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沒有疏離割裂,人格是統整的,因此,心中沒有矛盾,也沒有困擾,福慧具足,故稱爲“兩足尊”。覺者不以挑剔的眼光去看生活,所以生活是愉悅現成的;不以不滿之心去嫉恨別人,所以人際關系是和諧的。他們珍惜的是自己手上有的東西,發揮它,享用它,所以能腳踏實地的生活,在事業上如此,在情感上也如此。
就心理層面上看,醒覺意味著一種心智成長的狀態,在佛經上稱爲圓滿。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分爲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職司分別、系統、邏輯、語文、計量等等,右腦職司直覺、創意、美感、調和等等。現代人的生活,整天浸淫于數量、財富、競爭和比較之中。左腦用得太多了,所以精神生活變得緊張,生活的視野變得狹隘。而職司生活的直觀、悅樂、美感與創意的右腦,則漸漸被忽略,這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危機。
禅家告訴我們,“皈依佛,兩足尊”。我們唯有能自我醒覺。才能讓左腦和右腦平衡協調。也唯有皈依佛,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智慧得到開展。
科學與工技不斷的發展,能爲我們帶來許多物質上的方便和滿足。但是人類是否有希望善用自己的科技成就,那就要看是否能自我醒覺了。
(二)皈依實踐的倫理——法
佛教指出,要想開拓光明的人生,就必須奉行“實踐倫理”。倫理不是拿來討論的,是要身體力行的。倫理也不是刻板的教條,而是一種智慧的展現。佛教的倫理是智慧的,是實踐的。它的目的在于精神生活的圓滿,並及于世間生活的福報。
佛法的倫理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規範,包括生活的戒律以及種種行願,如普賢行願的十大願、八正道等等。其二是佛法的實踐理性,講“蕩相遣執”,從“破相”中解脫種種成見、偏見、刻板印象和知識,而用智慧去作判斷。同時,要更進一步把自己的欲望“轉識成智”,升畢爲實踐倫理的行爲。
就心理生活層面而言,沒有倫理就不可能有所承擔,就失去自我控製的能力,這樣生活就會亂了章法。佛法的倫理是要從破除自大自傲的“我相”,消除彼此對立的“人相”,破除執著于安逸的“壽者相”和掃卻滋生虛幻煩惱的“衆生相”。也就是說,人類唯有懂得“空”的倫理,才有真正的智慧去省思、去創造,活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
佛教告誡我們,上述四種相會障礙真知卓見,障礙彼此之間會心的交流。因此,人唯有看清並掃除這些障礙,才能看出光明希望的人生,故雲“離欲尊”。
人類的精神生活,最容易被五種毒素所侵染破壞。這五種毒素是貪、嗔、癡、慢、疑。佛教的倫理是要做到:
·化貪婪爲恬淡
·化嗔怒爲寬容
·化愚癡爲醒覺
·化傲慢爲謙卑
·化疑心爲信心
佛法的倫理即是菩提行,它是人類所發展出來最完美的人文倫理。透過它的陶冶,人們才有健全的精神和圓滿的人生。經過它的曆練,人們才有大自在的生活態度。
(叁)皈依清淨的性靈——僧
皈依僧是指“皈依淨”的意思,是要淨化自己的心理,展現自性淨土。皈依佛門,以僧人爲導師,去除心中的種種煩惱、優喪和牽挂。人類精神生活所以發生困擾,是因爲有了障礙的原故。精神生活的障礙,大別可分爲叁種。其一是缺乏倫理觀念所導致的“業障”,也就是說,當人做了不正當的行爲,或者不能爲自己的行爲負起道德責任時,就會帶來嚴重的業障(業的意思就是行爲)。特別是不能負起責任,最容易造成空虛和落寞,而許多錯誤都在百般無聊時鑄成的。其二是“煩惱障”,是有了種種虛妄的念頭。這是由貪、嗔、癡、慢、疑五毒所誘發出來的。此外,當一個人不能接納自己,而時時想要逃避自己,一味要追求做一個別人眼中的強者,也會導致強烈的不安,衍生心理防衛的機製,這也是嚴重的煩惱。其叁是“所知障”,這是對知識、意見和價值的執著,所産生的煩惱,舉凡成見、偏見和刻版觀念,都是從思想的障礙中産生的。這些障礙除了破壞醒覺力、創造力之外,更影響人際關系,造成生活適應上的困難。所以禅家教導人們徹底淨化自心。經上說:“但淨本心,使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出六門,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
淨化自己的情緒就能發展出好性情,淨化自己的欲念就能知足常樂,淨化自己的思想就能通權達變,淨化自己的目標就能集中力量,使事業有成。
淨能使自己從許多幹擾和障礙中解脫出來。它使人放下不必要的假面具,而以清新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生活,這就能夠從許多束縛和“衆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叫“衆中尊”。當然,也正因爲自己能解脫種種煩惱,才顯現了人性的尊嚴,它就是生活的希望。
