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覺有情。這正是經上所謂:
“悲智雙運。”
然而,悲智雙運的基礎卻是識食,是一種情結和情感的調理,所以要學習互愛、恬淡和悠然的性情。我建議現代人要革除性急,要培養慈愛和自在的神情,否則在識食方面,將會出現饑餓匮乏的現象。
我相信對于識食的不重視,將會爲人類帶來精神生活的大難題,許多心理學家已經提出警告:未來情緒所引起的疾病和精神生活的窘困,將是人類生活上的一大災難。
我深信佛陀所提出的四種精神糧食的重要性,特別把它寫出來,希望大家能重視它、實踐它。讓這資益衆生的四食,能傳布給每一個人,並蔚爲風氣,成爲現代人文化的一部分。
8清淨中的覺照
宗教的名相可能不同,信仰的儀式容或有所差異,但當我們的心打開的時候,當我們不被虛妄貪婪綁架的時候,就會清楚地看到絕對的真理。
在墾丁海濱,看黃昏夕照,我依偎在彌陀的慈懷裏,享受本體世界傳來的喜樂。
八十六年的暑假,教育部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舉辦輔導及學生事務工作研討會。議題很多,連續兩天下來,大家都覺得疲倦。于是主辦單位爲大家安排到海邊看夕陽,賞斜照,踏踏南國的海灘,戲戲柔媚的海浪。
辛苦了一天,能有機會坐在礁石上,面對壯闊蔚藍的大海,沒有不凝神眺望,陶醉在晚霞的鮮麗多彩。大家叁五成群散了開來,有坐有立、有戲波有逐良、有閑聊有歌詠。我跟大家聊了一會兒,然後獨自坐在一處較高的岩石上,恬適地欣賞造化之美。它簡直就是一幅畫,橙瑰麗的雲,透出夕陽的半個臉蛋;海連著天,天邊的雲就像畫舫。往右看去,山和海岸像畫筆勾勒一般,彎了幾彎,看不到盡頭;朝左瞧去,是一個海灣,像慈母擁抱著即將甜睡的孩兒,我陶醉在山與海的色韶,忘我地坐著。
海浪似乎洗濯了我的心,晚風撫平了心念的浪濤。這時,一個大浪打在礁岩上,浪花四濺,就像一個玉瓶打破一樣,我看到無常、變化和清淨;看到色相的美,起了珍惜的心,同時也看到它的真實面。霎時,虛雲老和尚的悟道詩浮現在我的腦際:
“杯子樸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塵勞剝落,心靈無比的自在喜悅;我和海似乎是一體的,和絢爛的晚霞是分不開的。不知何時,我已盤腿禅坐,陶溶于此片極樂淨土。我念佛,毫無雜念,好像跟彌陀把手同遊一樣。也許是觀日鼓的因緣,我品觸到彌陀叁昧的空性和喜樂。
時間在無住之中流逝,天色漸暗,同事們招喚我上車。坐在那兒近一個小時,只是刹那間的事,心神爽適,無比悅樂,好像剛剛受洗,得清淨心的感受。在事上,我很想重溫箇中的法喜,只是尋覓不得。我想著善導大師的話: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不是透過那平直心的徑路,怎可能體會唐朝道綽大師所言,孺慕在彌陀如來的功德法喜之中呢?
當晚,我們又進行一場活動到十時許,大家正回房准備休息,七、八位教授邀我在戶外閑聊。稍後,一位教授問我:
“傍晚時分,你獨自坐在海邊礁岩上做什麼?”
“念佛。”
我接著也問:
“當時,你也獨自坐在沙灘上做什麼?”
“感恩。”
我們沈默了一下。他問道:
“怎麼念法?”
