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P4

  ..续本文上一页了。

  “从那一天开始,我常常抱怨包商是笨蛋,埋怨他们不尽责,没有良心。朋友来家里作客,也会抱怨一番。太太觉得我啰嗦,说我不该在朋友面前抱怨,她说“朋友来作客,不是来听抱怨的”。于是,我们为那扇墙的颜色,常常闹得不愉快。最后我索性不说,却跟太太闹冷战。

  “你知道吗?我们为这斯小事,不愉快了一年多。太太觉得烦了,就找来原来那家公司,把它重新粉刷了一遍。只花了一点钱就解决。啊!不正视希望的后果就是愚蠢。

  “你知道吗?我好像有这种对希望不真诚的恶习。也许个中还带有一种不能坚持去实现希望的勇气。我容易退却、弃守和自我放弃,然后我抱怨、愤怒、心中不爽。这种事发生在买东西、教育子女、夫妻的相处等等事务上,从而产生困扰和冲突。“

  人能肯定自己的希望,才能让合理的希望得到实现。你得先表示自己的期待,再与别人沟通协调,形成一个可行的目标,以之做为希望,那么其可行性方可获致保证。当希望实现时,会有著满足和成功的感觉。那时的心境就得到平衡,不会变成抱怨或自觉委屈。

  我做了上述简单的解释,帮助团体成员有效分享彼此的处世经验。于是又把问题丢回他们,“还有谁有类似的经验,说出来大家分享?”另一位成员说,“我也常玩事与愿违的把戏。比如说,我对念国中的儿子怒斥“我对你绝望,给我滚出去”。他离家出走,我又急切地想念他,希望他早早回家。类似的状况重复上演,他在外头不回家的日子也就拉长。我想念他,为他好,可是一看到他就骂他。”话说到这里,他哭了,表情现出无奈和自责。在场的伙伴回应:

  “你何不告诉他,你多么想念他和爱他,好好劝他改进?”

  “没有办法,”他凄然噙泪接著说,“我说不出来,因为他的行径令我伤心,态度恶劣得令我发火。明明知道处理方式悖离我的希望,但当时就是控制不住。”另一位伙伴则说:

  “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希望。不,或许应该说,当希望受到挫折时,有一种情绪性反应,让我们脱离真实;这时的反应,即非真正的希望,也非爱子女成器的情感。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把希望给压抑下去了。”

  这样的讨论,让他们有机会真诚地分享处世的经验。他们反省觉察某些行为的盲点,开始看到问题的真相,而陷入短暂的沉默。接著,一位女士说:

  “我很希望老公能早点回家,不要在外头逗留得太晚。我曾表明心意,但他还是晚归。我以不收拾家力来抗议,大声责备孩子来发泄,他回家来时便跟他赌气不说话。我们互相交恶,陷入冷战,婚姻也陷入危机。

  “后业,我们找专家进行婚姻谘商。谘商者反覆地问我,你的真正希望是什么?你要的是什么?你做了些什么?你做的那些事能达到你的目的吗?我不断检讨,发现我做的事不是在实现我的希望,而是不忠于我的希望。

  “我很快就明白,必须改弦易辙,真实地抓住自己的希望和目标。我们一起在那儿进行谘商协谈,彼此做了一些积极性的回应,共同去实现幸福家庭的愿望。我们最大的心得是把握目标,常常告诉自己,不许用负面行为去面对挫折,而是积极地思考如何沟通、了解、互助,才能实现健全婚姻的希望。”

  不错,人要对自己的希望真实。你想要在生涯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实现预期的目标,就不能找藉口逃避。人要忠实于自己的希望和目标,培养肯定自己的态度。这能使自己坚强起来,发挥创意和潜能。它的要诀是:

  ·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意见,感受和希望;表达的方式要坚定,有礼貌,态度要诚恳。

