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教导者必须懂得开拓互动的空间,而禅揭示“真空妙有”的艺术,正是开拓师生互动空间的最好途径。
教学可以被解释为师生心智互动或交互影响的过程。从彼此顺畅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启发,情性得到陶冶和涵养,经验也从而得到传递,而教师本身正可在“教学本长”中不断进步。
然而,师生的互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因为没有空间就失去彼此回旋的余地,就会产生冲突和摩擦,失去教导和学习的机会。禅者深信,心智互动苦有足够的空间,创造力才得以舒展,道德的善根和宽容的肚量才得到陶冶,体能才得到训练,人际能力才得以开展,美的鉴赏能力才培养得出来。
空是从割舍中得来的,是从清净心中展现的,是从放下执著、急躁、贪婪、虚幻中换来的。从禅的观点来看,空能产生真实;当我们空掉虚荣和作伪之后,真实的本质才表露出来,而割舍所陈现出来的空,却相对成为成长的条件和可能性。所以空是教学上很得要的一个条件。
在某种特定层面上言,空可以解释为宽容和不急躁,也可以解释为平静的心情。它可以形成极有效的教育契机或成长机会。所以禅有把它称为“真空妙有”。教师如果善用空的妙用,在教学上必然有很大的突破。
孔子和佛陀这两位圣者,在教学互动的空间运用上差别很大。孔子个性较急,教学采单刀直入法,有时表现得相当剧烈。根据《论语》的记载,有一次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子路听到了,很高兴。孔子严正的训斥说,“由也如勇过我,无所取材!”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则严厉的责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种直接的训诫方式并非不何使用,但如果用多了,就往往破坏启发引导的空间。
反之,佛陀这位圣者,在师生互动的空间上则把握得游刄有余。他很善于运用空的技巧,去展现他的启发教学。比如说,他在楞严会上讲道,诸大弟子及十方信众都来听法,唯独弟子阿难出游尚未回来。当时阿难乞食完毕,路经淫室,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将毁戒体,佛陀很了解弟子,知道一定出了状况,便差遣文殊菩萨去把它带回来。照理说,阿难回来之后,佛陀应该严励责备他有辱师门才对。但是佛陀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安排了一场发人深省和开启智慧的研讨会。师生之间进行一次深入的问答。佛陀了为使弟子能更进一步了解道理,还请来二十五位菩萨各自说明自己修证圆通的经验,整个法会俨然成为一次大型研讨会。使每一位弟子都受到深邃的启发。后来阿难成为杰出的弟子,佛经是由阿难集结写出来的。而这次法会的纪录就是《楞严经》。
老师如果动了急躁之气,则教学只剩下直接的训斥,它的动作空间即刻变得狭隘。如果能心平气和,保持清醒,则学生犯错时,正是他设计教导方法和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良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开拓空间,使师生心智互动多元化和弹性化,教学的效果才会提升。请注意,情感的教学若没有空间可资回旋,就很容易导致冲突和反叛。智能的教学若没有试探、怀疑和思辩的空间就会僵化而失去思考和创造。群性的活动,若没有历练的空间,就会流于认知而失去实践力行的能力。美育的教学若没有欣赏和神往的空间,就会变得死板而失去活泼悦乐的气质。德育和教学若没有多方面生活与工作体验的空间,就会变得脆弱而不能承担。于是,教师必须深通开拓教学空间的技巧。
到于教师本身,也因为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懂得消除成见和偏见,祛除急躁的脾气,而减少师生的冲突和误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失去空间,教师必然听不到学生真正的心声,因为老师的成见和权威的管理,已使学生噤若寒蝉。当然,失去空间也会丧失教导的机会,因为一时的激怒和冲动,往往使老师不能清醒的思考如何作正确的教学回应。此外,教师的教学生活若失去空间,也必然导致身心健康的受损。一个急躁或郁抑不乐的人,对身体健康影响殊大。情绪不好是致病的元凶,急躁的脾气更是心脏病的主因。根据医学上的研究,在六十岁以前得心脏病的人,百分之九十是脾气急躁的人。
善于运用空的人,才能真正孕育妙有。空和有是相对存在的,教师若能彻底净化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便是空的实践。这时,相对有了知足、悦乐和慈悲的襟怀,从而孕育出光明的教育爱,这就是清醒的觉性。唐朝百丈禅师说:
“心地若空,
慧日自现。”
身为教师,如果不能维持宽阔的心灵生活空间,而经常被刻板的观念所障,被种种贪、嗔、痴、慢、疑所系缚,就不可能表现出好的教学能力和智慧,要想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那就很难了。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多年前他还念国民小学的时候,级任老师强迫学生补习,每天一早就考前一晚补习的题目,成绩考不理想就挨打,他和几个同学历为家里清寒,激不起补习费,经常被揍得手掌发紫,屁股红肿。我认为这样的老师是有障碍的,教学的缺乏空间的,他不能对学生施予有能力的爱。相反的,我也听过也许多人赞美感激他们的恩师。他们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奖掖学生,耐心教导,接济他们经济上的拮据,安慰他们的哀伤,这些良师似乎有用不完的爱,像清泉一样,不停地灌沃著芸芸众生,这些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恬淡的,在空的性德上有极深的修养,才有无尺的教导空间,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艺术,沃壮一个个青少年。禅家说:
