當時阿難乞食完畢,路經淫室,被摩登伽女攝入淫席,將毀戒體,佛陀很了解弟子,知道一定出了狀況,便差遣文殊菩薩去把它帶回來。照理說,阿難回來之後,佛陀應該嚴勵責備他有辱師門才對。但是佛陀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安排了一場發人深省和開啓智慧的研討會。師生之間進行一次深入的問答。佛陀了爲使弟子能更進一步了解道理,還請來二十五位菩薩各自說明自己修證圓通的經驗,整個法會俨然成爲一次大型研討會。使每一位弟子都受到深邃的啓發。後來阿難成爲傑出的弟子,佛經是由阿難集結寫出來的。而這次法會的紀錄就是《楞嚴經》。
老師如果動了急躁之氣,則教學只剩下直接的訓斥,它的動作空間即刻變得狹隘。如果能心平氣和,保持清醒,則學生犯錯時,正是他設計教導方法和引導學生心智成長的良機。因此,教師必須善于開拓空間,使師生心智互動多元化和彈性化,教學的效果才會提升。請注意,情感的教學若沒有空間可資回旋,就很容易導致沖突和反叛。智能的教學若沒有試探、懷疑和思辯的空間就會僵化而失去思考和創造。群性的活動,若沒有曆練的空間,就會流于認知而失去實踐力行的能力。美育的教學若沒有欣賞和神往的空間,就會變得死板而失去活潑悅樂的氣質。德育和教學若沒有多方面生活與工作體驗的空間,就會變得脆弱而不能承擔。于是,教師必須深通開拓教學空間的技巧。
到于教師本身,也因爲寬闊的心理生活空間,懂得消除成見和偏見,祛除急躁的脾氣,而減少師生的沖突和誤導。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失去空間,教師必然聽不到學生真正的心聲,因爲老師的成見和權威的管理,已使學生噤若寒蟬。當然,失去空間也會喪失教導的機會,因爲一時的激怒和沖動,往往使老師不能清醒的思考如何作正確的教學回應。此外,教師的教學生活若失去空間,也必然導致身心健康的受損。一個急躁或郁抑不樂的人,對身體健康影響殊大。情緒不好是致病的元凶,急躁的脾氣更是心髒病的主因。根據醫學上的研究,在六十歲以前得心髒病的人,百分之九十是脾氣急躁的人。
善于運用空的人,才能真正孕育妙有。空和有是相對存在的,教師若能徹底淨化自己,不被物欲所牽,便是空的實踐。這時,相對有了知足、悅樂和慈悲的襟懷,從而孕育出光明的教育愛,這就是清醒的覺性。唐朝百丈禅師說:
“心地若空,
慧日自現。”
身爲教師,如果不能維持寬闊的心靈生活空間,而經常被刻板的觀念所障,被種種貪、嗔、癡、慢、疑所系縛,就不可能表現出好的教學能力和智慧,要想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那就很難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說,多年前他還念國民小學的時候,級任老師強迫學生補習,每天一早就考前一晚補習的題目,成績考不理想就挨打,他和幾個同學曆爲家裏清寒,激不起補習費,經常被揍得手掌發紫,屁股紅腫。我認爲這樣的老師是有障礙的,教學的缺乏空間的,他不能對學生施予有能力的愛。相反的,我也聽過也許多人贊美感激他們的恩師。他們循循善誘,鼓勵學生,獎掖學生,耐心教導,接濟他們經濟上的拮據,安慰他們的哀傷,這些良師似乎有用不完的愛,像清泉一樣,不停地灌沃著芸芸衆生,這些偉大的教育工作者是恬淡的,在空的性德上有極深的修養,才有無尺的教導空間,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藝術,沃壯一個個青少年。禅家說:
“不被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各位請注意!我們的手如果老是握著拳,就會變成殘廢,因它已失去活動的空間和可能性。心裏頭如果老抱著一個死念頭,就孕育不出真知卓見。師生之間若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交融的互動空間,就不可能有活潑的教學。因此,教導者必須懂得開拓互動的空間,而禅揭示“真空妙有”的藝術,正是開拓師生互動空間的最好途徑。
一、慈悲是教導的空間
慈悲是教育專業精神動力。慈悲的老師能不斷提供學生心智成長的機會,他總是契機應緣給予學生必要的啓發、訓練和當頭棒喝。慈悲的老師具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能力,又能正確的幫助學生學習。他們具備同情心和同理心,很容易與學生共鳴。