  ·能够婉拒违背意愿、行事原则和道德信念的要求。

  ·语言和态度必须坚定清楚,但要避免冲动、指责和批评。

  ·要避免犹豫不决,让最好表示意见的时机流逝;也要注意不在不当的时机表示意见。

  ·对自己的决定,要有坚定信心去实践;只有面对现实才能走出希望之路。

  逃避现实的人,往往会采取一些心理症状当藉口,那么希望就泡汤了。你希望子女进步向学,就不能以发脾气来回应,而是思考如何协助他们成长和发展,你的希望才会实现。在婚姻、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等各方面也一样,你必须清楚自己的希望是什么,把握它的合理性,朝著它做积极的回应和行动,才会获得成功。所以人必须对自己的希望保持真诚的态度,并应用创意去实现它。

  成功的人生是先将自己的希望澄清,怀抱它、肯定它,再设法去实现它,这能引发生命智慧与创意的开展。别把希望看成一种负担,而要把它看成一种生命的自然表现与享受。

  5活下去的真谛

  生命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舞台,如果你执迷于生命中的情与欲,疯狂地演下去,就像痴迷的玩客,流浪而不知返。如果你能体认这个生命的有限性,那么就得好好地演它,曲终要安宁欢喜知返。

  生命的本身,伴著与生俱来的动力,那就是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正因为如此,生命的活动与表现,总离不开目标。我一直认为,人想要活得好,就得了解自己的目标;透过它来表现价值,得到满足和喜悦。这就是生命智慧的崇高表现。

  我们要活下去,维持生命是基本的目标;你需要食物、温暖、御寒、安全、爱情、自尊和社会支持,也需要金钱、地位、尊荣和信仰,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条件。你无需隐瞒和道学,任何人和这些生理、心理、社会及信仰,都脱离不了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安静下来,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基本需要和欲求。

  我们因为要活下去,要活得多采多姿,有丰富感,所以要努力去实现生命,从中得到喜悦和创造的满足感。不过,我们必须认清,生命一旦结束,所扮演的这出戏也就结束。这么一来,我们不得不说:

  “人生有如一出戏,

  我会心甘情愿地扮好自己的角色,

  这是生命的任务。

  我也知道:

  在生命圆熟时,我将回到祂的国度。”

  所以,你无可逃避,必须努力工作,正当的做人;除了求个温饱之外,要创造彼此的爱、自尊和干喜悦。当然,也必须清楚,曲终人散之际,你应该回到极乐世界或天国,安详地与天众们闲聊你演了不错的戏码。也许你很辛苦,但苦旦的角色总是需要大牌的明星来演。也许你演的是一文不名的小角色,你应该乐得轻松,因为你已然回到自己的老家,丝毫没有损失。也许你演的是领导人,地位高、威望大,但下了戏台子,众生彼此还是平等。所以《中观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谈到这里,又不得不体认:生命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舞台,如果你执迷于生命中的情与欲,疯狂地演下去,就像痴迷的玩客,流浪而不知返。如果你能体认这个生命的有限性,那么就得好好地演它,曲终要安宁欢喜知返。

  造化赋予我们生命,是要我们透过生命的活动而学习、成长和进化,完成心灵的圆融;它是智慧和慈悲,是创造和慈爱。生命发展的最终意涵就是这个。它是最高层次的欲,是超越生命现象的光明或希望。

  于是,无论你的遭遇如何,它总是心灵成长的凭藉;人的受苦和挫败,正是牵引自己克服障碍,发展智慧和慈悲的关键。人所面对的正是他来人间,必须去回答的问题。所以,无需抱怨自己的不幸,要心甘情愿去努力、去克服,从中走出光明的路。一位丧偶的妇人,贫病交迫,子女年幼,生活顿陷困境。她悲伤沮丧地说:

  “为什么会这么悲惨,我实在活不下去了。”她痛哭失声。我了解她的处境,对她说:

  “你不是说,已经有民间团体正在协助你吗?”