四、實現人生的希望
人必須從接納自己開始,依自己的條件去努力。你手上現有的任何資源,都是你實現的素材。你注定依照自己的素材而成功。這種沒有虛妄,笃實生活的態度就是淨,就是所謂的“無心”。唐朝牛頭法融禅師說: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應用禅心表現出來的,是人生的大用,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元。然而禅宗畢竟還是講究“無心”的,當你應用這些基元獲得成功時,又必須以不役于物的態度,保持“恰恰無心用”的超然物外。這樣世間法(幸福的人生和事業)和出世間法(從清淨中孕育精神)融合爲一。爲了實現這樣一種如實的人生,唐朝的洞山禅師提出五個實踐的步驟,即向、奉、功、共功、公功。現在就這五個原則的涵義加以闡釋。
(一)紮根向學
如果你想實現成功的人生,第一要務就是努力向學。你要學習的東西真多,待人接物,爲人處事,種種學識以及必要的能力,都必須在年輕的時候,奠下紮實的根基。缺乏起碼的學識、經驗和能力,是不可能孕育智慧,成就事業,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因此,洞山禅師認爲人生的第一步是“向”。它是一種願力,一種好學的精神,也是明確的目標。努力向學,就是要培養自己具有成功的性格。你必須具有這些性格。才可能實現潛能,創造事業、人生。它就像你要吃飯,吸收營養一樣,能使自己碩壯,産生力量。所以洞山禅師解釋“向”時說:
“吃飯時這麼生。”
你要像每天吃飯一樣不停的學習,每天吸收和消化。這樣才能孕育出成功者的智慧與性格。現在,我建議你努力的重點:
·學習明白事理,把握重點和清楚的思考;要多參與,多觀察,多切磋,多檢討。這樣你就能把握人性,分清事理,這就是“理無礙”的功夫。
·除了廣博的見聞之外,你要對自己的專業痛下功夫。好的專業知識能使你清晰思考,建立信心,做事胸有成竹,容易成功,這就是“事無礙”的功夫。
·學習信賴自己,培養積極的思想和果決的態度。你要用自己的創造力把思考和專業能力融合爲行動,這就是“理事無礙”的功夫。
·要從生活和工作中不停的學習,不斷的增長見聞,把人生建立在不停的茁壯上,這樣能使你處處稱心,那便是“事事無礙”的功夫。
有驕人成就的人,並非由于他有超然的天才,而是由于他肯努力向學。同時,在那積極努力的背後,有一股強烈的使命感在推動他,那就是信仰。
(二)實現自己
學習和目的就是要去過實現的生活。學習是手段,最終的目的爲了生活。因此,洞山禅指出,生活的第二個原則是“奉”,是依據自己的根性和因緣,好好的去生活。你不是爲別人生活,也不是生活給別人看。這時,要經常提醒自己,把自己的虛妄之心洗淨,老老實實的生活,故雲:
“子歸聲裏勸人歸。”
要了解你自己,接納自己,然後用自己所學的東西,好好的去生活,就好像吃飽飯後,不能坐在餐桌上,等待下一餐,有如飯桶一樣。而是要站起來,離開餐桌,去實現生活。故雲:
“背時這麼生。“
這時,你要能活用所學,無論居家生活或發展事業,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挑戰,要做出智慧的抉擇和回應。生活是不容抄襲別人的,更沒有現成的答案,所有的回應都要自己負責,並承擔它的結果。所以,一定要接納自己的本質,才會成功,才有實現的喜悅。
你必須了解自己的個性,如果自己很容易緊張,就不應該爲了一時的名利,勉強接受紛擾多爭的工作。如果你是內向的人,就不該爲了博得別人的羨慕,而從事你不堪負荷的交際工作或職位。人貴在了解自己,然後,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去實現,必然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叁)放下得失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責任和承擔,它並非全是快樂。人爲了生存下去,有時必須承受許多痛苦;爲了獲得成功,必須付出代價;爲了堅持理念,必須接受苦難。佛家認爲生活的本質是苦,而我們要在苦中找出一些快樂,那就是生活的希望:
“苦中作樂。”
這看來似乎容易,但做起來並不簡單。比如說,人病了怎麼在苦中作樂?工作是辛勞的,怎麼化爲快樂呢?洞山告訴我們,你若把得失之心放下,就會快樂;從炙熱的欲望中跳出來,就會快樂;從苦難中看出價值和意義,就會快樂。你必須學會超然物外,想想人生就像穿著戲袍的人,你會莞爾一笑。你也必須懂得在辛苦的工作中欣賞辛苦。
唐朝的臨濟禅師,有一天在田裏工作,他的老師黃檗禅師過來看他說,“我看你是累了!”臨濟的回答卻是:
“我連鋤一下都沒有,
怎麼會累呢?”