教師必須關懷學生身心的成長狀況,才能引發學習的向心力。必須能對學生適時給予提示和指導,才可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開展其獨立思考和健康的態度。必須能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考慮到家境、興趣、個性和能力,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具備穩健的修養,成熟的情緒,健全的人格,豐富的知識和創意的思想,才能提供正確的教導。依我的看法,慈悲心是豐富的情感和清醒的覺性所孕育的心力。它決定教育的成敗和學生心智成長的高低。于是,禅者把慈悲心視爲教學的必須條件。
慈悲是老師,總是散發發著積極光明的力量,他覺得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塊寶,都能透過啓發和教導,使他過成功的生活。古時候有一位園頭禅師,他一有空就在花園裏忙著照顧花。他把花的枝幹修剪,又把盆子裏的花挖出來種到另一個空盆子裏。在一株枯花上澆水,又在空地上松土。他的弟子看了十分困惑,便問師父說:
“老師,爲什麼你要把好好的枝幹剪掉呢?”禅師說:“花的枝幹長得歪斜不正,所以要修剪,免得它浪費養分,虛擲時光,修剪之後就可以繁茂的成長。你將來教育弟子也要一親。對學生的過錯必須嚴促改正,學生才真正受益。”
“那麼,老師!我實在不明白,花盆的花長得正繁茂,爲什麼你要挖出來,移植到另一個盆子呢?”禅師說:“這盆花固然茂盛,但是盆子裏的養料已經吸收殆盡,必須換土之才能繼續成長。切記呀!你將來教導弟子,也要留意給學生多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好培養他多方面的能力。”
“爲什麼老師要對那株枯花澆水呢?”禅師說,“噢,那株花看起來雖然枯了,但我已仔細檢視過,它並未全枯,所以要特別爲它澆水。你要注意!教導學生,不可以因爲他程度差而隨意放棄,只要還有一絲希望,都要把握機會教導他!”
弟子聽了禅師的教誨,都一一點頭稱是。最後又問道,“老師!你爲什麼在空地那兒松土呢?”禅師說,“在空地上松土,好讓種子能有機會發牙成長呀!做老師的人如果不能有效提供成長的機會,就不能算是好老師。”
禅者在教導學生時是何等的慈悲!他們爲了使弟子們能多參學,所以要鼓勵他們行腳參學,這種參觀訪問和找名師討論的教學方法,對弟子的啓發不是簡單一句“行千裏路,讀萬卷收”所能表達的。他們爲了讓弟子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除了各種職事都要學習外,還要出坡作勞動,使他們有好的工作能力和習慣。爲了訓練清楚的思考,他們教導學生從禅定功夫中,磨練自己成爲不被惑的人。
禅的教導方式,有時溫和得像春風,有時劇烈得像烈日,有時用詩句和偈語來參學,有時用棒用喝來警策,但都時時不失那深切的慈悲。透過慈悲心,各種教學方法都變得靈巧有效,不同根性的弟子,都得到充分的教導和學習的機會。所以說,慈悲是教導的空間。
二、格律是成長的空間
禅門是很講究生活戒律的。人唯有透過格律的基本訓練和約束,才能有安定的心去學習、思考和創造。所以戒、定、慧叁者是佛門共同必修的功課。戒可以解釋爲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它是維持身心正常發展的格律,更是我們發展事業和有效的工作准備。沒有格律,身心就會散漫,爲人處世就沒有原則和章法。它同時是道德倫理的規範。所以,在佛陀快要寂滅時,弟子們問他,將來要拜誰做師,他陀說:
“心戒爲病。”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格律是很重要的。有格律可資遵循,日常生活就有了律則,人際倫常就有共同遵循的常軌,而不致雜亂無章。就心智成長而言,格律很像樹苗需要…
《覺·教導的智慧 第五章 師生互動的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