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自动自发的孩子无往而不利,他们克克业业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他们的适应力强,身心的发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属于自动自发者的。
每一个人本来俱足自动自发的本性;好奇是天性,是学习的动力;思考觉知是天性,是心智成长的根源;《六祖坛经》上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万法”。每一人个都有一个聪慧和自动自发的自性,只要做适当的引导,都可以展现出来,成光明的人生。这不只是禅家这么说,人文心理学家也持相同的看法。
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具备试探和好奇的天性。他们之所以失去这股自动自发的动力,主要来自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源自成人对他的压抑,对他好奇和不同思考的谴责、批评或禁锢。可能源自纵容孩子,任其撒野,而没有得到大人明智的引导。也可能是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使他们失去尝试、负责、历练和接受挑战的机会和能力。教师和父母若能排除障碍,给孩子适当的指引,那么自动自发的慧性,自然日日增长。六祖慧能说:
“化导令得见性。”
教导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孩子本自具的自发性。这必须对孩子作正确的启发,提供各种经验学习,丰富的知识与历练。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能过成功的生活,端赖他是否具备自动自发的慧性。自动自发不只是一种习惯或态度,而且也是一种能力,一股向上成长的劲儿,一种能待人处事的智慧。所以我说它是源自人类自性的光明力量;能使人振作、锲而不舍、接受挑战、思考学产及心智成长的积极性。
教育的重点应该不是强迫孩子名列前茅,不是强制孩子去争取高学位或高学历,而是培育孩子展现他自性中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自动自发的慧性。依我的观察,自动自发的孩子无往而不利,他们兢兢业业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他们的适应力强,身心的发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属于自动自发者的。
具备自动自发能力的人,任何恶劣的环境都埋没不了他,即使少年失学,也能自修苦学,终究在某一方面斐然有成。失去自动自发能力的人,即使父母亲使尽心血,让他拥有学位或财富,他的心智仍是一潭死水,是一个没有创意的书呆子或守财奴。在开放的社会里,生活多变、多竞争、多压力。消极被动的人,必然觉得无能、自卑和脆弱。他们的生活就有了困扰;也许是心理健康有问题,也许是家庭生活上下不能适应,也许在社会适应或工作上有了麻烦。
一个不能自动自发的人,总是不肯自学和自我成长。他们把自己禁锢起来,怕变化无常的社会环境,拒绝去学习新知,接受新的挑战。在心理意向上,有著强固的自我防卫性,他为自己构筑一道墙,说那是自己的为人原则,不愿意去了解别人,接纳别人,失去好奇探索的兴趣。他们只会用自己的想法来看事物,而不愿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因为如此,他容易退化,慧性渐渐被他的防卫性障蔽。他迷失了,他的清醒和自由判断也断送了。继之而来的是,他必须用许多方式来防卫自己;他维护体面,贪婪的占有,顽固独断,不能接纳另人的意见。严重的话,他会使用麻醉来忘怀自己;酗酒、吸食麻醉药品、沉迷于财博等等,都是失去自发自动的慧性所致。
有一则寓言故事很能发人深省:一天住在海里的荣螺和鲷鱼在一起聊天。荣螺展示牠的硬壳,露出得意的神采。鲷鱼也对牠表示赞美和羡慕。荣螺正在夸耀自己的壳有多强固时,听到一阵危险的讯息。鲷鱼说,有危险,我没有你强固的壳,必须查明真相,然后游开了。荣螺却很自负的说,我有坚强的外壳,怕什么,于是把大门一关,不管外头的动静。过了很久,荣螺想著,危险应该过去了吧。于是打开牠的门,探头看看。才发现自己意然被渔夫捕到馆里了。他正面对著一条大街,再看个清楚,水族箱上还写著荣螺价钱。他伤心后悔自己的愚昧和无知。
教育不是要给孩子像荣螺一般的硬壳或给他死的知识、学位和财富。而是启发他们活泼思考、自动自发的慧性和积极的光明性,这就是禅家所谓的见性。
自动自发的慧性是点石成金的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那只能点石成金的手,而不是教他贪婪地占有黄金。黄金是死的,是会曾尽的,是容易被偷盗的;点石成金的手是活的,是处处方便可用的。
于是,无可置疑的,教育道要在引发一个人自动自发的慧性,培养自动学习和上直的态度。
在佛经中,常常讨论到佛陀放光的事。佛是醒觉,光是明亮;人一旦清楚的观察和思考,清醒的待人接物,就同时有了光明的人生和生活态度。我认为佛所放的光就是积极醒觉的思想或态度。
