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換個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P4

  ..續本文上一頁,但未必是一件壞事。它只是來提醒你生活要正常,應酬要有節製。還有,它也帶給你一些訊息,需要注意人際的支持和溫馨,生命是有限的,要及時去關愛別人。老兄!你的病只是一個訊息,告訴你除了工作之外,要學習生命的愛,參透生命的價值,用慈悲和智慧去工作和生活。你只要把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作個調整,這場病就是極有價值的事件。”

  “啊!你觸及我心中的傷感。我現在正受困于矛盾的態度之中:我總覺得壯志未酬,又覺得體力不支。我必須在健康活命和事業之間選擇其中一個。我很舍不得工作,我懷疑把工作放下之後,不就成了被遺忘的人了嗎?”

  “我可以了解你心中的矛盾。”我表示對他的接納與支持。

  “剛剛你的話給我一些靈感。”

  “什麼靈感,可以說出來聽聽嗎?”

  “我應該調整或重新安排我的工作,而不是放棄我的工作,我還是很珍惜我的人生。”

  “珍惜你的人生?那是很正確的想法。”

  “我應該用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的態度去工作,去待人,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確實想過如何給生命一個較豐富的答案,我已有了信仰,它將給我新的信念;就是現在,就在你我談話之中,我覺得活神活現在我的腦際。”

  “是什麼新領悟?”

  “我將學會在無常的變化中保持平靜,學會不優不懼,學會佛陀的教誡:在悲智雙運中看到生命的究竟義。我不會放棄工作,當然更不會放棄生活。過去我是只能工作而放棄生活的,這次生病對我來說是一種收獲,一種反省和啓發。”我接著說:

  “不要把病看成病,而要把病看成一個生命曆程中的正常現象。病是生命的本質,你只要這麼看,就會遠離不安和焦慮,就會維持你的光明性。當你的心不被懼怕和焦慮占據時,你就能從病的困擾中解脫。”

  我離開了這位朋友,走出醫院的大門,想著西方醫學方興未艾的態度療傷法(attitudinal healing),他們相信:

  ·人的觀念會左右病情和發展,只要努力解脫負面思想就有良好的療傷。

  ·如果人老是優慮、愧疚,你將永遠領略不到快樂和平安是什麼。

  ·如果能去愛,就有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流入心靈世界,使我們活得振作。

  ·健康來自內心的平靜,而療傷的關鍵是不再懼怕。態度療傷法就是要抛棄不平靜的消極思想,然後用愛來取代。

  改變態度就等于改變命運和人生的航道。功利的態度看起來是積極的,但它的心是懼怕失去和貪圖占有。因此,在名利場上追逐的人,如果不改變態度,建立愛和對生命的敬重,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從而陷入不安,接著引發更多不當的行徑和過錯。甚至,到了晚年産生嚴重的焦慮和罪惡感。

  我知道人類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出路,就在于克服懼怕,我們怕病、怕不安全、怕失去名利、怕被嘲笑,這些懼怕使人陷于逃避式的消極思考,這是焦慮和失衡的根源,也是人類病痛和災難的源頭。如果我們不把這些看成是好或是壞,而用一種持平的態度去看事件的發生,它將是對生命與生活的大啓示。《坐禅箴》上說:

  “是非疊生,

  犯過無極。”

  當心靈被是非盤踞時,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而被懼怕的情緒所縛,清醒思考和活潑的生命力都被壓抑下來。

  精神分析學的開創者佛洛伊德曾說:“懼怕是世界之門。”這是指一般人總是用懼怕的態度來看生命,來處理生活事物,它成爲痛苦人生的門。如果你能把它推開,用作自由的心靈去看,去聽,去生活,那麼生活的喜樂是現成的,真正的視野才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6認清變化無常的生活

  世事是無常的,如果你抱著怕變化的心態生活,一定會陷入痛苦和優心之中。因爲那會脫離現實,會變得退卻,會執著在過去、以致不能面對現實。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遷的社會,經濟生活在變,意識型態在變,整個社會結構也在變;變會帶來沖擊和失調,造成痛苦和困難。相對的,人生也在變,從出生到死亡,從戀愛到結婚,從親密到疏遠,無時無刻不在變。有變就必須去適應,如果不適應就會有困擾、有痛苦,甚至遭遇不幸。

  不久前,在我演講之後,有一位女士向我走過來。她神情愉快,眉宇間泛著自信沈著的光采,禮貌地先作了自我介紹,然後說:

  “老師!我已經從無助的陰霾中走了出來。過去,透過電話跟你谘商,得到你指引,我真的覺悟到與其自怨自艾地受苦,不如把精神力轉移到積極或有價值的事物上。我做到了。這一年多來,我的努力已看到成果,現在晉升爲主管。我不再沮喪,對未來充滿希望。”

  經過她的自我介紹,我漸漸從記憶中浮現當時的情境;她住在中部,必須透過電話谘商,當時她婚姻破裂,疾病纏身,陷入茫然失措的窘境。她接著說:

  “在幾次電話谘商中,你告訴我變化是無可避免的。每一個人都得面對它,問題是你要看出變化也有它的價值,要對那新的價值采取行動,掌握它,成爲新的現實。

  “我克服自怨自艾,勉強自己打起精神,照著你的指導,把用在沮喪和憤怒的心力,轉移用在事業上。不但治愈了痛苦,也奠定了日後事業的基礎。現在,我完全走出陰影。”

  她從皮包裏拿出預先寫好的卡片,用雙手遞了給我。由于跟我說話的人很多,她揮手致意離開了。回到家裏,我打開她的謝卡,上面寫著:

  “老師!我可以當見證:人生的變化固然很多,但你說的沒有錯,我們無需害怕變化,也不必爲失去的東西優愁痛苦,要緊的是隨緣學習些什麼,而使自己生活得豐富些。謝謝您!”

  人注定生活在變化之中。世事是無常的,如果你抱著變化的心態生活,一定會陷入痛苦和優心之中。因爲那會脫離現實,會變得退卻,會執著在過去,以致不能面對現實。請注意!不能面對真實或脫離現實,就是痛苦的來源。

  當你面臨生活上的變化,而陷入痛苦和優慮時,要記得換個想法試試看,這能提供新的路徑,新的希望。千萬不要故步自封,讓自己陷入無助的泥淖。我所謂換個想法就是另辟思考的蹊徑,是發揮創造和智慧的表現。因爲換個想法會帶來新的行動,産生新的現實。

  現代人普遍覺得寂寞,在人際上顯得疏離冷漠,主要在于公寓文化的隔閡,彼此忙碌而不相往來。許多人靠著電視來填補寂寞,家庭人際互動也跟著減少。因此,只要有一天不需要上班,就會産生家庭人際互動的困難。我知道周休二日、過年的長假或者寒暑假期間,青少年和家人最容易發生沖突,這都是適應變化發生困難的表現。

  人的想法如果執著在一個向度上,就很難適應環境的變化。比如說,一個人如果習慣于單調的生活,很少擴充生活內涵,日子久了就會有心理固著現象,而失去應付變化的能力。因此,每個人應該給自己一些新的想法和行動,來增加生活內涵和情趣。作家坎平(N·R·Campion)說:“你可以繼續自歎命苦,也可以采取新的行動,做點有益的事。”她說,過去她在適應新生活時,覺得越來越郁卒、心煩意亂。于是,她毅然采取主動,在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新的行動。她每天試著去做一兩件以下的事:

  ·做件對別人有益的事;

  ·做件對自己有益的事;

  ·做件不想做而該做的事;

  ·作一次體力鍛煉;

  ·作一次心智鍛煉(學習新知)。

  她努力實踐這五個守則,對自己的心靈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她不在乎把這些守則做得多好,只要每天都做就夠了,即便是寫一封信,或清理了一個抽屜,都會給自己記一個功。新行動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一件小成就能帶來欣慰,而使自己繼續做,而且做得更多。她說:

  “我所知道的是,自從我實踐這五項守則,我已與別人有更多來往,更少自我封閉,不再顧影自憐。因爲我奉行了新的座右銘:在植根的地方欣欣向榮。”

  人一定要面對變化,但適應變化之道不是堅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爲原有的方式已成過去。因此,你必須換一個角度去想想,提出新的看法和行動,才能締造新局,創造美好的未來。

  7一念之間天壞之別

  每一個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緣成就菩薩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問題是它這麼問,我們怎麼想,怎麼做,怎麼回答。

  人是否活得有價值,活得充實和喜悅,就在一念之間的領悟。每個人遭遇不同,因緣際會各異,免不了貧富貴賤的差別,但它們不是人生的答案,而是等著你去回答的人生的考卷。

  我看過很多失意的人,顯得落寞,郁郁寡歡。因爲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沒有出息,失去成就感,而顯得屈辱或無奈。他們最大的困擾不是貧窮或社經地位低的本身,而是失去自我肯定的價值。所以,社經地位低的人,往往覺得郁卒、落寞,擡不起頭來。

  其實,貧與富、賤與貴,順與逆、得與失在佛法之中是“一如”的。所謂“一如”是指表象雖然不同,但都是要我們去適應,去過生活的。它們都是對人生的挑戰,問題是如何去回答它,而不是對它起愛憎。它們同是一張人生的試卷,都是要你去回答生命的意義,所以說是“一如”,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人如果身處貧窮,或社經地位不如人,就失去歡喜過日子的態度,失去積極振作的豪氣,日子久了,一直沒有改善,便會失去覺性,看不出希望。這使一個人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其實,人只要肯努力,做有意義的事,就能回答人生這個答案。

  有一次,一位家俱工人問我,“老師你說得對,我應該努力,積極學習;可是我不可能跟智力高的人一樣學到更多的本事,所以我還是停留在低社經地位裏。老實說,我有些自卑。你能爲我解除自卑嗎?”

