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P4

  ..续本文上一页是觉有情。这正是经上所谓:

  “悲智双运。”

  然而,悲智双运的基础却是识食,是一种情结和情感的调理,所以要学习互爱、恬淡和悠然的性情。我建议现代人要革除性急,要培养慈爱和自在的神情,否则在识食方面,将会出现饥饿匮乏的现象。

  我相信对于识食的不重视,将会为人类带来精神生活的大难题,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提出警告:未来情绪所引起的疾病和精神生活的窘困,将是人类生活上的一大灾难。

  我深信佛陀所提出的四种精神粮食的重要性,特别把它写出来,希望大家能重视它、实践它。让这资益众生的四食,能传布给每一个人,并蔚为风气,成为现代人文化的一部分。

  8清净中的觉照

  宗教的名相可能不同,信仰的仪式容或有所差异,但当我们的心打开的时候,当我们不被虚妄贪婪绑架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绝对的真理。

  在垦丁海滨,看黄昏夕照,我依偎在弥陀的慈怀里,享受本体世界传来的喜乐。

  八十六年的暑假,教育部在垦丁青年活动中心,举办辅导及学生事务工作研讨会。议题很多,连续两天下来,大家都觉得疲倦。于是主办单位为大家安排到海边看夕阳,赏斜照,踏踏南国的海滩,戏戏柔媚的海浪。

  辛苦了一天,能有机会坐在礁石上,面对壮阔蔚蓝的大海,没有不凝神眺望,陶醉在晚霞的鲜丽多彩。大家三五成群散了开来,有坐有立、有戏波有逐良、有闲聊有歌咏。我跟大家聊了一会儿,然后独自坐在一处较高的岩石上,恬适地欣赏造化之美。它简直就是一幅画,橙瑰丽的云,透出夕阳的半个脸蛋;海连著天,天边的云就像画舫。往右看去,山和海岸像画笔勾勒一般,弯了几弯,看不到尽头;朝左瞧去,是一个海湾,像慈母拥抱著即将甜睡的孩儿,我陶醉在山与海的色韶,忘我地坐著。

  海浪似乎洗濯了我的心,晚风抚平了心念的浪涛。这时,一个大浪打在礁岩上,浪花四溅,就像一个玉瓶打破一样,我看到无常、变化和清净;看到色相的美,起了珍惜的心,同时也看到它的真实面。霎时,虚云老和尚的悟道诗浮现在我的脑际:

  “杯子朴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尘劳剥落,心灵无比的自在喜悦;我和海似乎是一体的,和绚烂的晚霞是分不开的。不知何时,我已盘腿禅坐,陶溶于此片极乐净土。我念佛,毫无杂念,好像跟弥陀把手同游一样。也许是观日鼓的因缘,我品触到弥陀三昧的空性和喜乐。

  时间在无住之中流逝,天色渐暗,同事们招唤我上车。坐在那儿近一个小时,只是刹那间的事,心神爽适,无比悦乐,好像刚刚受洗,得清净心的感受。在事上,我很想重温箇中的法喜,只是寻觅不得。我想著善导大师的话: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不是透过那平直心的径路,怎可能体会唐朝道绰大师所言,孺慕在弥陀如来的功德法喜之中呢?

  当晚,我们又进行一场活动到十时许,大家正回房准备休息,七、八位教授邀我在户外闲聊。稍后,一位教授问我:

  “傍晚时分,你独自坐在海边礁岩上做什么?”

  “念佛。”

  我接著也问:

  “当时,你也独自坐在沙滩上做什么?”

  “感恩。”

  我们沉默了一下。他问道:

  “怎么念法?”

  “用感恩念。”

  我们会心地互看一眼。我说,“宗教的名相可能不同,信仰的仪式容或有所差异,但当我们的心打开的时候,当我们不被虚妄贪婪绑架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那绝对的真理。也许有人称它叫上帝,有人称它叫禅,也有人称它叫天主,称呼什么并不重要,而是那颗开启的心,才可能接近到真理。”

  我们谈到午夜,从宗教到心灵,从博爱到慈悲,从小我到无我的大我,谈得很开心很交心。也许那只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是妄的一部分,而非接触到“径路”。黑空来了一阵倾盆大雨,把我们赶回房里休息。我听著滂沱的雨声,回想是日的体验,默然知足,入于清梦的甜睡。