  “靠别人接济也是一种痛苦,我真歹命。”

  “你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我知道你一定能站得起来。你可体认到现在的遭遇,正是你来人间走一趟,必须学习的课题吗?我看你那般虔诚,念佛不辍,像是来人间修果位的行者,现在要透过新的遭遇,修习圆融的智慧和慈悲。你要看清它的本质。”我一谈到宗教与修行,谈到心灵的成长,她开始镇定起来。我接著说:

  “你那么赞叹先生,因为他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在你的陈述中,你们像是再来人,是来修“一来果”的。现在,他修毕课程,必须先行往生。你是为他痛苦呢?还是为他居丧,坚强地把孩子带大呢?”

  “这我是愿意的;只是我很茫然、无助、孤单又生病。”她优苦地说。

  “你会继续修行,实践佛的教导吗?”

  “当然,我愿意!”她坐直并试干眼泪。

  “你现在的功课,就是学习经上所说的承担。我们都会支持你,设法帮忙找个工作,就能维持生计。你要从自己的遭遇中,开展更多智慧慈悲,成就圆融的般若智慧;你先生在极乐世界,必定会欣然赞叹!佛菩萨也会赞叹、护法。

  “你现在的痛苦和遭遇,要把它看做累世馀习,是你现在正要克服的功课。能看清它的意义和本质,就不会退却和不安。然后你会发现,它正是你成就人生的必然磨练,也是你今生完成佛道的主要课程。”她专心地听著,点头表示接受和了解。

  经过一番交谈,我看到她渐渐挺起身子,不再弯腰驼背,颜面泛著坚定信心的表情。我知道,人的最高精神防线,是正确崇高的宗教信仰。人若能建立与本体世界相关联的信念,就能从中流泻出光与滋润的清泉,走在荒漠则不再孤单,面对干旱也不怕没有泉水。

  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独特的因缘;有其殊异的考验,不同的磨练,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喜乐和圆融之路。它的重点是真实、不造作,去面对它的现实,并用智慧与慈悲开拓与建构,令其发皇绚烂。

  你如果是一位工人,请不要以地位卑微来看待自己。因为它是你实现生命意义的方式;你奉献得多,能忍受的磨练就比别人强。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你,你要保持信心,维持在现实中承担、成长和喜悦,这本身就是心灵的进化,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如果你是一位小职员,每天忙碌,受别人颐指气使,请不要难过气馁。要保持认真的态度,这才能令内心安宁,有智慧毅力去实现你的人生。人越是不喜欢自己,就显得严重的颓废;越是懂得在现实中成长,就越能摆脱坏心情,而有馀力做生活的创造。

  别拿自己跟别比,那会扭曲人的生活本质;要依照自己的因缘和本质,努力去创造,去开展智慧和慈悲的花朵。你要注意,有创意的塑造艺师,不因为他手中拥有的是泥土或金子,他们总会用创意,塑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人要活得好,就得对自己的生涯和生活,赋予价值;而不是添加自己的享受,享受多了,就形成依赖,就需要更多的享受。更不能逃避痛苦,逃避一旦成习,就会变得空虚。你需要以全新的智慧去面对这有苦有乐的人生。它的线索是:

  ·把心灵的圆熟当目的,那么苦与乐,顺境和逆境,都会成为精神成长的资粮,都变得有意义。

  ·每个人的生涯都有绚烂的价值。它是特殊的、个别的,不能拿来跟别人比较;比较会令人失去承担的勇气和欢喜。

  ·在不同的价值领域里,存在著自己际遇的崭新价值;生之于此,得之于彼,仔细去领会,必有一番新发现,禅家所谓“从垃圾堆中找到了明珠”是真实的。

  ·人生不因为财富、地位、学历的差别而影响生命的欢喜。不欢喜的心情源自比较,放下比较的心态,去为生命欢呼,穷困之人一样有欢笑。

  人生是一个学习爱与智慧的历程,它的关键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是你的心灵变成了什么。在这短短的生命历程中,你是什么,拥有什么,这些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是否从不安、敌意、卑怯和无知中解脱出来,步向悲智双运的生活之路。因为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他们必然得到生命的实现、喜乐和幸福。

  

《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