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只是来提醒你生活要正常,应酬要有节制。还有,它也带给你一些讯息,需要注意人际的支持和温馨,生命是有限的,要及时去关爱别人。老兄!你的病只是一个讯息,告诉你除了工作之外,要学习生命的爱,参透生命的价值,用慈悲和智慧去工作和生活。你只要把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作个调整,这场病就是极有价值的事件。”
“啊!你触及我心中的伤感。我现在正受困于矛盾的态度之中:我总觉得壮志未酬,又觉得体力不支。我必须在健康活命和事业之间选择其中一个。我很舍不得工作,我怀疑把工作放下之后,不就成了被遗忘的人了吗?”
“我可以了解你心中的矛盾。”我表示对他的接纳与支持。
“刚刚你的话给我一些灵感。”
“什么灵感,可以说出来听听吗?”
“我应该调整或重新安排我的工作,而不是放弃我的工作,我还是很珍惜我的人生。”
“珍惜你的人生?那是很正确的想法。”
“我应该用大死一番再活现成的态度去工作,去待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确实想过如何给生命一个较丰富的答案,我已有了信仰,它将给我新的信念;就是现在,就在你我谈话之中,我觉得活神活现在我的脑际。”
“是什么新领悟?”
“我将学会在无常的变化中保持平静,学会不优不惧,学会佛陀的教诫:在悲智双运中看到生命的究竟义。我不会放弃工作,当然更不会放弃生活。过去我是只能工作而放弃生活的,这次生病对我来说是一种收获,一种反省和启发。”我接著说:
“不要把病看成病,而要把病看成一个生命历程中的正常现象。病是生命的本质,你只要这么看,就会远离不安和焦虑,就会维持你的光明性。当你的心不被惧怕和焦虑占据时,你就能从病的困扰中解脱。”
我离开了这位朋友,走出医院的大门,想著西方医学方兴未艾的态度疗伤法(attitudinal healing),他们相信:
·人的观念会左右病情和发展,只要努力解脱负面思想就有良好的疗伤。
·如果人老是优虑、愧疚,你将永远领略不到快乐和平安是什么。
·如果能去爱,就有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流入心灵世界,使我们活得振作。
·健康来自内心的平静,而疗伤的关键是不再惧怕。态度疗伤法就是要抛弃不平静的消极思想,然后用爱来取代。
改变态度就等于改变命运和人生的航道。功利的态度看起来是积极的,但它的心是惧怕失去和贪图占有。因此,在名利场上追逐的人,如果不改变态度,建立爱和对生命的敬重,就很容易失去平衡,从而陷入不安,接著引发更多不当的行径和过错。甚至,到了晚年产生严重的焦虑和罪恶感。
我知道人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出路,就在于克服惧怕,我们怕病、怕不安全、怕失去名利、怕被嘲笑,这些惧怕使人陷于逃避式的消极思考,这是焦虑和失衡的根源,也是人类病痛和灾难的源头。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看成是好或是坏,而用一种持平的态度去看事件的发生,它将是对生命与生活的大启示。《坐禅箴》上说:
“是非迭生,
犯过无极。”
当心灵被是非盘踞时,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而被惧怕的情绪所缚,清醒思考和活泼的生命力都被压抑下来。
精神分析学的开创者佛洛伊德曾说:“惧怕是世界之门。”这是指一般人总是用惧怕的态度来看生命,来处理生活事物,它成为痛苦人生的门。如果你能把它推开,用作自由的心灵去看,去听,去生活,那么生活的喜乐是现成的,真正的视野才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6认清变化无常的生活
世事是无常的,如果你抱著怕变化的心态生活,一定会陷入痛苦和优心之中。因为那会脱离现实,会变得退却,会执著在过去、以致不能面对现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变,意识型态在变,整个社会结构也在变;变会带来冲击和失调,造成痛苦和困难。相对的,人生也在变,从出生到死亡,从恋爱到结婚,从亲密到疏远,无时无刻不在变。有变就必须去适应,如果不适应就会有困扰、有痛苦,甚至遭遇不幸。
不久前,在我演讲之后,有一位女士向我走过来。她神情愉快,眉宇间泛著自信沉著的光采,礼貌地先作了自我介绍,然后说:
“老师!我已经从无助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过去,透过电话跟你谘商,得到你指引,我真的觉悟到与其自怨自艾地受苦,不如把精神力转移到积极或有价值的事物上。我做到了。这一年多来,我的努力已看到成果,现在晋升为主管。我不再沮丧,对未来充满希望。”
经过她的自我介绍,我渐渐从记忆中浮现当时的情境;她住在中部,必须透过电话谘商,当时她婚姻破裂,疾病缠身,陷入茫然失措的窘境。她接著说:
“在几次电话谘商中,你告诉我变化是无可避免的。每一个人都得面对它,问题是你要看出变化也有它的价值,要对那新的价值采取行动,掌握它,成为新的现实。
“我克服自怨自艾,勉强自己打起精神,照著你的指导,把用在沮丧和愤怒的心力,转移用在事业上。不但治愈了痛苦,也奠定了日后事业的基础。现在,我完全走出阴影。”
她从皮包里拿出预先写好的卡片,用双手递了给我。由于跟我说话的人很多,她挥手致意离开了。回到家里,我打开她的谢卡,上面写著:
“老师!我可以当见证:人生的变化固然很多,但你说的没有错,我们无需害怕变化,也不必为失去的东西优愁痛苦,要紧的是随缘学习些什么,而使自己生活得丰富些。谢谢您!”
