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木椿一樣,可以維持學生朝正確的目標發展。因此,家庭必須有家規,班級必須有班規,學校必須有校規,社會必須有法律和道德。就學生而言,除了家規、班規、校規、社會的法律與倫常之外,同時要爲自己訂下好的生活規律和正確的工作習慣。
學生在學習時,要有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說預習可以提高學習效果,即刻練習優于延宕練習,長時間的練習容易疲乏,不如分成幾次練習來的有效。
有位老師告訴我說,多年前他教過一位成績很傑出的學生,但聯考時卻落敗了。原因是他習慣在集中思考時,用左手揉扣子,揉得越用力越能集中思考,作答也越快。在考數學時,他的衣扣掉了,摸不到扣子,他一直無法集中精神,以致緊張而不能作答。時間一到,走出教室時,臉色鐵青的哭了出來說,“我沒有扣子,所以不能集中精神思考!”我相信這是壞的工作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跟好的讀書習慣一樣重要。作息沒有規律,身體的發育必受影響;不養成做家事的習慣,家居生活必然雜亂;待人處世沒有定則,人際關系必然不和諧。
現代人很不重視格律,以爲格律是一種束縛。爲了崇尚自由,不受格律的約束,往往使自己生活陷于紊亂墮落。我們的社會,道德漸漸解體,是因爲不重視格律的結果。
思想的啓發發,也有一定的法則,經過清楚思考訓練的人,其條理性高,做事清楚中肯。禅門沿用了《涅槃經》的經義,把思想和生活的格律,建立在“四依”上。它在教育上可以被解釋爲:
·依法不依人:教導學生依循真理,而不是盲目學習個人崇拜。處理學生的問題,要以平等心和慈悲心,而不因爲他是某要人的子女而有不同。不依教育專業精神和知能來教學,教育是不會成功的。
·依義不依語:學生說的和真實的心意,往往還有一段矩離。不要因爲學生說得頭頭是道,而疏忽對他的輔導。更不能因爲學生對老師有了不禮貌的頂撞,而影響對他的關心。教師必須常常提醒自己:學生的冒犯是一時沖動或想不開,只要你能了解他,就會原諒他,有心想幫助他。
·依智不依識:處理學生的問題,必須清醒明智,不宜情緒化,更不宜教導之外,摻雜不刻有的意圖。這會影響學生心智的成長,破壞教育的純正使命。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無論教導任何學問,都要徹底的了解而不是囫囵吞棗。處理學生問題,要針對問題的症結,而不可以旁生枝節,把問題擴大。
我深信以上四依是良師所應遵守的基本格律。能遵守這四個格律,就能開拓寬廣的教學空間,啓發學生心智成長。
叁、寬恕是改過自新的空間
禅家的教導是嚴格的,有時甚至是劇烈的。不過無論教導的手段如何,他們對學生的錯誤,總是抱著寬恕的態度。寬恕並不是縱容學生,而是以平靜的心去看待學生,從而尋求正確的教導方法。寬恕使教師維持心平氣和,又能使學生得到自我反省的機會。
禅家有一則故事:有一天晚上,老禅師發現圍牆角落放著一張椅子。他斷定有弟子越牆出去遛達了。于是他移開椅子,蹲在那兒等學生回來。不一會兒,學生從牆外翻越進來,把老禅師的背當椅子,墊腳跳了下來。弟子看到自己所踏的竟是老師,一時很窘,不知所措。禅師只是淡淡的說,“夜深天寒,趕決添加一件衣裳去!”這件事情,老禅師從未再提起,但是禅院裏的弟子,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越牆去遛達。
寬恕是教學活動中很重要的一環。老師如果缺乏寬恕的涵義,很容易因動怒而傷害學生的自尊,或者造成難以彌補的錯誤。多年前曾經有一位老師來找我谘商。她大學一畢業就應聘到鄉下的國中當老師。有一天,一位女學生侮辱她,激怒了她。在盛怒下便把學生送交給訓導處處理。由于訓導處處理不當,這位學生從此辍學。她去家庭訪問,兩次被家長罵出來,說“我的孩子我自己管,不用你來管。”後來才知道學生早已被介紹到臺北從事不很正當的工作。從那時起,她非常內疚,她很想設法幫助那學生重回學校,但苦無消息。這使她的心情一直憂郁不樂。經過幾次谘商,她才稍稍釋懷,我對她說,“一個醫生是在錯誤中學習,才成爲良醫,一個老師也是在錯誤中得到教訓,而成爲良師。現在你了解到寬恕學生的重要意義,已經是菩薩道上的良師了。”
寬恕有助于培養平常心,能促進師生的溝通與意見的交流,並把握穩鍵的啓發曆程。有平常心修養的老師,有以下幾種物質:
·給學生適量的功課,不把學生逼過頭,不使學生産生嚴重的壓力或懼怕。
·把每一位學生當教導的目的,而不把學生視爲教學表現的手段。
·對學生不請絕話;處分不守規矩的學生,能夠考慮到對學生心智成長有益的後果。
·訂定合理的班規,不要求苛刻的成就水准,使學生有好的學習氣氛,從而培養互動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寬恕絕非施縱不管,而是一種平常心中所展現的愛與關懷。許多教師和父母說,“愛之深,責之切”,事實上,如果責之過切,則“愛之適以害之”。
