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木椿一样,可以维持学生朝正确的目标发展。因此,家庭必须有家规,班级必须有班规,学校必须有校规,社会必须有法律和道德。就学生而言,除了家规、班规、校规、社会的法律与伦常之外,同时要为自己订下好的生活规律和正确的工作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要有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即刻练习优于延宕练习,长时间的练习容易疲乏,不如分成几次练习来的有效。
有位老师告诉我说,多年前他教过一位成绩很杰出的学生,但联考时却落败了。原因是他习惯在集中思考时,用左手揉扣子,揉得越用力越能集中思考,作答也越快。在考数学时,他的衣扣掉了,摸不到扣子,他一直无法集中精神,以致紧张而不能作答。时间一到,走出教室时,脸色铁青的哭了出来说,“我没有扣子,所以不能集中精神思考!”我相信这是坏的工作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跟好的读书习惯一样重要。作息没有规律,身体的发育必受影响;不养成做家事的习惯,家居生活必然杂乱;待人处世没有定则,人际关系必然不和谐。
现代人很不重视格律,以为格律是一种束缚。为了崇尚自由,不受格律的约束,往往使自己生活陷于紊乱堕落。我们的社会,道德渐渐解体,是因为不重视格律的结果。
思想的启发发,也有一定的法则,经过清楚思考训练的人,其条理性高,做事清楚中肯。禅门沿用了《涅槃经》的经义,把思想和生活的格律,建立在“四依”上。它在教育上可以被解释为:
·依法不依人:教导学生依循真理,而不是盲目学习个人崇拜。处理学生的问题,要以平等心和慈悲心,而不因为他是某要人的子女而有不同。不依教育专业精神和知能来教学,教育是不会成功的。
·依义不依语:学生说的和真实的心意,往往还有一段矩离。不要因为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而疏忽对他的辅导。更不能因为学生对老师有了不礼貌的顶撞,而影响对他的关心。教师必须常常提醒自己:学生的冒犯是一时冲动或想不开,只要你能了解他,就会原谅他,有心想帮助他。
·依智不依识:处理学生的问题,必须清醒明智,不宜情绪化,更不宜教导之外,掺杂不刻有的意图。这会影响学生心智的成长,破坏教育的纯正使命。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无论教导任何学问,都要彻底的了解而不是囫囵吞枣。处理学生问题,要针对问题的症结,而不可以旁生枝节,把问题扩大。
我深信以上四依是良师所应遵守的基本格律。能遵守这四个格律,就能开拓宽广的教学空间,启发学生心智成长。
三、宽恕是改过自新的空间
禅家的教导是严格的,有时甚至是剧烈的。不过无论教导的手段如何,他们对学生的错误,总是抱著宽恕的态度。宽恕并不是纵容学生,而是以平静的心去看待学生,从而寻求正确的教导方法。宽恕使教师维持心平气和,又能使学生得到自我反省的机会。
禅家有一则故事:有一天晚上,老禅师发现围墙角落放著一张椅子。他断定有弟子越墙出去遛达了。于是他移开椅子,蹲在那儿等学生回来。不一会儿,学生从墙外翻越进来,把老禅师的背当椅子,垫脚跳了下来。弟子看到自己所踏的竟是老师,一时很窘,不知所措。禅师只是淡淡的说,“夜深天寒,赶决添加一件衣裳去!”这件事情,老禅师从未再提起,但是禅院里的弟子,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越墙去遛达。
宽恕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老师如果缺乏宽恕的涵义,很容易因动怒而伤害学生的自尊,或者造成难以弥补的错误。多年前曾经有一位老师来找我谘商。她大学一毕业就应聘到乡下的国中当老师。有一天,一位女学生侮辱她,激怒了她。在盛怒下便把学生送交给训导处处理。由于训导处处理不当,这位学生从此辍学。她去家庭访问,两次被家长骂出来,说“我的孩子我自己管,不用你来管。”后来才知道学生早已被介绍到台北从事不很正当的工作。从那时起,她非常内疚,她很想设法帮助那学生重回学校,但苦无消息。这使她的心情一直忧郁不乐。经过几次谘商,她才稍稍释怀,我对她说,“一个医生是在错误中学习,才成为良医,一个老师也是在错误中得到教训,而成为良师。现在你了解到宽恕学生的重要意义,已经是菩萨道上的良师了。”
宽恕有助于培养平常心,能促进师生的沟通与意见的交流,并把握稳键的启发历程。有平常心修养的老师,有以下几种物质:
·给学生适量的功课,不把学生逼过头,不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压力或惧怕。
·把每一位学生当教导的目的,而不把学生视为教学表现的手段。
·对学生不请绝话;处分不守规矩的学生,能够考虑到对学生心智成长有益的后果。
·订定合理的班规,不要求苛刻的成就水准,使学生有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互动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宽恕绝非施纵不管,而是一种平常心中所展现的爱与关怀。许多教师和父母说,“爱之深,责之切”,事实上,如果责之过切,则“爱之适以害之”。