  9禅与净的圆融

  我试著把禅坐当船舆,把净土当神游的目的地,念出南无阿弥陀佛时,曾经有过莫名的自证喜悦。

  宗教生活要建立在清净的信仰上,透过修持和情操,才参契到本体世界的美妙与圆满。

  我年轻时,在宜兰雷音寺的念佛会,学习念佛法门。当时所谓念佛,就是大众跟著师父一块儿念;人越多声音越具摄受力。我很响往那种众志成城的气氛,尤其是融入佛声的温暖、祥和、安宁和平安的感觉。

  当然,我学禅也很早,不过当时所重视的全是打坐的表面功夫,很少触及心的修持和觉照。然而我很用功,每天晚上都练习,日子久了也有一些发现和觉察。我发现心识的源头存在这清凉且能觉照生活的“实存“。当时,我不知怎么形容它,也不晓得如何描述这种深怪的接触。直到后来,阅读的经论较丰富,才知道个中的妙趣。

  在坐禅中念佛,把坐禅当做载具或交通工具来念佛,是听到师父讲述禅净双修时,抱怨著不妨试看的心情,而有了新的领会。我试著把禅坐当船舆,把净土当神游的目的地,念出南无阿弥陀佛时,曾经有过莫名的自证喜悦。

  我如此念佛,经常有著无尽法喜。虽然没有什么神秘的经验,没有特殊的灵异,但却有著实在、充实和清净的感受。就持著这样的念佛法门,天天跟家人维持定课。有空的时候,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念佛的声音和自在感。有几次,我发现念佛时,很自然觉得四周都是亮丽的佛身,备感殊胜的宁静祥和。当时我跟著净空法师学《华严经》,便抽空请教究竟。他说:

  “你念佛能有这样成绩是很难得的。但要避免去执著它,只需专心念佛就好;就把它当做是一路春景,满目风光,不碍你与弥陀交往就是了。”

  这件事情,随著每天的净念,有空便提起一念,作禅净双修,念佛现前也就变成平常事,即使在一般礼佛时,也有这种现象。后来,我阅读《般舟三昧经》,才恍然大悟,原来般舟三昧,梵语为Pratyutpanna-samadhi,其义为佛立或佛现前。凡是修般舟三昧的人,即可见诸佛现于眼前。经中记载,贤护菩萨(跋陀和菩萨)问佛陀说:

  “菩萨当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须弥山,所闻不疑,终不失人中之将,自致成佛于不还……。”佛陀的回答是:

  “一法行,常当习持,常当守,不复随馀法,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为第一?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它的修持方法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部《般舟三昧经》是弥陀典中最早的文献。在考证上它比净土三经更早,经中对念佛法门的直陈,有著云开月现,朗日当空的启示效果。我继续这样念佛,后来又参学隋朝智者大师所撰《五方便念佛门》,它的法要是:

  ·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念佛者要深心愿生弥陀极乐净土。

  ·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心想著佛光照耀你,而灭除过去一切业障。

  ·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要觉察一切境相是由心识映现的,要明白即心即佛,是心是佛。

  ·心境俱泯念佛三昧门;从心识与现象世界中超越出来,接触到无相的本体世界。

  ·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感受在佛加被下,见自本性,舍弃妄心,成就圆满功德。

  这五个方便念佛门,我很快就知道怎么运用。正好那时我读颂“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后来又唱“念佛心曲”,发现它们都充分表现五方便念佛门的主旨。查五会念佛为唐法照法师所创,以《无量寿佛经》中的“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如”之文,将念佛之音分为五节。第一会为平声缓念;第二会为平上声缓念,第三会为非缓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转急念(每一会念百遍)。每一会观想著一个念佛三昧门,则能入于禅定念佛,备觉《般舟三昧经》所言旨趣现前。

  有一次,我在飞机上念佛。当时念的是“念佛心曲”,这是我闲暇念佛方便使用的方法。念佛心曲念一遍,正好五个音节;每一音节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五个音节唱下来,正好观照五个方便念佛门。亦即每一句阿弥陀佛,都在心中各现出一个念佛的心境,从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泯,最后到性起圆满,而构成一个心性的觉悟,并与弥陀相应成就即心即佛的圆满。

  我试著在高空中轻念,入于清净,行于观照,而开启了丽亮的心门,竟有著诸佛同在之感。后来,我常常照这样念佛,时间或长或短,都能优游于念佛三昧之中,甚为笃实欢喜。至此,我深信念佛一种实在的修行,而信仰对自己心性之陶冶越深,宗教情怀和喜乐也越丰富,其与本体世界交融的自在感,真是悲喜交集,不可言喻。

  10重视心灵的生活

  生活在处处表现出多欲、多元价值、多种挑逗引诱、多纷扰和多冲突的社会,你更需要有心灵的修持,否则你会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会郁卒在纷争和矛盾的夹缝之中。

