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悟·看出希望来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P2

  ..续本文上一页智没有疏离割裂,人格是统整的,因此,心中没有矛盾,也没有困扰,福慧具足,故称为“两足尊”。觉者不以挑剔的眼光去看生活,所以生活是愉悦现成的;不以不满之心去嫉恨别人,所以人际关系是和谐的。他们珍惜的是自己手上有的东西,发挥它,享用它,所以能脚踏实地的生活,在事业上如此,在情感上也如此。

  就心理层面上看,醒觉意味着一种心智成长的状态,在佛经上称为圆满。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职司分别、系统、逻辑、语文、计量等等,右脑职司直觉、创意、美感、调和等等。现代人的生活,整天浸淫于数量、财富、竞争和比较之中。左脑用得太多了,所以精神生活变得紧张,生活的视野变得狭隘。而职司生活的直观、悦乐、美感与创意的右脑,则渐渐被忽略,这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危机。

  禅家告诉我们,“皈依佛,两足尊”。我们唯有能自我醒觉。才能让左脑和右脑平衡协调。也唯有皈依佛,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智慧得到开展。

  科学与工技不断的发展,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物质上的方便和满足。但是人类是否有希望善用自己的科技成就,那就要看是否能自我醒觉了。

  (二)皈依实践的伦理——法

  佛教指出,要想开拓光明的人生,就必须奉行“实践伦理”。伦理不是拿来讨论的,是要身体力行的。伦理也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智慧的展现。佛教的伦理是智慧的,是实践的。它的目的在于精神生活的圆满,并及于世间生活的福报。

  佛法的伦理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规范,包括生活的戒律以及种种行愿,如普贤行愿的十大愿、八正道等等。其二是佛法的实践理性,讲“荡相遣执”,从“破相”中解脱种种成见、偏见、刻板印象和知识,而用智慧去作判断。同时,要更进一步把自己的欲望“转识成智”,升毕为实践伦理的行为。

  就心理生活层面而言,没有伦理就不可能有所承担,就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生活就会乱了章法。佛法的伦理是要从破除自大自傲的“我相”,消除彼此对立的“人相”,破除执著于安逸的“寿者相”和扫却滋生虚幻烦恼的“众生相”。也就是说,人类唯有懂得“空”的伦理,才有真正的智慧去省思、去创造,活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

  佛教告诫我们,上述四种相会障碍真知卓见,障碍彼此之间会心的交流。因此,人唯有看清并扫除这些障碍,才能看出光明希望的人生,故云“离欲尊”。

  人类的精神生活,最容易被五种毒素所侵染破坏。这五种毒素是贪、嗔、痴、慢、疑。佛教的伦理是要做到:

  ·化贪婪为恬淡

  ·化嗔怒为宽容

  ·化愚痴为醒觉

  ·化傲慢为谦卑

  ·化疑心为信心

  佛法的伦理即是菩提行,它是人类所发展出来最完美的人文伦理。透过它的陶冶,人们才有健全的精神和圆满的人生。经过它的历练,人们才有大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皈依清净的性灵——僧

  皈依僧是指“皈依净”的意思,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理,展现自性净土。皈依佛门,以僧人为导师,去除心中的种种烦恼、优丧和牵挂。人类精神生活所以发生困扰,是因为有了障碍的原故。精神生活的障碍,大别可分为三种。其一是缺乏伦理观念所导致的“业障”,也就是说,当人做了不正当的行为,或者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责任时,就会带来严重的业障(业的意思就是行为)。特别是不能负起责任,最容易造成空虚和落寞,而许多错误都在百般无聊时铸成的。其二是“烦恼障”,是有了种种虚妄的念头。这是由贪、嗔、痴、慢、疑五毒所诱发出来的。此外,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而时时想要逃避自己,一味要追求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强者,也会导致强烈的不安,衍生心理防卫的机制,这也是严重的烦恼。其三是“所知障”,这是对知识、意见和价值的执著,所产生的烦恼,举凡成见、偏见和刻版观念,都是从思想的障碍中产生的。这些障碍除了破坏醒觉力、创造力之外,更影响人际关系,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所以禅家教导人们彻底净化自心。经上说:“但净本心,使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出六门,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净化自己的情绪就能发展出好性情,净化自己的欲念就能知足常乐,净化自己的思想就能通权达变,净化自己的目标就能集中力量,使事业有成。

  净能使自己从许多干扰和障碍中解脱出来。它使人放下不必要的假面具,而以清新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这就能够从许多束缚和“众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叫“众中尊”。当然,也正因为自己能解脱种种烦恼,才显现了人性的尊严,它就是生活的希望。

