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
“從那一天開始,我常常抱怨包商是笨蛋,埋怨他們不盡責,沒有良心。朋友來家裏作客,也會抱怨一番。太太覺得我啰嗦,說我不該在朋友面前抱怨,她說“朋友來作客,不是來聽抱怨的”。于是,我們爲那扇牆的顔色,常常鬧得不愉快。最後我索性不說,卻跟太太鬧冷戰。
“你知道嗎?我們爲這斯小事,不愉快了一年多。太太覺得煩了,就找來原來那家公司,把它重新粉刷了一遍。只花了一點錢就解決。啊!不正視希望的後果就是愚蠢。
“你知道嗎?我好像有這種對希望不真誠的惡習。也許個中還帶有一種不能堅持去實現希望的勇氣。我容易退卻、棄守和自我放棄,然後我抱怨、憤怒、心中不爽。這種事發生在買東西、教育子女、夫妻的相處等等事務上,從而産生困擾和沖突。“
人能肯定自己的希望,才能讓合理的希望得到實現。你得先表示自己的期待,再與別人溝通協調,形成一個可行的目標,以之做爲希望,那麼其可行性方可獲致保證。當希望實現時,會有著滿足和成功的感覺。那時的心境就得到平衡,不會變成抱怨或自覺委屈。
我做了上述簡單的解釋,幫助團體成員有效分享彼此的處世經驗。于是又把問題丟回他們,“還有誰有類似的經驗,說出來大家分享?”另一位成員說,“我也常玩事與願違的把戲。比如說,我對念國中的兒子怒斥“我對你絕望,給我滾出去”。他離家出走,我又急切地想念他,希望他早早回家。類似的狀況重複上演,他在外頭不回家的日子也就拉長。我想念他,爲他好,可是一看到他就罵他。”話說到這裏,他哭了,表情現出無奈和自責。在場的夥伴回應:
“你何不告訴他,你多麼想念他和愛他,好好勸他改進?”
“沒有辦法,”他淒然噙淚接著說,“我說不出來,因爲他的行徑令我傷心,態度惡劣得令我發火。明明知道處理方式悖離我的希望,但當時就是控製不住。”另一位夥伴則說:
“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希望。不,或許應該說,當希望受到挫折時,有一種情緒性反應,讓我們脫離真實;這時的反應,即非真正的希望,也非愛子女成器的情感。在那一刹那之間,我把希望給壓抑下去了。”
這樣的討論,讓他們有機會真誠地分享處世的經驗。他們反省覺察某些行爲的盲點,開始看到問題的真相,而陷入短暫的沈默。接著,一位女士說:
“我很希望老公能早點回家,不要在外頭逗留得太晚。我曾表明心意,但他還是晚歸。我以不收拾家力來抗議,大聲責備孩子來發泄,他回家來時便跟他賭氣不說話。我們互相交惡,陷入冷戰,婚姻也陷入危機。
“後業,我們找專家進行婚姻谘商。谘商者反覆地問我,你的真正希望是什麼?你要的是什麼?你做了些什麼?你做的那些事能達到你的目的嗎?我不斷檢討,發現我做的事不是在實現我的希望,而是不忠于我的希望。
“我很快就明白,必須改弦易轍,真實地抓住自己的希望和目標。我們一起在那兒進行谘商協談,彼此做了一些積極性的回應,共同去實現幸福家庭的願望。我們最大的心得是把握目標,常常告訴自己,不許用負面行爲去面對挫折,而是積極地思考如何溝通、了解、互助,才能實現健全婚姻的希望。”
不錯,人要對自己的希望真實。你想要在生涯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預期的目標,就不能找藉口逃避。人要忠實于自己的希望和目標,培養肯定自己的態度。這能使自己堅強起來,發揮創意和潛能。它的要訣是:
·要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感受和希望;表達的方式要堅定,有禮貌,態度要誠懇。
·能夠婉拒違背意願、行事原則和道德信念的要求。
·語言和態度必須堅定清楚,但要避免沖動、指責和批評。