“不被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各位请注意!我们的手如果老是握著拳,就会变成残废,因它已失去活动的空间和可能性。心里头如果老抱著一个死念头,就孕育不出真知卓见。师生之间若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交融的互动空间,就不可能有活泼的教学。因此,教导者必须懂得开拓互动的空间,而禅揭示“真空妙有”的艺术,正是开拓师生互动空间的最好途径。
一、慈悲是教导的空间
慈悲是教育专业精神动力。慈悲的老师能不断提供学生心智成长的机会,他总是契机应缘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训练和当头棒喝。慈悲的老师具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又能正确的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具备同情心和同理心,很容易与学生共鸣。
教师必须关怀学生身心的成长状况,才能引发学习的向心力。必须能对学生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才可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其独立思考和健康的态度。必须能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到家境、兴趣、个性和能力,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具备稳健的修养,成熟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和创意的思想,才能提供正确的教导。依我的看法,慈悲心是丰富的情感和清醒的觉性所孕育的心力。它决定教育的成败和学生心智成长的高低。于是,禅者把慈悲心视为教学的必须条件。
慈悲是老师,总是散发发著积极光明的力量,他觉得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宝,都能透过启发和教导,使他过成功的生活。古时候有一位园头禅师,他一有空就在花园里忙著照顾花。他把花的枝干修剪,又把盆子里的花挖出来种到另一个空盆子里。在一株枯花上浇水,又在空地上松土。他的弟子看了十分困惑,便问师父说:
“老师,为什么你要把好好的枝干剪掉呢?”禅师说:“花的枝干长得歪斜不正,所以要修剪,免得它浪费养分,虚掷时光,修剪之后就可以繁茂的成长。你将来教育弟子也要一亲。对学生的过错必须严促改正,学生才真正受益。”
“那么,老师!我实在不明白,花盆的花长得正繁茂,为什么你要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盆子呢?”禅师说:“这盆花固然茂盛,但是盆子里的养料已经吸收殆尽,必须换土之才能继续成长。切记呀!你将来教导弟子,也要留意给学生多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好培养他多方面的能力。”
“为什么老师要对那株枯花浇水呢?”禅师说,“噢,那株花看起来虽然枯了,但我已仔细检视过,它并未全枯,所以要特别为它浇水。你要注意!教导学生,不可以因为他程度差而随意放弃,只要还有一丝希望,都要把握机会教导他!”
弟子听了禅师的教诲,都一一点头称是。最后又问道,“老师!你为什么在空地那儿松土呢?”禅师说,“在空地上松土,好让种子能有机会发牙成长呀!做老师的人如果不能有效提供成长的机会,就不能算是好老师。”
禅者在教导学生时是何等的慈悲!他们为了使弟子们能多参学,所以要鼓励他们行脚参学,这种参观访问和找名师讨论的教学方法,对弟子的启发不是简单一句“行千里路,读万卷收”所能表达的。他们为了让弟子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除了各种职事都要学习外,还要出坡作劳动,使他们有好的工作能力和习惯。为了训练清楚的思考,他们教导学生从禅定功夫中,磨练自己成为不被惑的人。
禅的教导方式,有时温和得像春风,有时剧烈得像烈日,有时用诗句和偈语来参学,有时用棒用喝来警策,但都时时不失那深切的慈悲。透过慈悲心,各种教学方法都变得灵巧有效,不同根性的弟子,都得到充分的教导和学习的机会。所以说,慈悲是教导的空间。
二、格律是成长的空间
禅门是很讲究生活戒律的。人唯有透过格律的基本训练和约束,才能有安定的心去学习、思考和创造。所以戒、定、慧三者是佛门共同必修的功课。戒可以解释为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它是维持身心正常发展的格律,更是我们发展事业和有效的工作准备。没有格律,身心就会散漫,为人处世就没有原则和章法。它同时是道德伦理的规范。所以,在佛陀快要寂灭时,弟子们问他,将来要拜谁做师,他陀说:
“心戒为病。”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格律是很重要的。有格律可资遵循,日常生活就有了律则,人际伦常就有共同遵循的常轨,而不致杂乱无章。就心智成长而言,格律很像树苗需要…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