每一个人都要在光明中去成佛,在成佛之中不断绽放光明的思想,照亮自己的人生,同时照亮别人,积极思想引导人自动自发;它使弱者强,病者愈,庸者慧,愚者明。有一位朋友说,他曾经是一位消极的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经商失败,一贫如洗。有一天,他徘徊于公园里,神情颓废沮丧。有一位卜封的老先生为他看命,道破失败的原因在于心神不定和好大喜功。老先生说,他可以替他解厄,中要跟著他走就行了。这位年轻人将信将疑,跟著他走。老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抬头朝公园的树梢到处张望。骤然老先生停了下来,指著树上的毛毛虫说,“你看到没有,他一拱一伸,一拱一伸,那就是你成功的秘诀。”老先生告诉他:“三心两意会蹉跎岁月,丧失机会。心怀野心,想一蹴而几,往往使自己陷于绝境。你要像毛毛虫一样,点点滴滴的努力,不积蹞步是无以至千里的。”谈了一会儿话,老先生又指给年轻人看,“没错吧!那条虫子已经爬得很高了吧!这就是你的命,你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他领受了老先生的指导,发愤图强起来,他成功了。
积极思想使人振奋,使人展露蓬勃朝气。教育上必须以积极思想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佛经里,精进被视为六种成佛的凭藉之一(六波罗密之一);精进的意义就是勤奋或自动自发的积极思想。孩子一旦具备积极思想,就会表现出专注、肯学和自发自动的态度。
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自发自动的,所以天天要求孩子自发自动。若有不尽人意之处,即予以训斥,以为对孩子施以批评、训斥和叮咛就可以培养其积极思想和态度,这是错误的。须知批评往往造成对孩子的贬抑;训斥无异养成孩子被动的意识。这对孩子的积极思想是一种伤害。
积极思想是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喜悦而启萌;又因为父母和师长的他享而体验到荣誉感。成功是指自己能完成一件事情,从而克服一次挑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心智也向前伸展了一步。成功是从生活中体验得来的。举凡游戏、功课、家事和待人处世,都是孩子争取成功的机会。所以有经验的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予以指导,让他们自行克服困难,得到成功的满员和信心。这样心智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而成为孩子积极思想的素材。
荣誉感与成功的喜悦是相伴而生的,不过它不是成功本身的喜悦,而是别人分享时的喜悦。师长帮助孩子建立荣誉不是一味对孩子灌迷荡,也不是对他的人大加赞赏,而是要对孩子所做的事予以肯定和赞美,从而与孩子分享“成事”之乐。这才能正建立一种对事负责、有信心的荣誉感,它是积极思想的火炬。
孩子不断累积成功的经验,便有了积极思想的素材;有师长分享他的成功经验,便有了积极思想的火炬。这样是佛学上所谓的精进。大智度论对精进的解释是:
“于事必能起,起发无难,
志意坚强,心无疲倦,
所作究竟(能圆满达成),
如是等名精进相。”
这段话在于阐明精进的意义就在具备成功的经验,能主动持续的工作,兴致盎然的完成生活上所要做的事。
积极思想必须透过教导和实际的成功经验才培养得起来。它绝非在孩子面前说一篇大道理所能能之。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光明的太阳,它就是法身佛的光明性。它不是用说教的方式所能开启,更不是高压强索所获得。光明性是在生活的历练中绽放,在学习的活动中滋长。
然而,现代父母,对于子女却百般的溺爱。他们怕孩子挤公车幸苦,所以,买轿车送他上下学;怕孩子没时间读书,一点家事也不敢交付给他做;怕孩子在外头吃亏,什么事都为他打点好。结果孩子成了被保护妥当的受哺者。他们失去生活的创意和适应能力;既不能负责,又缺乏积极思想。结果,孩子形成了脆弱的性格;稍不如意就抱怨和逃避;略有挫折便起了反叛和嗔怒。严重的话,他们会变得忧郁和空虚,常常有无奈或欲振乏力之感。
时下有些年轻人显得很消极,所受的心理压力很大,经不起波折或打击。心理压力是指一个人应付一个新的情境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体力。所谓新情境包括环境的改变、挫折、失败、变故或打击。更通俗的说,一个人在生活适应上所承受的痛苦、紧张、焦虑和悲伤的总合,就是他的心理压力。一般言之,积极思想的人,其自我强度较高,自然较能承受沈重的压力。消极思想的人,自我强度较差,承担压力的能量较低。
人的自我强度取决于四个因素:其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他的情绪习惯,其三是对于挫折或失败的忍受能力,其四是身体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这四个条件越好,承受压力的能量越强。因此,教育上应该培养孩子具备好的自我强度。我认为培养之道是:
·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这要从小做起。固然必要时你应给予指导和示范,教他怎么做,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他完成。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一方面要培养求真的态度,一方面要透过生活教育,培养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要避免对孩子作评价式的责备和赞美;要针对事的本身来称赞或指导。这样才不至造成…
《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