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品,那是庸俗有害的。它不但與教師的職責相背,無意中教給學生輕薄的態度,而且日後學生總以滑稽的題材來取笑老師。
逗趣是幽默高雅的,在悅樂之中不流于低俗,在诙諧和仍然不失莊重。這樣的逗趣,可以促進情感的交融,更能增進師生互相信賴的安全感。爲了增加逗趣的素材,教師可能多看幽默趣譚或漫畫,看到好的題材,即搜集起來備用,可增添許多教學的情趣和氣氛。
六、禅定是啓迪的空間
一般人常把禅定誤認爲打坐,而打坐入定就是禅定。事實上禅定是一種心靈平靜、自由和清醒的能力。透過這種能力,我們能産生正確的知見、創意和判斷。打坐只是禅定的初基訓練,它的初期目的是訓練身心調和,終極目的是讓禅定的能力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而開展潛能和清新的智慧。禅定在《六祖壇經》的解釋是:
“外離相即禅,
內不亂即定。”
人若能不被外界的色相所引誘、威肋或欺騙,就能有持平的態度和清醒的思考能力,如果內心不被種種刺激擾亂,情緒就不會騷亂起伏。日常生活,若能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情感情緒上維持平靜,禅定功夫就不錯了。
教師每天要應付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如果缺乏禅定修養,就很容易被表面的現象所蒙蔽,而昧于了解學生的心智成長和真正的需要,同時也因爲情緒容易被學生激怒,而做出錯誤的回應,甚至因激怒而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禅定的素養對教師而言至爲重要。
有一位校長告訴我,多年前他擔任國中校長時,有一段時間學校經常遺失便當。經過訓導人員的追查,終于發現偷便當的學生。訓導人員問他爲什麼要價便當,他一再的說“偷來的便當好吃”,或者說“我喜歡吃偷來的便不”。訓導人員處罰了學生,同時懷疑孩子有偷竊癖。後來,校長把學生接過來輔導,學生除了一句“我喜歡吃偷來的便當”外,什麼也不肯說。經過多次的谘商,沒有什麼進展。不過從訪查中記經知道,他來自單親家庭,家境貧苦。有一天,校長跟孩子談話後,拉著孩子坐在沙發上說“孩子!如果你有困難,不告訴我,那要告訴誰呢?”這句話直接觸動了孩子的心。孩子的眼淚像決堤一樣流了出來。哀傷得泣不成聲。
這孩子終于在啜泣中說出他的不幸遭遇。他的父母離異,他和念國小的弟弟,跟隨父親住在一間違章的矮房子裏。父親是工人,酗酒很厲害,有時好幾天沒有回來。兄弟兩個人沒東西吃,只好去偷在包或便當。他說,“都是我去偷,因爲我一定要照顧弟弟。我不忍心讓弟弟去偷,我擔心他會失手。我可以被抓去警察局,但弟弟不能被抓。”說到這裏,孩子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也被孩子的辛酸際遇感動得彈落眼淚。
校長爲孩子安排了一分差事,鼓勵他半工半讀。事實上這分工讀的薪水就是校長自己給的,工作只是一個給孩子自尊的藉口而已。孩子穩定下來了,讀書相當用功,一年半後他考取了第一志願,後來仍以工讀的方式完成了大學教育。
這個個案告訴我們,教師不能以表現的現象來判斷學生的行爲,更不能以激怒的心情處理學生的問題。我深信唯有透過禅定的清醒心智,才能洞悉學生的症結,在效的確解決問題。
禅定的另一層意義是指導一個人能突破意識的牢結。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意識的活動,而意識完全靠著文字語言和符號來運作。這些運作的符號都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産物。人的意識和思想,都是過去既存的內容。它是舊有的東西,而不真正的創意的智慧。也就是說,人若有能從意識思想中解脫出來,充其量只是一個接受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而禅者所謂的禅定,就是要指引你從意識之流中解放出來,展現智慧。
因此,禅是“非意識的”、“非邏輯的”,是要一個人能擺脫成見、偏見、刻板的意識觀念,從而綻放出真正的慧性。因此,當師生之間能夠保持禅定的心智活動,就能互相啓發,流露出創意、自由的心靈和智慧。
要想深一層次去體驗禅定的智慧,一定要練習坐禅。透過坐禅的冥思,可以訓練叁種能力。其一是培養禅定的能力;然後把坐禅的甯靜和清醒,遷移到日常生活之中。其二是經由坐禅而學會纾解心理壓力,增進身心的健康,維護較好的教學活力。其叁是在坐禅之中培養高速心智活動的習慣,讓自己從刻板的思想和意識之流中解脫出來,從而使自己的慧性真正綻放出來。
教師學習禅定,較能維護心境的平和,降低緊張的情緒,有助于師生的互動;培養清醒的心智,有助于對學生的了解和回應。更重要的是,透過禅定的修持,能帶來創意和慧性,對學生創造力的啓發有所助益。所以說,禅定是智慧的空間。
禅就是宗旨而言在見性,在于引導一個人過實現的生活;就其實踐層面而言,是揚棄虛幻不實的貪念,保持清醒不被色相所欺的慧性;就其方法而言,是透過真空妙有來展現人生。因此,禅的本質就建立在“空”上,它的意義是解脫一切成長的障礙,展現笃實的人生。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無論你所采取的方法是訓練、記憶、啓發、研討或自動學習,都必須把師生互動的障礙排除,才能活絡的運作起來,排除障礙就是空,排除障礙的同時也拓展了互動的空間。教師若能把握這點,教學的成效必然提升。
《覺·教導的智慧 第五章 師生互動的空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