當自己沒有埋怨下田動鋤是苦時,就不以動鋤耕種爲苦。當努力要完成自己的心願時,也會不辭勞苦。所以洞山指出,心中如果沒有懼怕動鋤疲倦之念,就沒有耕耘之苦,故雲:
“放下鋤頭這麼生。”
心理學家弗蘭克說,“你若覺得苦具有意義,你就不覺得它辛苦了。”能看出這一層,就能孕育出剛強的意志力和樂于實踐的情操。所以,你雖然是辛苦的,但卻有著用不完的力量,好像“枯木花又開一樣”,有著無比的活力。辛苦忙碌中似乎也抱著清閑的襟懷。洞山禅師說:
“月皎風清好日辰。”
這是多麼美的精神力量,洞山禅師把它稱爲“功”。
(四)自在的襟懷
現在,每一個人經過一番努力之後,都各有所成,各有所獲,就好像到花園裏去采花一樣,彼此所采的花都不相同,卻都很美,彼此也不應該比較。每一個人都實現了自己,對社會的貢獻也是絕對的,不能比較的,所以說:
“衆生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清。”
每一個人都根據自己根性因緣實現,都是平等的、圓滿的、珍貴的。對于社會而言,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能實現自己的能力,爲社會作一番貢獻與服務,都成就了菩薩行。每個人的工作和事業不同,成就不同,但實現的功德卻沒有差別,所以叫做“共功”。洞山解釋共功的意義說:
“不得色。”
這意味著,衆生實現的功德是平等的,不應該從色相中分別高下,分辨貴賤。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見性成佛。這也是對人性尊嚴最高的肯定。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爭奇鬥勝,學生在成績高下之間計較,成人在財富與權勢的尺度下競爭,以爲分數高就好,名利豐就是尊貴。結果,競爭引來了對立,高下形成了摩擦,社會處于一片擾攘之中。這是現代人精神生活貧乏的主要原因。
現代人鮮少高級宗教的信仰,又複缺乏人文思想的陶冶,把價值判斷完全置根于色相,用數據和財貨來衡量生活的品質,用地位和一時的風光來代表成就,生活就埋沒于色相之中。人爲了色相而爭執,爲了占有而疲于奔命,爲了利害可以變得冷漠與仇視,這是我們的危機。該是我們學學“不得色”的時候了。
(五)謙虛與成長
只有透過自我肯定和實現,人類才有性靈生活的平等,才覺得自己重要,活得有尊嚴。但是,洞山禅師並不以此爲圓滿,因爲這樣的尊嚴和知足,雖然可以成爲無心道人,但卻有可能因爲安逸之心,而使自己喪失繼續增長智慧,失去奉獻和參與的能力。這時實現的腳步又會停下來。禅者認清一個事實:精神生活是不能陷于絕對和刻板的。所以洞山禅師引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爲實現大慈大悲的人生之道,參訪五十叁位菩薩,接受他們的指導,努力去實踐。這表示了精進和不斷增長心智的態度。彼時,善財已經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一切有情衆生。他的精進和智慧已入于法界的本體。這種由小我升華到無我,而卻又是一個如如的我;從自己推己及人乃至一切有情衆生,而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己卻保持著自己的如來,這就是洞山禅師所謂“公功”了。洞山禅師對“公功”的解釋是:
“不共。”
簡單的說,不共就是自心的完全自由,把我相解脫了,卻還保持著光明精進的精神力量。把色相放下了,卻能不斷的進步;把一切比較乃至行善之心放下了,卻顯露著沒有條件的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于是,在整個心理成長上臻于成熟,謙虛地回到生活中來。所以他說:
“頭角才生己不堪,
擬心求佛好羞愧。”
他不再執著于成佛的念頭,而是很自然的回和一切有情衆生,回來跟大家相處在一起,幫助他們,大家高興的時候一起歡欣,有了苦難則一起承擔,人的精神生活在完全的成熟時,複歸于平常,但這又何其難喲!禅門所謂:“最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不就是一種成熟的平凡,圓融的謙虛嗎?
然而,在目前這樣一個感性文化型態中,由于太強調表象,過于重視急功近利,以炫耀與出人頭地爲價值取向,完全無視于深度的精神生活,結果,在生活上,普遍被貪婪這種病毒所侵害,以致失去彼此一體的慈悲與關愛;更無從在精神世界裏,看到大自在的豐碩證果。結果,大部分的人顯得虛僞,而又強烈的傲慢;不敢冷靜下來老實的生活,卻又裝著有深度的架勢。一旦有了財勢名利,把它看做絕對,竭思全力的占有。這是心病,是虛弱到淪爲物物欲奴隸的地步了。
我們的希望在那裏?在自我實現,一顆慈悲之心和一種平懷的態度。能如此,則人生將顯得輕松、豐足和悅樂,這就是禅道。
人活著需要一個好的信念,它給我們方向,給我們精神上的鼓舞和引導。但是信念不是預設的教條,而是自己透過智慧去發現的希望。
希望屬于你自己的,只有你活得有希望,在精神上有發現那份甯靜,並與宇宙本體相會心的情懷,才會有永恒的安穩。但那是用你自己的生活和因緣去發現,去實現得來的,而不是恪守教條刻板生活中得來的。
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自在的,充實的。透過禅的法眼,你一定能看出自己人生的希望。
《悟·看出希望來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