“用感恩念。”
我們會心地互看一眼。我說,“宗教的名相可能不同,信仰的儀式容或有所差異,但當我們的心打開的時候,當我們不被虛妄貪婪綁架的時候,就會清楚地看到那絕對的真理。也許有人稱它叫上帝,有人稱它叫禅,也有人稱它叫天主,稱呼什麼並不重要,而是那顆開啓的心,才可能接近到真理。”
我們談到午夜,從宗教到心靈,從博愛到慈悲,從小我到無我的大我,談得很開心很交心。也許那只是語言文字的表達,是妄的一部分,而非接觸到“徑路”。黑空來了一陣傾盆大雨,把我們趕回房裏休息。我聽著滂沱的雨聲,回想是日的體驗,默然知足,入于清夢的甜睡。
9禅與淨的圓融
我試著把禅坐當船輿,把淨土當神遊的目的地,念出南無阿彌陀佛時,曾經有過莫名的自證喜悅。
宗教生活要建立在清淨的信仰上,透過修持和情操,才參契到本體世界的美妙與圓滿。
我年輕時,在宜蘭雷音寺的念佛會,學習念佛法門。當時所謂念佛,就是大衆跟著師父一塊兒念;人越多聲音越具攝受力。我很響往那種衆志成城的氣氛,尤其是融入佛聲的溫暖、祥和、安甯和平安的感覺。
當然,我學禅也很早,不過當時所重視的全是打坐的表面功夫,很少觸及心的修持和覺照。然而我很用功,每天晚上都練習,日子久了也有一些發現和覺察。我發現心識的源頭存在這清涼且能覺照生活的“實存“。當時,我不知怎麼形容它,也不曉得如何描述這種深怪的接觸。直到後來,閱讀的經論較豐富,才知道個中的妙趣。
在坐禅中念佛,把坐禅當做載具或交通工具來念佛,是聽到師父講述禅淨雙修時,抱怨著不妨試看的心情,而有了新的領會。我試著把禅坐當船輿,把淨土當神遊的目的地,念出南無阿彌陀佛時,曾經有過莫名的自證喜悅。
我如此念佛,經常有著無盡法喜。雖然沒有什麼神秘的經驗,沒有特殊的靈異,但卻有著實在、充實和清淨的感受。就持著這樣的念佛法門,天天跟家人維持定課。有空的時候,都會在腦海中浮現念佛的聲音和自在感。有幾次,我發現念佛時,很自然覺得四周都是亮麗的佛身,備感殊勝的甯靜祥和。當時我跟著淨空法師學《華嚴經》,便抽空請教究竟。他說:
“你念佛能有這樣成績是很難得的。但要避免去執著它,只需專心念佛就好;就把它當做是一路春景,滿目風光,不礙你與彌陀交往就是了。”
這件事情,隨著每天的淨念,有空便提起一念,作禅淨雙修,念佛現前也就變成平常事,即使在一般禮佛時,也有這種現象。後來,我閱讀《般舟叁昧經》,才恍然大悟,原來般舟叁昧,梵語爲Pratyutpanna-samadhi,其義爲佛立或佛現前。凡是修般舟叁昧的人,即可見諸佛現于眼前。經中記載,賢護菩薩(跋陀和菩薩)問佛陀說:
“菩薩當作何等叁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所聞不疑,終不失人中之將,自致成佛于不還……。”佛陀的回答是:
“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複隨馀法,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爲第一?是叁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叁昧。”它的修持方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部《般舟叁昧經》是彌陀典中最早的文獻。在考證上它比淨土叁經更早,經中對念佛法門的直陳,有著雲開月現,朗日當空的啓示效果。我繼續這樣念佛,後來又參學隋朝智者大師所撰《五方便念佛門》,它的法要是:
·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念佛者要深心願生彌陀極樂淨土。
·觀想滅罪念佛叁昧門;心想著佛光照耀你,而滅除過去一切業障。
·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要覺察一切境相是由心識映現的,要明白即心即佛,是心是佛。
·心境俱泯念佛叁昧門;從心識與現象世界中超越出來,接觸到無相的本體世界。
·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感受在佛加被下,見自本性,舍棄妄心,成就圓滿功德。
這五個方便念佛門,我很快就知道怎麼運用。正好那時我讀頌“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後來又唱“念佛心曲”,發現它們都充分表現五方便念佛門的主旨。查五會念佛爲唐法照法師所創,以《無量壽佛經》中的“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如”之文,將念佛之音分爲五節。第一會爲平聲緩念;第二會爲平上聲緩念,第叁會爲非緩急念;第四會漸急念;第五會轉急念(每一會念百遍)。每一會觀想著一個念佛叁昧門,則能入于禅定念佛,備覺《般舟叁昧經》所言旨趣現前。
有一次,我在飛機上念佛。當時念的是“念佛心曲”,這是我閑暇念佛方便使用的方法。念佛心曲念一遍,正好五個音節;每一音節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五個音節唱下來,正好觀照五個方便念佛門。亦即每一句阿彌陀佛,都在心中各現出一個念佛的心境,從稱名往生、觀想滅罪、諸境唯心、心境俱泯,最後到性起圓滿,而構成一個心性的覺悟,並與彌陀相應成就即心即佛的圓滿。
我試著在高空中輕念,入于清淨,行于觀照,而開啓了麗亮的心門,竟有著諸佛同在之感。後來,我常常照這樣念佛,時間或長或短,都能優遊于念佛叁昧之中,甚爲笃實歡喜。至此,我深信念佛一種實在的修行,而信仰對自己心性之陶冶越深,宗教情懷和喜樂也越豐富,其與本體世界交融的自在感,真是悲喜交集,不可言喻。
10重視心靈的生活