  四、实现人生的希望

  人必须从接纳自己开始,依自己的条件去努力。你手上现有的任何资源,都是你实现的素材。你注定依照自己的素材而成功。这种没有虚妄,笃实生活的态度就是净,就是所谓的“无心”。唐朝牛头法融禅师说:

  “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应用禅心表现出来的,是人生的大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元。然而禅宗毕竟还是讲究“无心”的,当你应用这些基元获得成功时,又必须以不役于物的态度,保持“恰恰无心用”的超然物外。这样世间法(幸福的人生和事业)和出世间法(从清净中孕育精神)融合为一。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如实的人生,唐朝的洞山禅师提出五个实践的步骤,即向、奉、功、共功、公功。现在就这五个原则的涵义加以阐释。

  (一)扎根向学

  如果你想实现成功的人生,第一要务就是努力向学。你要学习的东西真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种种学识以及必要的能力,都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奠下扎实的根基。缺乏起码的学识、经验和能力,是不可能孕育智慧,成就事业,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因此,洞山禅师认为人生的第一步是“向”。它是一种愿力,一种好学的精神,也是明确的目标。努力向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成功的性格。你必须具有这些性格。才可能实现潜能,创造事业、人生。它就像你要吃饭,吸收营养一样,能使自己硕壮,产生力量。所以洞山禅师解释“向”时说:

  “吃饭时这么生。”

  你要像每天吃饭一样不停的学习,每天吸收和消化。这样才能孕育出成功者的智慧与性格。现在,我建议你努力的重点:

  ·学习明白事理,把握重点和清楚的思考;要多参与,多观察,多切磋,多检讨。这样你就能把握人性,分清事理,这就是“理无碍”的功夫。

  ·除了广博的见闻之外,你要对自己的专业痛下功夫。好的专业知识能使你清晰思考,建立信心,做事胸有成竹,容易成功,这就是“事无碍”的功夫。

  ·学习信赖自己,培养积极的思想和果决的态度。你要用自己的创造力把思考和专业能力融合为行动,这就是“理事无碍”的功夫。

  ·要从生活和工作中不停的学习,不断的增长见闻,把人生建立在不停的茁壮上,这样能使你处处称心,那便是“事事无碍”的功夫。

  有骄人成就的人,并非由于他有超然的天才,而是由于他肯努力向学。同时,在那积极努力的背后,有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在推动他,那就是信仰。

  (二)实现自己

  学习和目的就是要去过实现的生活。学习是手段,最终的目的为了生活。因此,洞山禅指出,生活的第二个原则是“奉”,是依据自己的根性和因缘,好好的去生活。你不是为别人生活,也不是生活给别人看。这时,要经常提醒自己,把自己的虚妄之心洗净,老老实实的生活,故云:

  “子归声里劝人归。”

  要了解你自己,接纳自己,然后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好好的去生活,就好像吃饱饭后,不能坐在餐桌上,等待下一餐,有如饭桶一样。而是要站起来,离开餐桌,去实现生活。故云:

  “背时这么生。“

  这时,你要能活用所学,无论居家生活或发展事业,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挑战,要做出智慧的抉择和回应。生活是不容抄袭别人的,更没有现成的答案,所有的回应都要自己负责,并承担它的结果。所以,一定要接纳自己的本质,才会成功,才有实现的喜悦。

  你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如果自己很容易紧张,就不应该为了一时的名利,勉强接受纷扰多争的工作。如果你是内向的人,就不该为了博得别人的羡慕,而从事你不堪负荷的交际工作或职位。人贵在了解自己,然后,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必然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放下得失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承担,它并非全是快乐。人为了生存下去,有时必须承受许多痛苦;为了获得成功,必须付出代价;为了坚持理念,必须接受苦难。佛家认为生活的本质是苦,而我们要在苦中找出一些快乐,那就是生活的希望:

  “苦中作乐。”

  这看来似乎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比如说,人病了怎么在苦中作乐?工作是辛劳的,怎么化为快乐呢?洞山告诉我们,你若把得失之心放下,就会快乐;从炙热的欲望中跳出来,就会快乐;从苦难中看出价值和意义,就会快乐。你必须学会超然物外,想想人生就像穿著戏袍的人,你会莞尔一笑。你也必须懂得在辛苦的工作中欣赏辛苦。

  唐朝的临济禅师,有一天在田里工作,他的老师黄檗禅师过来看他说,“我看你是累了!”临济的回答却是:

  “我连锄一下都没有,

  怎么会累呢?”