四、从容是教导的空间
从容是精神生活上很重要的素质。它能带给我们沉稳的生活与工作态度,也能引发冷静的思想和回应能力。透过从容,我们才有自在感;透过从容,我们才有清醒的回应能力。禅门弟子,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要从容稳重。它在于训练一个人笃实的生活,不可在急躁匆忙间虚度,要稳实的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真实性。
从容是安定学生的妙谛。比如说,教师规定下午四时在操场集合,若能于五分钟前提醒学生往操场走,集合起来就很顺利,因为提前五分钟的准备,使师生感到从容。
青少年很贪睡,早晨很难叫醒他们。父母若在预定的最后时刻才叫唤他们,总会带著急躁的心情,容易对贪睡的子女发脾气。如果你提早五分钟唤醒,告诉他们必须翻个身,但可以赖床两分钟。屈时再去叫他,不但孩子易醒,父母也不急躁,梳洗用餐,都会觉得愉快,使一天有好的开始。
教师规定换季的服装,必须有一段时间的缓冲,这有助于每个家庭的准备和学生的适应。我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今天宣布要东西,明天就一定要带到,家里那有现成的应争!”家长总有不方便的时候,学生为了遵守规定总是急呼呼的,非要不行,不愉快的事情就这样发生的。
从容有且于考试成绩的提升。老师们都深信沉稳的学生,要比急躁紧张的学生容易发挥实力。从容的人不易疏漏犯错,急惊风的人则不免疏忽,特别是升学考试期间,性急的考生,往往缺乏适当的体闲,容易紧张而影响睡眠,因此,父母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从容的习惯。
一位研究学前教育的教师说,他曾经要求家长写出五句最常吩咐孩子的话,结果发现大部分句子都有“赶快”二字,例如“快把衣服穿上!”“赶快去上学!”“快吃!”等等,甚至有“快把心情放松!”或“快点睡觉!”的吩咐。由此可见,社会上弥漫著紧张和浮躁的习性,是有其原因的。
从容的老师和父母,在日常生活在有条不紊的处理事务,较能欣赏生活的情节。遇到紧急状况,表现得镇定,思考也比较周密。他们的举止态度,表现出优雅之美,应对进退有条不紊。他们所教出来的孩子,也因受到薰陶冶而有著沉稳的风度。从容的师长有以下几种特质:
·动脑而不动恼:他们临事沉著,处理学生的问题不情绪化,不发大脾气而造成反教育。
·求好而不急切:他们有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去引导学生展现其潜能。
·积极但不造次: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从不气馁,但也不贪功而揠苗助长。
从容的老师较能依据学生的需要作有效的指导,同时也较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引发其自动自发的精神。特别是在辅导谈话时,从容的老师,最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改过自新。
五、逗趣是情感交流的空间
老师除了严谨的态度教导学生之外,必须有轻松的一面。透过轻松与悦乐,师生之间才有亲切的感情。它是老师了解学生和开导学生的凭藉。逗趣可能是师生之间产生悦乐、机智和亲爱的表现。不过,逗趣绝非取笑,更不是言不及义的耍嘴皮。它若涉及人性的贬抑、讽刺或指桑骂槐。反而对学习气氛有害。
禅门常有师生逗趣的例子。比如说,唐朝的赵州禅师,在夏天一个闲适的日子里,突发奇想,和身边的弟子文远,玩起逗趣的游戏来。他说:“文远!我们来逗个趣,作个比赛,看谁把自己譬喻得最低。”两人约定赢的人就输掉一块饼。赵州先说:“我是一只驴。”文远说:“我是驴子的屁股。”赵州说:“我是驴子的粪。”文远说:“我是粪里的虫。”赵州说:“你在粪里头做什么?”文远说:“我在那里度署假。”赵州说,“好了,你赢了!”于是就把一块饼吃掉。这段故事又是逗趣又是启发,又是机智又是欢乐,他们师徒在机趣中共同体认到一个生活的态度——在最卑劣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度署假一般的自在。
教师扮演松的角色远比扮演严肃的态度难。特别是要结合逗趣的、机智和启发性为一种教育性的互动,实在不容易。逗趣难就难在幽默中不失本分,在欢笑中不乏教导。有一位作家回忆他的老师道,有一次老师指定班上同学阅读一本小说,写一篇评论报告。他整个周末玩下来,压根儿把它给忘了,直到星期天的夜里才想来起。只好临渴掘井,瞎编一篇报告,交差了事,过几天,老师发回报告,上头的评分是甲下,旁边有一行小字写著:“文章写得好,所以给你甲,你没有读那本小说,所以给你个下。”这个评语鼓励了他的写作,也有技巧的指责了他不看书的过错。这种逗趣性的评语,不但表现了教师的智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深邃的启发,使他日后成了名作家。
教学可以是轻松的,但不可以失去严谨的本质。教师采用逗趣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但却不可流于低俗的笑话。在校园里,有不少老师以黄色笑料,作为上课时的调剂…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