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悟·看出希望来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

  悟·看出希望来

  郑石岩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

  借来灵惊的长翅,

  高空俯瞰,

  盘旋,

  山林千陌野绿,

  竟分不出西东。

  登上海岸的高峯,

  望著大洋婆娑,

  海连天,

  天连海,

  分不出是天是海;

  只有手中的一串念珠,

  细咯咯的响著,

  来自佛陀的呼唤。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造化,都注定要依自己的根性或本质去生活。人必须有勇气接纳自己,面对现实,然后,才能从中看出希望。每个人彼此不同,除了接纳和珍视自己,好好实现自己的生活之外,别无希望可寻。

  佛家认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所以命运互异。生活的使命,就是要接纳自己,让自己活得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佛门所谓的业力,透过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潜能。因此,生活无非是要把潜能实现出来,成就自己的绚烂人生。

  你一定注意过,某甲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遭受偌多匮乏窘困的折磨;某乙却生长在富裕的环境,从小就得到完善的照顾。张三读起书来,过目不忘;而李四却要锲而不舍,才稍有成绩。有人天生身体强壮,而有人要接受残障或虚弱的困顿。这些都是业力。在你的生命之中,涵藏著无量的业力;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有些令你称心愉快,有些令你受苦受难。而生活的本质就是接纳自己,发现优点予以实现;承担缺陷,表现自己的纯真与豪气。这就是生活希望之所在。

  业力或定数未必使人顺利一辈子,如果你不肯努力去增长智慧,不肯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愿意在道德和性格上提升自己,那么再好的运道,气数一过,便沦为悲苦。反之,禀赋或运气虽差,如果懂得“转识成智”,越多的琢磨,越能促进实现意义丰富的人生。

  人最忌讳比较高下,在多与少之间分辨,在高贵与低微间挑剔。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就会否定自己,使自己陷入失望或绝望。所以,生活的基本态度是接纳与实现,不是在比较中滋生困扰。禅家说:

  “无好丑,

  无高下。”

  我就是我,必须自己能肯定自己,才能刚强起来,丰足起来。百丈禅师所谓“放舍身心,令其自在”,指的就是自己如来的实现。

  一、看出自己的希望

  我们必然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它正是自己存在的本质,也是自己用来活出意义的素材。生活的本质是接纳自己,而不是排拒自己;是按照自己现在的境况,好好努力上进,看出生活的悦乐,而不是否定自己,怨天尤人,导致沮丧。请注意!看出愉快的是你自己,感受沮丧的也是你自己,反正你要为自己去生活,为什么不从光明面去看?

  你的潜能正是你自己现有的一切。如果能把它实现出来,就有了快乐,就觉得自己有用,生活有了意义。你注定跟别人不同,所以你要接纳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去生活,去实现生活,而不是与别人比较,这才能肯定生命的价值。

  人生就像农人种田一样,一定要在自己的田上耕作才行。你不能因为自己的田贫瘠,而抱怨、不耕作。更不可以羡慕别人的田肥沃,而把自己的秧苗种在他人田里。这样自己就会一事无成。你要接受自己的田,虽然贫瘠,但可努力施肥,改良土壤,或更换适当的作物。这样,才能丰收,才能使自己富裕,这就是佛家所谓的福田了。

  我们把自己的潜能实现出来,无论是劳力或劳心,无分工作和职位,都要诚心敬业去做,福报在其中,善缘在其中,智慧从而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从伙计做起,可以创造一番大事业,有的人并没有什么高学历而创造成功的事业和光辉的人生。

  每一个人都应该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人不可能把自己变成别人而获得成功。你就是你,是唯一、独特和值得珍惜的。人只有珍惜自己才会成功,因为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你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去走别人的路。《碧岩录》中说:

  “直下八面玲珑。”

  佛教的人生观,简单的说就是“你是你自己的实现”。佛陀的教诫是:唯有以接纳、承担和赞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否则就会迷失。真正的醒觉就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实现自己。

  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无非是告诉世人,每个人都像一朶花,每一朶花都不相同,开出来的颜色、花瓣、香气都不一样。但是花儿绽放时那种喜悦是相同的,是值得报以欣然微笑的。

  好好的实现自己的潜能吧!也许你是一位工人,一位教师,一位工程师,乃至计程车司机或小商贩。但你注定不能跟别人比较,而是要正视它,承担它。你所承担的生活的艰苦,实现的是将业力转变成服务社会的能力。人就是在实现与布施当中,透露生命的光辉和喜悦。实现是人生的神通妙用,布施与喜舍是解脱业力烦恼的法门。唐朝百丈禅师说:

  “不被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是解脱人。”

  当一个人能自然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没有压抑,没有被物欲所扭曲;不逃避困苦,不执著于利养,便能看出生活的希望。百丈禅师所谓:学道之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所滞碍,这样就能实现丰足自在的人生。