四、從容是教導的空間
從容是精神生活上很重要的素質。它能帶給我們沈穩的生活與工作態度,也能引發冷靜的思想和回應能力。透過從容,我們才有自在感;透過從容,我們才有清醒的回應能力。禅門弟子,行、住、坐、臥無一不是要從容穩重。它在于訓練一個人笃實的生活,不可在急躁匆忙間虛度,要穩實的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真實性。
從容是安定學生的妙谛。比如說,教師規定下午四時在操場集合,若能于五分鍾前提醒學生往操場走,集合起來就很順利,因爲提前五分鍾的准備,使師生感到從容。
青少年很貪睡,早晨很難叫醒他們。父母若在預定的最後時刻才叫喚他們,總會帶著急躁的心情,容易對貪睡的子女發脾氣。如果你提早五分鍾喚醒,告訴他們必須翻個身,但可以賴床兩分鍾。屈時再去叫他,不但孩子易醒,父母也不急躁,梳洗用餐,都會覺得愉快,使一天有好的開始。
教師規定換季的服裝,必須有一段時間的緩沖,這有助于每個家庭的准備和學生的適應。我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說,“今天宣布要東西,明天就一定要帶到,家裏那有現成的應爭!”家長總有不方便的時候,學生爲了遵守規定總是急呼呼的,非要不行,不愉快的事情就這樣發生的。
從容有且于考試成績的提升。老師們都深信沈穩的學生,要比急躁緊張的學生容易發揮實力。從容的人不易疏漏犯錯,急驚風的人則不免疏忽,特別是升學考試期間,性急的考生,往往缺乏適當的體閑,容易緊張而影響睡眠,因此,父母和老師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從容的習慣。
一位研究學前教育的教師說,他曾經要求家長寫出五句最常吩咐孩子的話,結果發現大部分句子都有“趕快”二字,例如“快把衣服穿上!”“趕快去上學!”“快吃!”等等,甚至有“快把心情放松!”或“快點睡覺!”的吩咐。由此可見,社會上彌漫著緊張和浮躁的習性,是有其原因的。
從容的老師和父母,在日常生活在有條不紊的處理事務,較能欣賞生活的情節。遇到緊急狀況,表現得鎮定,思考也比較周密。他們的舉止態度,表現出優雅之美,應對進退有條不紊。他們所教出來的孩子,也因受到薰陶冶而有著沈穩的風度。從容的師長有以下幾種特質:
·動腦而不動惱:他們臨事沈著,處理學生的問題不情緒化,不發大脾氣而造成反教育。
·求好而不急切:他們有充分的愛心和耐心,去引導學生展現其潛能。
·積極但不造次:他們用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從不氣餒,但也不貪功而揠苗助長。
從容的老師較能依據學生的需要作有效的指導,同時也較能維護學生的自尊,引發其自動自發的精神。特別是在輔導談話時,從容的老師,最善于引導學生自我發現,改過自新。
五、逗趣是情感交流的空間
老師除了嚴謹的態度教導學生之外,必須有輕松的一面。透過輕松與悅樂,師生之間才有親切的感情。它是老師了解學生和開導學生的憑藉。逗趣可能是師生之間産生悅樂、機智和親愛的表現。不過,逗趣絕非取笑,更不是言不及義的耍嘴皮。它若涉及人性的貶抑、諷刺或指桑罵槐。反而對學習氣氛有害。
禅門常有師生逗趣的例子。比如說,唐朝的趙州禅師,在夏天一個閑適的日子裏,突發奇想,和身邊的弟子文遠,玩起逗趣的遊戲來。他說:“文遠!我們來逗個趣,作個比賽,看誰把自己譬喻得最低。”兩人約定贏的人就輸掉一塊餅。趙州先說:“我是一只驢。”文遠說:“我是驢子的屁股。”趙州說:“我是驢子的糞。”文遠說:“我是糞裏的蟲。”趙州說:“你在糞裏頭做什麼?”文遠說:“我在那裏度署假。”趙州說,“好了,你贏了!”于是就把一塊餅吃掉。這段故事又是逗趣又是啓發,又是機智又是歡樂,他們師徒在機趣中共同體認到一個生活的態度——在最卑劣的環境下,也能保持度署假一般的自在。
教師扮演松的角色遠比扮演嚴肅的態度難。特別是要結合逗趣的、機智和啓發性爲一種教育性的互動,實在不容易。逗趣難就難在幽默中不失本分,在歡笑中不乏教導。有一位作家回憶他的老師道,有一次老師指定班上同學閱讀一本小說,寫一篇評論報告。他整個周末玩下來,壓根兒把它給忘了,直到星期天的夜裏才想來起。只好臨渴掘井,瞎編一篇報告,交差了事,過幾天,老師發回報告,上頭的評分是甲下,旁邊有一行小字寫著:“文章寫得好,所以給你甲,你沒有讀那本小說,所以給你個下。”這個評語鼓勵了他的寫作,也有技巧的指責了他不看書的過錯。這種逗趣性的評語,不但表現了教師的智慧,同時也給學生帶來深邃的啓發,使他日後成了名作家。
教學可以是輕松的,但不可以失去嚴謹的本質。教師采用逗趣可以促進師生的情感,但卻不可流于低俗的笑話。在校園裏,有不少老師以黃色笑料,作爲上課時的調劑…
《覺·教導的智慧 第五章 師生互動的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