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岩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
借來靈驚的長翅,
高空俯瞰,
盤旋,
山林千陌野綠,
竟分不出西東。
登上海岸的高峯,
望著大洋婆娑,
海連天,
天連海,
分不出是天是海;
只有手中的一串念珠,
細咯咯的響著,
來自佛陀的呼喚。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造化,都注定要依自己的根性或本質去生活。人必須有勇氣接納自己,面對現實,然後,才能從中看出希望。每個人彼此不同,除了接納和珍視自己,好好實現自己的生活之外,別無希望可尋。
佛家認爲,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所以命運互異。生活的使命,就是要接納自己,讓自己活得好,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佛門所謂的業力,透過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就是潛能。因此,生活無非是要把潛能實現出來,成就自己的絢爛人生。
你一定注意過,某甲出生在貧困的家庭,遭受偌多匮乏窘困的折磨;某乙卻生長在富裕的環境,從小就得到完善的照顧。張叁讀起書來,過目不忘;而李四卻要锲而不舍,才稍有成績。有人天生身體強壯,而有人要接受殘障或虛弱的困頓。這些都是業力。在你的生命之中,涵藏著無量的業力;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有些令你稱心愉快,有些令你受苦受難。而生活的本質就是接納自己,發現優點予以實現;承擔缺陷,表現自己的純真與豪氣。這就是生活希望之所在。
業力或定數未必使人順利一輩子,如果你不肯努力去增長智慧,不肯開拓自己的潛能,不願意在道德和性格上提升自己,那麼再好的運道,氣數一過,便淪爲悲苦。反之,禀賦或運氣雖差,如果懂得“轉識成智”,越多的琢磨,越能促進實現意義豐富的人生。
人最忌諱比較高下,在多與少之間分辨,在高貴與低微間挑剔。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就會否定自己,使自己陷入失望或絕望。所以,生活的基本態度是接納與實現,不是在比較中滋生困擾。禅家說:
“無好醜,
無高下。”
我就是我,必須自己能肯定自己,才能剛強起來,豐足起來。百丈禅師所謂“放舍身心,令其自在”,指的就是自己如來的實現。
一、看出自己的希望
我們必然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力,它正是自己存在的本質,也是自己用來活出意義的素材。生活的本質是接納自己,而不是排拒自己;是按照自己現在的境況,好好努力上進,看出生活的悅樂,而不是否定自己,怨天尤人,導致沮喪。請注意!看出愉快的是你自己,感受沮喪的也是你自己,反正你要爲自己去生活,爲什麼不從光明面去看?
你的潛能正是你自己現有的一切。如果能把它實現出來,就有了快樂,就覺得自己有用,生活有了意義。你注定跟別人不同,所以你要接納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去生活,去實現生活,而不是與別人比較,這才能肯定生命的價值。
人生就像農人種田一樣,一定要在自己的田上耕作才行。你不能因爲自己的田貧瘠,而抱怨、不耕作。更不可以羨慕別人的田肥沃,而把自己的秧苗種在他人田裏。這樣自己就會一事無成。你要接受自己的田,雖然貧瘠,但可努力施肥,改良土壤,或更換適當的作物。這樣,才能豐收,才能使自己富裕,這就是佛家所謂的福田了。
我們把自己的潛能實現出來,無論是勞力或勞心,無分工作和職位,都要誠心敬業去做,福報在其中,善緣在其中,智慧從而增長。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從夥計做起,可以創造一番大事業,有的人並沒有什麼高學曆而創造成功的事業和光輝的人生。
每一個人都應該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去實現,人不可能把自己變成別人而獲得成功。你就是你,是唯一、獨特和值得珍惜的。人只有珍惜自己才會成功,因爲路是你自己走出來的。你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去走別人的路。《碧岩錄》中說:
“直下八面玲珑。”
佛教的人生觀,簡單的說就是“你是你自己的實現”。佛陀的教誡是:唯有以接納、承擔和贊歎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否則就會迷失。真正的醒覺就是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和實現自己。
佛陀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無非是告訴世人,每個人都像一朶花,每一朶花都不相同,開出來的顔色、花瓣、香氣都不一樣。但是花兒綻放時那種喜悅是相同的,是值得報以欣然微笑的。
好好的實現自己的潛能吧!也許你是一位工人,一位教師,一位工程師,乃至計程車司機或小商販。但你注定不能跟別人比較,而是要正視它,承擔它。你所承擔的生活的艱苦,實現的是將業力轉變成服務社會的能力。人就是在實現與布施當中,透露生命的光輝和喜悅。實現是人生的神通妙用,布施與喜舍是解脫業力煩惱的法門。唐朝百丈禅師說:
“不被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是解脫人。”
當一個人能自然地實現自己的潛能。沒有壓抑,沒有被物欲所扭曲;不逃避困苦,不執著于利養,便能看出生活的希望。百丈禅師所謂:學道之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利養衣食,不貪功德利益,不爲世間諸法所滯礙,這樣就能實現豐足自在的人生。
在佛陀的眼中,每一個人都很尊貴,都很重要,都具佛性,都是社會上的菩薩。工程師設計了藍圖,但工程是由工作完成的,兩種人在生命曆程中,表現不同的布施和服務,卻一樣的重要。企業經理的待遇也許比業務員要多些,但是就生命的實現而言,卻沒有兩般。明白到這一點,就能發現生命的意義,獲得喜悅和滿足。如果不能體驗到這一點,一頭栽進比較的熱鍋,不滿和怨尤,將破壞幸福的生活。一個人是否幸福,完全決定于自己是否對生命有個“正見”。
有些有日進鬥金,月賺億萬,坐高級的轎車,住最華麗的房屋,穿最美的衣裳,但是並不快樂。因爲他生活在得失、不安、貪婪和縱欲之中。他以占有代替布施;沒有轉識成智,把潛能真正的展現爲光輝和慈悲,反而再把它變成更複雜的業力。他們與天生的佛性(覺性)背道而馳,不是爲了實現而生活,而是爲了追求與囤積而生活。請注意!不停的渴求和追逐,在心理生活上就是一種匮乏。他注定生活在貧窮之中。
禅者的生活態度並非意味著不該發展事業,一展自己的長才,而是要我們注意,任何事業都要建立在服務與布施之上。人只要違背這項天性;就注定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殘廢,即令是再富有,也只不過是貧窮的富人罷了。
人生貴在實現,只有實現者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珍惜自己的生活,欣賞生活的點點滴滴。只要你不與生活的實現疏離,不把實現變爲貪婪與占有,生活就幸福。
二、參透人生一出戲
從禅學的觀點來看,人生有如披上業力的外衣,在演一出戲。得意的時候,也只不過在戲臺上得意而已,當你放下戲袍,還是赤裸裸的自己。所以禅家常說“畢竟是你自己”,你千萬不要被戲中的得意事沖昏了頭,這會使自己迷失。同理,在失敗的時候,也用不著過于沮喪看不開,要想想那些演苦旦的人,一上了戲就表演得淒苦無比 ,但一下了戲還是喜樂自在。若能看出這一點,你就知道老和尚要人參悟“人生如戲”的本意是什麼。
其實,人生如戲還有更積極的意義。那就是要把人生這出戲演好,接納並愛惜自己在戲中的角色: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裏做一個好子女,在社會上要當一個好國民,在子女面前當一個慈愛的父母,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要把它做好。
人生免不了要受苦。你要在這出戲中,知道含辛茹苦是活下去的本質。你必須認清只有最好的演員,才能演好苦旦的角色;只有大明星,才能演得起苦難英雄或要角。所以佛家講求苦行、布施和救度衆生,重視逆來順受,都是爲了成就那扮演你自己的角色的“真我”的演技,它即是菩薩行。
有一天,你的有限生命來到終點。也許佛陀問你:人生這出戲你演得如何?你會說什麼?也許你說“你沒有演好”,考個低分;也許你說“我在舞臺上演苦旦,下了臺卻很開心“;或者你說,一輩子沒把真實和臺詞分清楚,離開了戲棚,還穿著戲裝,說著臺詞,像是一個瘋狂的人!
請留意,你要認清“人生如戲“這則公案。在人生的舞臺上,你要演好它,但又要清醒的知道,它是一出戲。
叁、心靈的皈依
如果你想有個光明精進的人生,實現大自在的生活,就必須依賴叁個重要的理則和力量。那就是皈依佛(覺)、皈依法(實踐的倫理)和皈依僧(淨化心靈)。透過皈依,我們孕育了宗教的情操,滿足了超感的人性需要:讓自己有個崇高的價值理念,在醒覺中看出生命的意義,在佛法指引中活出希望和活力。在覺性的引導下,我們不但接觸到精神的本體,也看出生命究竟的圓滿與希望。叁皈依就像穩穩的叁角架,讓自己安穩成功。
皈依,給自己的人生有個期許,立下美好精神生活和啓迪智慧的開端。從許多障礙中解脫出來,徹底獲得自由,知道自我控製。讓自己發揮創造力和智慧,能夠在這塵世中活得有朝氣,有一番好的作爲,而不虛度此生。同時,爲自己的圓滿人生,締造成佛的資糧。現在讓我們來了解叁皈依的涵義。
(一)皈依自性的醒覺——佛
人生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面對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果成天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要在別人面前炫耀,甚至期望著別人的贊美,那就注定要迷失了。一個向外追求的人,必然把自己的本質和對別人的情分,當做達成私欲的手段,他否定了自己,也踐踏了別人。
皈依佛表示皈依了純真的自性。對法界而言,我們皈依佛的慈晖,得到佛的護佑;對自己而言,是誠懇地接納自己,實現自己。一個不能接納自己的人,會覺得空虛,經常隨著外界的變動而隨波逐流。他們是無根的,是漂泊的,隨時可能被欲望引誘入彀,成爲物欲的奴隸。
自我醒覺表示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感情和理…
《悟·看出希望來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