·要避免猶豫不決,讓最好表示意見的時機流逝;也要注意不在不當的時機表示意見。
·對自己的決定,要有堅定信心去實踐;只有面對現實才能走出希望之路。
逃避現實的人,往往會采取一些心理症狀當藉口,那麼希望就泡湯了。你希望子女進步向學,就不能以發脾氣來回應,而是思考如何協助他們成長和發展,你的希望才會實現。在婚姻、人際關系、身心健康等各方面也一樣,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希望是什麼,把握它的合理性,朝著它做積極的回應和行動,才會獲得成功。所以人必須對自己的希望保持真誠的態度,並應用創意去實現它。
成功的人生是先將自己的希望澄清,懷抱它、肯定它,再設法去實現它,這能引發生命智慧與創意的開展。別把希望看成一種負擔,而要把它看成一種生命的自然表現與享受。
5活下去的真谛
生命世界是一個無限的舞臺,如果你執迷于生命中的情與欲,瘋狂地演下去,就像癡迷的玩客,流浪而不知返。如果你能體認這個生命的有限性,那麼就得好好地演它,曲終要安甯歡喜知返。
生命的本身,伴著與生俱來的動力,那就是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義。正因爲如此,生命的活動與表現,總離不開目標。我一直認爲,人想要活得好,就得了解自己的目標;透過它來表現價值,得到滿足和喜悅。這就是生命智慧的崇高表現。
我們要活下去,維持生命是基本的目標;你需要食物、溫暖、禦寒、安全、愛情、自尊和社會支持,也需要金錢、地位、尊榮和信仰,這些都是很現實的條件。你無需隱瞞和道學,任何人和這些生理、心理、社會及信仰,都脫離不了關系。所以我們應該安靜下來,想想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基本需要和欲求。
我們因爲要活下去,要活得多采多姿,有豐富感,所以要努力去實現生命,從中得到喜悅和創造的滿足感。不過,我們必須認清,生命一旦結束,所扮演的這出戲也就結束。這麼一來,我們不得不說:
“人生有如一出戲,
我會心甘情願地扮好自己的角色,
這是生命的任務。
我也知道:
在生命圓熟時,我將回到祂的國度。”
所以,你無可逃避,必須努力工作,正當的做人;除了求個溫飽之外,要創造彼此的愛、自尊和幹喜悅。當然,也必須清楚,曲終人散之際,你應該回到極樂世界或天國,安詳地與天衆們閑聊你演了不錯的戲碼。也許你很辛苦,但苦旦的角色總是需要大牌的明星來演。也許你演的是一文不名的小角色,你應該樂得輕松,因爲你已然回到自己的老家,絲毫沒有損失。也許你演的是領導人,地位高、威望大,但下了戲臺子,衆生彼此還是平等。所以《中觀論》上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是中道義。”
談到這裏,又不得不體認:生命世界是一個無限的舞臺,如果你執迷于生命中的情與欲,瘋狂地演下去,就像癡迷的玩客,流浪而不知返。如果你能體認這個生命的有限性,那麼就得好好地演它,曲終要安甯歡喜知返。
造化賦予我們生命,是要我們透過生命的活動而學習、成長和進化,完成心靈的圓融;它是智慧和慈悲,是創造和慈愛。生命發展的最終意涵就是這個。它是最高層次的欲,是超越生命現象的光明或希望。
于是,無論你的遭遇如何,它總是心靈成長的憑藉;人的受苦和挫敗,正是牽引自己克服障礙,發展智慧和慈悲的關鍵。人所面對的正是他來人間,必須去回答的問題。所以,無需抱怨自己的不幸,要心甘情願去努力、去克服,從中走出光明的路。一位喪偶的婦人,貧病交迫,子女年幼,生活頓陷困境。她悲傷沮喪地說:
“爲什麼會這麼悲慘,我實在活不下去了。”她痛哭失聲。我了解她的處境,對她說:
“你不是說,已經有民間團體正在協助你嗎?”