  我知道人各有命,天賦也不同,但是這些都只是一張試卷,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回答它。關鍵是回答它時要先認清財富、地位和貴賤等等,在生命結束時,通通帶不走,唯一帶走的是自己的心靈。所以,來人間走一趟,成敗在于能否用自己的心靈,去處理自己的困難。于是我說:

  “先生!自卑存在你的心中,必須由你來摘除;成長是要在你的生活中運用自己的智慧才辦得到。如果你想要,我可以告訴你方法。”他說,“我當然想要,請說吧!”我接著說:

  “你是一位佛弟子,應該明白佛經上說,“不可以少善因緣得生彼土“的。現在,你每天幫人作裝潢,天熱時受煎熬,天冷時要挨凍,顧客不滿意時批評你,粗重的工作更折磨你,你得到的卻是微薄的收入。你犧牲奉獻那麼大爲人工作,把客人的家裏裝潢得舒適大方,照理說應該收入很多吧?不過,你沒有得到那麼多。你該明白,付出多少就應該得到多少,這在佛經上稱作“功不唐捐”。可是,你的全部收獲到哪裏去了呢?你想不想把這些應得的收獲積存在極樂世界,當做未來往生的資糧呢?你有沒有拿它來供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呢?”

  他聽了我的話,有一些驚訝,又有幾分領悟。他說:“我怎麼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我接著說:

  “那很好,請聽我說下去。你的認真工作功德很大,有一部分化作今生資糧,有一部分存記在極樂世界裏成爲你的報土,這就讓你有往生的資糧。你日夜不停的工作,積存的也越來越多,你能說這不叫成長嗎?你能說,做這種功德無量的事,是自卑嗎?”這時,他改變了想法,開啓他的視野,從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他由衷地說:

  “阿彌陀佛!我竟會在你這裏找到最有價值的珠寶!”

  “珠寶是你本來就有的。”

  每一個人各有自己的命;命不同,像各異,你若想跟別人一樣就會造成失衡。人無論如何,必須在自己的因緣中找到希望和光明,內心才會平衡。平衡使一個人快樂,令人振作,神清氣爽。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遭遇中發現它的希望。又有一次,一位築路的工作找我晤談。他說:

  “我當了一輩子工人,眼見就要退休了。我做過許多工程,包括北二高這條高速公路我也參與建造;可是我怎麼認真都只是一個工人,我的虔誠信仰並沒有爲我帶來什麼。我很想知道信仰能給我什麼?我有些空虛,又有幾許的無奈。”于是,我把前面的故事,重述了一次給他聽。他靜靜地聽,時而閉上眼睛、時而微微點頭,像在思考一般。等我說完,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說:“老師!我了解了。”他告訴我後面還有許多人等著晤談。他要離開時說:“我找到那個門了,原來門早就開在那兒。”

  過了幾個星期,他對我說:“自從聽你一席話,我每周都來聽講,信心變得堅定了。我現在知道信心堅定是什麼意思了。”我問他怎麼個堅定法?信、願、行必須一起來才會有如金剛一般的堅定。我問:“你是怎麼堅定的?”他說:

  “那一天跟你談過話後,一路開心地回家。我發覺我的生命中,潛藏著完美而豐富的寶藏。我覺得在念佛時倍感親切,因爲我已把我的生命化作功德。”我看他笃定歡喜的臉龐,知道必有所悟,問他:“何以見得?他說:

  “我比那位木工更有福報:你看我辛苦完成的那些工程和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車往返。我拿來自俸的少,布施在那兒給大家用的多。那一段段公路都有我的血汗,我已有足夠資糧可以往生。”講到這裏,他開懷大笑起來,“老師!你想想我不只積了功德,我還真是一本萬利咧!你看那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車在走,能走多久就有多久。”我聽得感動,也分享他開懷的笑聲。

  他沈思了一下,又說:“我雖然年紀漸大,但還是能做一些不太笨重的事。我能了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理。”這是工人的高貴領悟,而他們辛苦的生活卻化作極樂行者的妙論。

  每個人都應依自己的因緣生活和修行,以成就其菩薩行。因此,不是富有的人才能鋪橋造路,才能施給救助;而是每一個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緣成就菩薩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人生所要做的事。別忘了,也許你富,也許你貧,或許你是知識分子,或許你是目不識丁,但就人生而言,這些只不過是一張考卷,問題是它這麼問,我們怎麼想,怎麼做,怎麼回答。

  我在做臨終關懷時發現,有許多人在大限面前,顯得慌恐、抱怨或無奈,不分貧窮貴賤,一樣有苦惱——所以說:貧富貴賤一如也。我也發現有些人,他們在大限來時,信願行的悲智具足;信心堅定,決定往生極樂或天國,他們不分貧富,更沒有社經地位商下之分——這也是貧富貴賤一如也。妙哉!衆生平等的意義,你可以昭然看得清楚。

  

《換個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