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P3

  ..续本文上一页品,那是庸俗有害的。它不但与教师的职责相背,无意中教给学生轻薄的态度,而且日后学生总以滑稽的题材来取笑老师。

  逗趣是幽默高雅的,在悦乐之中不流于低俗,在诙谐和仍然不失庄重。这样的逗趣,可以促进情感的交融,更能增进师生互相信赖的安全感。为了增加逗趣的素材,教师可能多看幽默趣谭或漫画,看到好的题材,即搜集起来备用,可增添许多教学的情趣和气氛。

  

  六、禅定是启迪的空间

  一般人常把禅定误认为打坐,而打坐入定就是禅定。事实上禅定是一种心灵平静、自由和清醒的能力。透过这种能力,我们能产生正确的知见、创意和判断。打坐只是禅定的初基训练,它的初期目的是训练身心调和,终极目的是让禅定的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而开展潜能和清新的智慧。禅定在《六祖坛经》的解释是:

  “外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

  人若能不被外界的色相所引诱、威肋或欺骗,就能有持平的态度和清醒的思考能力,如果内心不被种种刺激扰乱,情绪就不会骚乱起伏。日常生活,若能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情感情绪上维持平静,禅定功夫就不错了。

  教师每天要应付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如果缺乏禅定修养,就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而昧于了解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真正的需要,同时也因为情绪容易被学生激怒,而做出错误的回应,甚至因激怒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禅定的素养对教师而言至为重要。

  有一位校长告诉我,多年前他担任国中校长时,有一段时间学校经常遗失便当。经过训导人员的追查,终于发现偷便当的学生。训导人员问他为什么要价便当,他一再的说“偷来的便当好吃”,或者说“我喜欢吃偷来的便不”。训导人员处罚了学生,同时怀疑孩子有偷窃癖。后来,校长把学生接过来辅导,学生除了一句“我喜欢吃偷来的便当”外,什么也不肯说。经过多次的谘商,没有什么进展。不过从访查中记经知道,他来自单亲家庭,家境贫苦。有一天,校长跟孩子谈话后,拉著孩子坐在沙发上说“孩子!如果你有困难,不告诉我,那要告诉谁呢?”这句话直接触动了孩子的心。孩子的眼泪像决堤一样流了出来。哀伤得泣不成声。

  这孩子终于在啜泣中说出他的不幸遭遇。他的父母离异,他和念国小的弟弟,跟随父亲住在一间违章的矮房子里。父亲是工人,酗酒很厉害,有时好几天没有回来。兄弟两个人没东西吃,只好去偷在包或便当。他说,“都是我去偷,因为我一定要照顾弟弟。我不忍心让弟弟去偷,我担心他会失手。我可以被抓去警察局,但弟弟不能被抓。”说到这里,孩子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也被孩子的辛酸际遇感动得弹落眼泪。

  校长为孩子安排了一分差事,鼓励他半工半读。事实上这分工读的薪水就是校长自己给的,工作只是一个给孩子自尊的藉口而已。孩子稳定下来了,读书相当用功,一年半后他考取了第一志愿,后来仍以工读的方式完成了大学教育。

  这个个案告诉我们,教师不能以表现的现象来判断学生的行为,更不能以激怒的心情处理学生的问题。我深信唯有透过禅定的清醒心智,才能洞悉学生的症结,在效的确解决问题。

  禅定的另一层意义是指导一个人能突破意识的牢结。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意识的活动,而意识完全靠著文字语言和符号来运作。这些运作的符号都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产物。人的意识和思想,都是过去既存的内容。它是旧有的东西,而不真正的创意的智慧。也就是说,人若有能从意识思想中解脱出来,充其量只是一个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而禅者所谓的禅定,就是要指引你从意识之流中解放出来,展现智慧。

  因此,禅是“非意识的”、“非逻辑的”,是要一个人能摆脱成见、偏见、刻板的意识观念,从而绽放出真正的慧性。因此,当师生之间能够保持禅定的心智活动,就能互相启发,流露出创意、自由的心灵和智慧。

  要想深一层次去体验禅定的智慧,一定要练习坐禅。透过坐禅的冥思,可以训练三种能力。其一是培养禅定的能力;然后把坐禅的宁静和清醒,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其二是经由坐禅而学会纾解心理压力,增进身心的健康,维护较好的教学活力。其三是在坐禅之中培养高速心智活动的习惯,让自己从刻板的思想和意识之流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自己的慧性真正绽放出来。

  教师学习禅定,较能维护心境的平和,降低紧张的情绪,有助于师生的互动;培养清醒的心智,有助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回应。更重要的是,透过禅定的修持,能带来创意和慧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有所助益。所以说,禅定是智慧的空间。

  禅就是宗旨而言在见性,在于引导一个人过实现的生活;就其实践层面而言,是扬弃虚幻不实的贪念,保持清醒不被色相所欺的慧性;就其方法而言,是透过真空妙有来展现人生。因此,禅的本质就建立在“空”上,它的意义是解脱一切成长的障碍,展现笃实的人生。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无论你所采取的方法是训练、记忆、启发、研讨或自动学习,都必须把师生互动的障碍排除,才能活络的运作起来,排除障碍就是空,排除障碍的同时也拓展了互动的空间。教师若能把握这点,教学的成效必然提升。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