人注定生活在变化之中。世事是无常的,如果你抱著变化的心态生活,一定会陷入痛苦和优心之中。因为那会脱离现实,会变得退却,会执著在过去,以致不能面对现实。请注意!不能面对真实或脱离现实,就是痛苦的来源。
当你面临生活上的变化,而陷入痛苦和优虑时,要记得换个想法试试看,这能提供新的路径,新的希望。千万不要故步自封,让自己陷入无助的泥淖。我所谓换个想法就是另辟思考的蹊径,是发挥创造和智慧的表现。因为换个想法会带来新的行动,产生新的现实。
现代人普遍觉得寂寞,在人际上显得疏离冷漠,主要在于公寓文化的隔阂,彼此忙碌而不相往来。许多人靠著电视来填补寂寞,家庭人际互动也跟著减少。因此,只要有一天不需要上班,就会产生家庭人际互动的困难。我知道周休二日、过年的长假或者寒暑假期间,青少年和家人最容易发生冲突,这都是适应变化发生困难的表现。
人的想法如果执著在一个向度上,就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习惯于单调的生活,很少扩充生活内涵,日子久了就会有心理固著现象,而失去应付变化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应该给自己一些新的想法和行动,来增加生活内涵和情趣。作家坎平(N·R·Campion)说:“你可以继续自叹命苦,也可以采取新的行动,做点有益的事。”她说,过去她在适应新生活时,觉得越来越郁卒、心烦意乱。于是,她毅然采取主动,在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新的行动。她每天试著去做一两件以下的事:
·做件对别人有益的事;
·做件对自己有益的事;
·做件不想做而该做的事;
·作一次体力锻炼;
·作一次心智锻炼(学习新知)。
她努力实践这五个守则,对自己的心灵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在乎把这些守则做得多好,只要每天都做就够了,即便是写一封信,或清理了一个抽屉,都会给自己记一个功。新行动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件小成就能带来欣慰,而使自己继续做,而且做得更多。她说:
“我所知道的是,自从我实践这五项守则,我已与别人有更多来往,更少自我封闭,不再顾影自怜。因为我奉行了新的座右铭:在植根的地方欣欣向荣。”
人一定要面对变化,但适应变化之道不是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原有的方式已成过去。因此,你必须换一个角度去想想,提出新的看法和行动,才能缔造新局,创造美好的未来。
7一念之间天坏之别
每一个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缘成就菩萨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问题是它这么问,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回答。
人是否活得有价值,活得充实和喜悦,就在一念之间的领悟。每个人遭遇不同,因缘际会各异,免不了贫富贵贱的差别,但它们不是人生的答案,而是等著你去回答的人生的考卷。
我看过很多失意的人,显得落寞,郁郁寡欢。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没有出息,失去成就感,而显得屈辱或无奈。他们最大的困扰不是贫穷或社经地位低的本身,而是失去自我肯定的价值。所以,社经地位低的人,往往觉得郁卒、落寞,抬不起头来。
其实,贫与富、贱与贵,顺与逆、得与失在佛法之中是“一如”的。所谓“一如”是指表象虽然不同,但都是要我们去适应,去过生活的。它们都是对人生的挑战,问题是如何去回答它,而不是对它起爱憎。它们同是一张人生的试卷,都是要你去回答生命的意义,所以说是“一如”,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人如果身处贫穷,或社经地位不如人,就失去欢喜过日子的态度,失去积极振作的豪气,日子久了,一直没有改善,便会失去觉性,看不出希望。这使一个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其实,人只要肯努力,做有意义的事,就能回答人生这个答案。
有一次,一位家俱工人问我,“老师你说得对,我应该努力,积极学习;可是我不可能跟智力高的人一样学到更多的本事,所以我还是停留在低社经地位里。老实说,我有些自卑。你能为我解除自卑吗?”