生活在處處表現出多欲、多元價值、多種挑逗引誘、多紛擾和多沖突的社會,你更需要有心靈的修持,否則你會迷失在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會郁卒在紛爭和矛盾的夾縫之中。
心靈生活的品質,決定你是否活得喜樂、健康和幸福。
人類的心靈生活,是今日世界性共同關切的課題。
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日,放眼看看每一個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沒有能幸免于被犯罪、吸毒、暴力、環境破壞和精神頹廢或沮喪的難題所困。人類似乎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物質生活不虞匮乏之時,就得面對新的挑戰,那就是精神生活的危機,也是拯救自己靈魂的問題。
我相信經濟發展的目的,在于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讓自己生活在和諧、充實、美化和喜樂之中。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因爲急功近利的觀念、貪婪和無止盡的競爭,把精神壓抑得扭曲變形;日益放縱于聲色的享樂和刺激,更使人們墮入唯感膚淺的生活方式。
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固然富裕,但在精神生活上卻變得空虛。這使得大部分的人形成兩極化的反應:其一是傾向于不安、焦慮或沮喪;其二是采取亢奮的態度,以形諸色情、麻醉、暴力或巧取豪奪。前者是優郁的,後者是瘋狂的;前者感受到絕望的折磨,後者迷失在抓住的亢奮之中。他們的共同問題是心靈的空虛和荒蕪。
未來學的學者對于心靈生活的失調已多所指陳,至于心理學家、心理谘商或治療學者,更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提出剀切的呼籲。我們看到青少年犯罪正在擴大增加,手段殘忍凶暴;各國優郁症的人口和自殺率不斷上升,甚至于有討論如何自殺,如何使自己更頹廢的書籍。這是人性生活的大逆轉,不可不提防它的危害。
一九八六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一項推估,預測公元二0二0年時,危害人類的十大疾病;其中頭號殺手是心髒病,次號殺手是優郁症,這兩種病都與情緒和精神生活有關。許多研究指出:敵意、緊張、急切和憤怒是心髒病的心因性因素;至于優郁症,更是情緒失調所致,它的特質是無奈、沮喪、缺乏振作的動機。優郁症會剝奪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功能,令其失去生活的勇氣,而陷入絕望或自殺。而這兩種精神生活失調的人口,無論在國內和國外,都快速地增加之中。
于是,有關心靈生活的研究與討論,不僅在臺灣有心靈改革的問題。美國有關心靈生活的研究,已受到廣泛的重視,出版的著作更成爲出版界的寵兒。日本和歐洲對于精神生活的重視,亦不亞于美國,情緒、情感、生活與心靈的調適,亦成爲衆所關注的焦點。北京社會科學院對于精神生活的課題,亦作了一些研究,而兩岸的學術界人士,正研議舉辦一次有關倫理與精神生活的學術研究討會。
教育部于八十七年元月,在臺北舉辦全國性心靈教育研討會,與會的學者專家,除了討論生活教育的陶冶、法治態度的培養、倫理與宗教教育的重建之外,特別提出心理衛生的重要性。無疑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發展,必然是心靈教育的重要環節。我經常誠懇地警告國人,如果世界衛生組織不幸言中,優郁症真的侵襲我們臺灣,請問我們一個全靠人力資源維持的國家,憑什麼能支撐下去?發展下去?
心靈生活無疑是每一個人必須重視的問題。你曾經關心過與自己幸福息息相關的課題嗎?如果沒有,建議你開始關心它。尤其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處處表現出多欲、多元價值、多種挑逗引誘、多紛擾和多沖突的社會,你更需要有些心靈的修持,否則你會迷失在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會郁卒在紛爭和矛盾的夾縫之中。
請容我請教你一個問題:在平常生活中,你的心情能保持和諧愉快,日子過得充實有意義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你猶豫不知如何回答,那麼你該開始你的心靈修持,因爲你沒有親嘗過生活的豐富感和喜樂,你可能陷入生活的緊張和沖突的夾縫而不自知。如果你能稍作調適,有所覺察,無論你的工作或職業如何,都能增進你的精神力量,過著較充實的生活。
其實,心靈生活的調適並不難,它只是要你去親嘗生活這口清泉,在簡單素樸中得到它,看到它的美和無盡的價值,並領略到更高層的精神世界,與它有著相融相屬之感,而體驗到豐足,覺得自己再也不孤單。這些心靈生活需要一點自我反省,也需要一點實踐的方法,你得有心學習才行。
我做了多年的心理谘商工作,發現人們失去心理健康或陷入困擾,乃至造成心理疾病,原因固然很多,有源自失愛和失教,有源自挫折和生活的潰敗。,有源自嚴重的心理創傷……但我認爲,生活本身免不了會有挫折和創傷,但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或崩潰,是由于心靈的修補和成長能力不足,而導致惡化和絕望,造成一連串的邪惡、錯誤或痛苦。因此,人需要滋潤自己的心靈,經常修葺它,灌沃它,讓它強壯安穩。
《隨緣成長 第四篇 隨信安住心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