  心灵生活的品质,决定你是否活得喜乐、健康和幸福。

  人类的心灵生活,是今日世界性共同关切的课题。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日,放眼看看每一个开发中国家或已开发国家,没有能幸免于被犯罪、吸毒、暴力、环境破坏和精神颓废或沮丧的难题所困。人类似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生活不虞匮乏之时,就得面对新的挑战,那就是精神生活的危机,也是拯救自己灵魂的问题。

  我相信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让自己生活在和谐、充实、美化和喜乐之中。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因为急功近利的观念、贪婪和无止尽的竞争,把精神压抑得扭曲变形;日益放纵于声色的享乐和刺激,更使人们堕入唯感肤浅的生活方式。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固然富裕,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变得空虚。这使得大部分的人形成两极化的反应:其一是倾向于不安、焦虑或沮丧;其二是采取亢奋的态度,以形诸色情、麻醉、暴力或巧取豪夺。前者是优郁的,后者是疯狂的;前者感受到绝望的折磨,后者迷失在抓住的亢奋之中。他们的共同问题是心灵的空虚和荒芜。

  未来学的学者对于心灵生活的失调已多所指陈,至于心理学家、心理谘商或治疗学者,更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提出剀切的呼吁。我们看到青少年犯罪正在扩大增加,手段残忍凶暴;各国优郁症的人口和自杀率不断上升,甚至于有讨论如何自杀,如何使自己更颓废的书籍。这是人性生活的大逆转,不可不提防它的危害。

  一九八六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项推估,预测公元二0二0年时,危害人类的十大疾病;其中头号杀手是心脏病,次号杀手是优郁症,这两种病都与情绪和精神生活有关。许多研究指出:敌意、紧张、急切和愤怒是心脏病的心因性因素;至于优郁症,更是情绪失调所致,它的特质是无奈、沮丧、缺乏振作的动机。优郁症会剥夺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功能,令其失去生活的勇气,而陷入绝望或自杀。而这两种精神生活失调的人口,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快速地增加之中。

  于是,有关心灵生活的研究与讨论,不仅在台湾有心灵改革的问题。美国有关心灵生活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出版的著作更成为出版界的宠儿。日本和欧洲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亦不亚于美国,情绪、情感、生活与心灵的调适,亦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北京社会科学院对于精神生活的课题,亦作了一些研究,而两岸的学术界人士,正研议举办一次有关伦理与精神生活的学术研究讨会。

  教育部于八十七年元月,在台北举办全国性心灵教育研讨会,与会的学者专家,除了讨论生活教育的陶冶、法治态度的培养、伦理与宗教教育的重建之外,特别提出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无疑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必然是心灵教育的重要环节。我经常诚恳地警告国人,如果世界卫生组织不幸言中,优郁症真的侵袭我们台湾,请问我们一个全靠人力资源维持的国家,凭什么能支撑下去?发展下去?

  心灵生活无疑是每一个人必须重视的问题。你曾经关心过与自己幸福息息相关的课题吗?如果没有,建议你开始关心它。尤其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处处表现出多欲、多元价值、多种挑逗引诱、多纷扰和多冲突的社会,你更需要有些心灵的修持,否则你会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会郁卒在纷争和矛盾的夹缝之中。

  请容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在平常生活中,你的心情能保持和谐愉快,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你犹豫不知如何回答,那么你该开始你的心灵修持,因为你没有亲尝过生活的丰富感和喜乐,你可能陷入生活的紧张和冲突的夹缝而不自知。如果你能稍作调适,有所觉察,无论你的工作或职业如何,都能增进你的精神力量,过著较充实的生活。

  其实,心灵生活的调适并不难,它只是要你去亲尝生活这口清泉,在简单素朴中得到它,看到它的美和无尽的价值,并领略到更高层的精神世界,与它有著相融相属之感,而体验到丰足,觉得自己再也不孤单。这些心灵生活需要一点自我反省,也需要一点实践的方法,你得有心学习才行。

  我做了多年的心理谘商工作,发现人们失去心理健康或陷入困扰,乃至造成心理疾病,原因固然很多,有源自失爱和失教,有源自挫折和生活的溃败。,有源自严重的心理创伤……但我认为,生活本身免不了会有挫折和创伤,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或崩溃,是由于心灵的修补和成长能力不足,而导致恶化和绝望,造成一连串的邪恶、错误或痛苦。因此,人需要滋润自己的心灵,经常修葺它,灌沃它,让它强壮安稳。

  

《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