我知道人各有命,天赋也不同,但是这些都只是一张试卷,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回答它。关键是回答它时要先认清财富、地位和贵贱等等,在生命结束时,通通带不走,唯一带走的是自己的心灵。所以,来人间走一趟,成败在于能否用自己的心灵,去处理自己的困难。于是我说:
“先生!自卑存在你的心中,必须由你来摘除;成长是要在你的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才办得到。如果你想要,我可以告诉你方法。”他说,“我当然想要,请说吧!”我接著说:
“你是一位佛弟子,应该明白佛经上说,“不可以少善因缘得生彼土“的。现在,你每天帮人作装潢,天热时受煎熬,天冷时要挨冻,顾客不满意时批评你,粗重的工作更折磨你,你得到的却是微薄的收入。你牺牲奉献那么大为人工作,把客人的家里装潢得舒适大方,照理说应该收入很多吧?不过,你没有得到那么多。你该明白,付出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这在佛经上称作“功不唐捐”。可是,你的全部收获到哪里去了呢?你想不想把这些应得的收获积存在极乐世界,当做未来往生的资粮呢?你有没有拿它来供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呢?”
他听了我的话,有一些惊讶,又有几分领悟。他说:“我怎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我接著说:
“那很好,请听我说下去。你的认真工作功德很大,有一部分化作今生资粮,有一部分存记在极乐世界里成为你的报土,这就让你有往生的资粮。你日夜不停的工作,积存的也越来越多,你能说这不叫成长吗?你能说,做这种功德无量的事,是自卑吗?”这时,他改变了想法,开启他的视野,从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他由衷地说:
“阿弥陀佛!我竟会在你这里找到最有价值的珠宝!”
“珠宝是你本来就有的。”
每一个人各有自己的命;命不同,像各异,你若想跟别人一样就会造成失衡。人无论如何,必须在自己的因缘中找到希望和光明,内心才会平衡。平衡使一个人快乐,令人振作,神清气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遭遇中发现它的希望。又有一次,一位筑路的工作找我晤谈。他说:
“我当了一辈子工人,眼见就要退休了。我做过许多工程,包括北二高这条高速公路我也参与建造;可是我怎么认真都只是一个工人,我的虔诚信仰并没有为我带来什么。我很想知道信仰能给我什么?我有些空虚,又有几许的无奈。”于是,我把前面的故事,重述了一次给他听。他静静地听,时而闭上眼睛、时而微微点头,像在思考一般。等我说完,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说:“老师!我了解了。”他告诉我后面还有许多人等著晤谈。他要离开时说:“我找到那个门了,原来门早就开在那儿。”
过了几个星期,他对我说:“自从听你一席话,我每周都来听讲,信心变得坚定了。我现在知道信心坚定是什么意思了。”我问他怎么个坚定法?信、愿、行必须一起来才会有如金刚一般的坚定。我问:“你是怎么坚定的?”他说:
“那一天跟你谈过话后,一路开心地回家。我发觉我的生命中,潜藏著完美而丰富的宝藏。我觉得在念佛时倍感亲切,因为我已把我的生命化作功德。”我看他笃定欢喜的脸庞,知道必有所悟,问他:“何以见得?他说:
“我比那位木工更有福报:你看我辛苦完成的那些工程和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车往返。我拿来自俸的少,布施在那儿给大家用的多。那一段段公路都有我的血汗,我已有足够资粮可以往生。”讲到这里,他开怀大笑起来,“老师!你想想我不只积了功德,我还真是一本万利咧!你看那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车在走,能走多久就有多久。”我听得感动,也分享他开怀的笑声。
他沉思了一下,又说:“我虽然年纪渐大,但还是能做一些不太笨重的事。我能了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理。”这是工人的高贵领悟,而他们辛苦的生活却化作极乐行者的妙论。
每个人都应依自己的因缘生活和修行,以成就其菩萨行。因此,不是富有的人才能铺桥造路,才能施给救助;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缘成就菩萨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人生所要做的事。别忘了,也许你富,也许你贫,或许你是知识分子,或许你是目不识丁,但就人生而言,这些只不过是一张考卷,问题是它这么问,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回答。
我在做临终关怀时发现,有许多人在大限面前,显得慌恐、抱怨或无奈,不分贫穷贵贱,一样有苦恼——所以说:贫富贵贱一如也。我也发现有些人,他们在大限来时,信愿行的悲智具足;信心坚定,决定往生极乐或天国,他们不分贫富,更没有社经地位商下之分——这也是贫富贵贱一如也。妙哉!众生平等的意义,你可以昭然看得清楚。
《换个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