  当自己没有埋怨下田动锄是苦时,就不以动锄耕种为苦。当努力要完成自己的心愿时,也会不辞劳苦。所以洞山指出,心中如果没有惧怕动锄疲倦之念,就没有耕耘之苦,故云:

  “放下锄头这么生。”

  心理学家弗兰克说,“你若觉得苦具有意义,你就不觉得它辛苦了。”能看出这一层,就能孕育出刚强的意志力和乐于实践的情操。所以,你虽然是辛苦的,但却有著用不完的力量,好像“枯木花又开一样”,有著无比的活力。辛苦忙碌中似乎也抱著清闲的襟怀。洞山禅师说:

  “月皎风清好日辰。”

  这是多么美的精神力量,洞山禅师把它称为“功”。

  (四)自在的襟怀

  现在,每一个人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都各有所成,各有所获,就好像到花园里去采花一样,彼此所采的花都不相同,却都很美,彼此也不应该比较。每一个人都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也是绝对的,不能比较的,所以说:

  “众生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清。”

  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根性因缘实现,都是平等的、圆满的、珍贵的。对于社会而言,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能实现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作一番贡献与服务,都成就了菩萨行。每个人的工作和事业不同,成就不同,但实现的功德却没有差别,所以叫做“共功”。洞山解释共功的意义说:

  “不得色。”

  这意味着,众生实现的功德是平等的,不应该从色相中分别高下,分辨贵贱。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见性成佛。这也是对人性尊严最高的肯定。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争奇斗胜,学生在成绩高下之间计较,成人在财富与权势的尺度下竞争,以为分数高就好,名利丰就是尊贵。结果,竞争引来了对立,高下形成了摩擦,社会处于一片扰攘之中。这是现代人精神生活贫乏的主要原因。

  现代人鲜少高级宗教的信仰,又复缺乏人文思想的陶冶,把价值判断完全置根于色相,用数据和财货来衡量生活的品质,用地位和一时的风光来代表成就,生活就埋没于色相之中。人为了色相而争执,为了占有而疲于奔命,为了利害可以变得冷漠与仇视,这是我们的危机。该是我们学学“不得色”的时候了。

  (五)谦虚与成长

  只有透过自我肯定和实现,人类才有性灵生活的平等,才觉得自己重要,活得有尊严。但是,洞山禅师并不以此为圆满,因为这样的尊严和知足,虽然可以成为无心道人,但却有可能因为安逸之心,而使自己丧失继续增长智慧,失去奉献和参与的能力。这时实现的脚步又会停下来。禅者认清一个事实:精神生活是不能陷于绝对和刻板的。所以洞山禅师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为实现大慈大悲的人生之道,参访五十三位菩萨,接受他们的指导,努力去实践。这表示了精进和不断增长心智的态度。彼时,善财已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他的精进和智慧已入于法界的本体。这种由小我升华到无我,而却又是一个如如的我;从自己推己及人乃至一切有情众生,而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己却保持著自己的如来,这就是洞山禅师所谓“公功”了。洞山禅师对“公功”的解释是:

  “不共。”

  简单的说,不共就是自心的完全自由,把我相解脱了,却还保持著光明精进的精神力量。把色相放下了,却能不断的进步;把一切比较乃至行善之心放下了,却显露著没有条件的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于是,在整个心理成长上臻于成熟,谦虚地回到生活中来。所以他说:

  “头角才生己不堪,

  拟心求佛好羞愧。”

  他不再执著于成佛的念头,而是很自然的回和一切有情众生,回来跟大家相处在一起,帮助他们,大家高兴的时候一起欢欣,有了苦难则一起承担,人的精神生活在完全的成熟时,复归于平常,但这又何其难哟!禅门所谓:“最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不就是一种成熟的平凡,圆融的谦虚吗?

  然而,在目前这样一个感性文化型态中,由于太强调表象,过于重视急功近利,以炫耀与出人头地为价值取向,完全无视于深度的精神生活,结果,在生活上,普遍被贪婪这种病毒所侵害,以致失去彼此一体的慈悲与关爱;更无从在精神世界里,看到大自在的丰硕证果。结果,大部分的人显得虚伪,而又强烈的傲慢;不敢冷静下来老实的生活,却又装著有深度的架势。一旦有了财势名利,把它看做绝对,竭思全力的占有。这是心病,是虚弱到沦为物物欲奴隶的地步了。

  我们的希望在那里?在自我实现,一颗慈悲之心和一种平怀的态度。能如此,则人生将显得轻松、丰足和悦乐,这就是禅道。

  人活著需要一个好的信念,它给我们方向,给我们精神上的鼓舞和引导。但是信念不是预设的教条,而是自己透过智慧去发现的希望。

  希望属于你自己的,只有你活得有希望,在精神上有发现那份宁静,并与宇宙本体相会心的情怀,才会有永恒的安稳。但那是用你自己的生活和因缘去发现,去实现得来的,而不是恪守教条刻板生活中得来的。

  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自在的,充实的。透过禅的法眼,你一定能看出自己人生的希望。

  

《悟·看出希望来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