  在佛陀的眼中,每一个人都很尊贵,都很重要,都具佛性,都是社会上的菩萨。工程师设计了蓝图,但工程是由工作完成的,两种人在生命历程中,表现不同的布施和服务,却一样的重要。企业经理的待遇也许比业务员要多些,但是就生命的实现而言,却没有两般。明白到这一点,就能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喜悦和满足。如果不能体验到这一点,一头栽进比较的热锅,不满和怨尤,将破坏幸福的生活。一个人是否幸福,完全决定于自己是否对生命有个“正见”。

  有些有日进斗金,月赚亿万,坐高级的轿车,住最华丽的房屋,穿最美的衣裳,但是并不快乐。因为他生活在得失、不安、贪婪和纵欲之中。他以占有代替布施;没有转识成智,把潜能真正的展现为光辉和慈悲,反而再把它变成更复杂的业力。他们与天生的佛性(觉性)背道而驰,不是为了实现而生活,而是为了追求与囤积而生活。请注意!不停的渴求和追逐,在心理生活上就是一种匮乏。他注定生活在贫穷之中。

  禅者的生活态度并非意味著不该发展事业,一展自己的长才,而是要我们注意,任何事业都要建立在服务与布施之上。人只要违背这项天性;就注定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残废,即令是再富有,也只不过是贫穷的富人罢了。

  人生贵在实现,只有实现者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的生活,欣赏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你不与生活的实现疏离,不把实现变为贪婪与占有,生活就幸福。

  二、参透人生一出戏

  从禅学的观点来看,人生有如披上业力的外衣,在演一出戏。得意的时候,也只不过在戏台上得意而已,当你放下戏袍,还是赤裸裸的自己。所以禅家常说“毕竟是你自己”,你千万不要被戏中的得意事冲昏了头,这会使自己迷失。同理,在失败的时候,也用不著过于沮丧看不开,要想想那些演苦旦的人,一上了戏就表演得凄苦无比 ,但一下了戏还是喜乐自在。若能看出这一点,你就知道老和尚要人参悟“人生如戏”的本意是什么。

  其实,人生如戏还有更积极的意义。那就是要把人生这出戏演好,接纳并爱惜自己在戏中的角色: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子女,在社会上要当一个好国民,在子女面前当一个慈爱的父母,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要把它做好。

  人生免不了要受苦。你要在这出戏中,知道含辛茹苦是活下去的本质。你必须认清只有最好的演员,才能演好苦旦的角色;只有大明星,才能演得起苦难英雄或要角。所以佛家讲求苦行、布施和救度众生,重视逆来顺受,都是为了成就那扮演你自己的角色的“真我”的演技,它即是菩萨行。

  有一天,你的有限生命来到终点。也许佛陀问你:人生这出戏你演得如何?你会说什么?也许你说“你没有演好”,考个低分;也许你说“我在舞台上演苦旦,下了台却很开心“;或者你说,一辈子没把真实和台词分清楚,离开了戏棚,还穿著戏装,说著台词,像是一个疯狂的人!

  请留意,你要认清“人生如戏“这则公案。在人生的舞台上,你要演好它,但又要清醒的知道,它是一出戏。

  三、心灵的皈依

  如果你想有个光明精进的人生,实现大自在的生活,就必须依赖三个重要的理则和力量。那就是皈依佛(觉)、皈依法(实践的伦理)和皈依僧(净化心灵)。透过皈依,我们孕育了宗教的情操,满足了超感的人性需要:让自己有个崇高的价值理念,在醒觉中看出生命的意义,在佛法指引中活出希望和活力。在觉性的引导下,我们不但接触到精神的本体,也看出生命究竟的圆满与希望。三皈依就像稳稳的三角架,让自己安稳成功。

  皈依,给自己的人生有个期许,立下美好精神生活和启迪智慧的开端。从许多障碍中解脱出来,彻底获得自由,知道自我控制。让自己发挥创造力和智慧,能够在这尘世中活得有朝气,有一番好的作为,而不虚度此生。同时,为自己的圆满人生,缔造成佛的资粮。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三皈依的涵义。

  (一)皈依自性的醒觉——佛

  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果成天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要在别人面前炫耀,甚至期望著别人的赞美,那就注定要迷失了。一个向外追求的人,必然把自己的本质和对别人的情分,当做达成私欲的手段,他否定了自己,也践踏了别人。

  皈依佛表示皈依了纯真的自性。对法界而言,我们皈依佛的慈晖,得到佛的护佑;对自己而言,是诚恳地接纳自己,实现自己。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会觉得空虚,经常随著外界的变动而随波逐流。他们是无根的,是漂泊的,随时可能被欲望引诱入彀,成为物欲的奴隶。

  自我醒觉表示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感情和理…

《悟·看出希望来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