“靠別人接濟也是一種痛苦,我真歹命。”
“你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我知道你一定能站得起來。你可體認到現在的遭遇,正是你來人間走一趟,必須學習的課題嗎?我看你那般虔誠,念佛不辍,像是來人間修果位的行者,現在要透過新的遭遇,修習圓融的智慧和慈悲。你要看清它的本質。”我一談到宗教與修行,談到心靈的成長,她開始鎮定起來。我接著說:
“你那麼贊歎先生,因爲他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在你的陳述中,你們像是再來人,是來修“一來果”的。現在,他修畢課程,必須先行往生。你是爲他痛苦呢?還是爲他居喪,堅強地把孩子帶大呢?”
“這我是願意的;只是我很茫然、無助、孤單又生病。”她優苦地說。
“你會繼續修行,實踐佛的教導嗎?”
“當然,我願意!”她坐直並試幹眼淚。
“你現在的功課,就是學習經上所說的承擔。我們都會支持你,設法幫忙找個工作,就能維持生計。你要從自己的遭遇中,開展更多智慧慈悲,成就圓融的般若智慧;你先生在極樂世界,必定會欣然贊歎!佛菩薩也會贊歎、護法。
“你現在的痛苦和遭遇,要把它看做累世馀習,是你現在正要克服的功課。能看清它的意義和本質,就不會退卻和不安。然後你會發現,它正是你成就人生的必然磨練,也是你今生完成佛道的主要課程。”她專心地聽著,點頭表示接受和了解。
經過一番交談,我看到她漸漸挺起身子,不再彎腰駝背,顔面泛著堅定信心的表情。我知道,人的最高精神防線,是正確崇高的宗教信仰。人若能建立與本體世界相關聯的信念,就能從中流瀉出光與滋潤的清泉,走在荒漠則不再孤單,面對幹旱也不怕沒有泉水。
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獨特的因緣;有其殊異的考驗,不同的磨練,當然也就有不同的喜樂和圓融之路。它的重點是真實、不造作,去面對它的現實,並用智慧與慈悲開拓與建構,令其發皇絢爛。
你如果是一位工人,請不要以地位卑微來看待自己。因爲它是你實現生命意義的方式;你奉獻得多,能忍受的磨練就比別人強。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你,你要保持信心,維持在現實中承擔、成長和喜悅,這本身就是心靈的進化,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如果你是一位小職員,每天忙碌,受別人頤指氣使,請不要難過氣餒。要保持認真的態度,這才能令內心安甯,有智慧毅力去實現你的人生。人越是不喜歡自己,就顯得嚴重的頹廢;越是懂得在現實中成長,就越能擺脫壞心情,而有馀力做生活的創造。
別拿自己跟別比,那會扭曲人的生活本質;要依照自己的因緣和本質,努力去創造,去開展智慧和慈悲的花朵。你要注意,有創意的塑造藝師,不因爲他手中擁有的是泥土或金子,他們總會用創意,塑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人要活得好,就得對自己的生涯和生活,賦予價值;而不是添加自己的享受,享受多了,就形成依賴,就需要更多的享受。更不能逃避痛苦,逃避一旦成習,就會變得空虛。你需要以全新的智慧去面對這有苦有樂的人生。它的線索是:
·把心靈的圓熟當目的,那麼苦與樂,順境和逆境,都會成爲精神成長的資糧,都變得有意義。
·每個人的生涯都有絢爛的價值。它是特殊的、個別的,不能拿來跟別人比較;比較會令人失去承擔的勇氣和歡喜。
·在不同的價值領域裏,存在著自己際遇的嶄新價值;生之于此,得之于彼,仔細去領會,必有一番新發現,禅家所謂“從垃圾堆中找到了明珠”是真實的。
·人生不因爲財富、地位、學曆的差別而影響生命的歡喜。不歡喜的心情源自比較,放下比較的心態,去爲生命歡呼,窮困之人一樣有歡笑。
人生是一個學習愛與智慧的曆程,它的關鍵不在于你擁有什麼,而是你的心靈變成了什麼。在這短短的生命曆程中,你是什麼,擁有什麼,這些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是否從不安、敵意、卑怯和無知中解脫出來,步向悲智雙運的生活之路。因爲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他們必然得到生命的實現、喜樂和幸福。
《尋找著力點 第五篇 做創意的思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