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P3

  ..续本文上一页们从大自然求取,也要对大自然还以爱护;受恩于国家社会,也要尽自己的能力作奉献;得之于父母师长的抚育教诲,就要感恩并对下一代付出慈爱。

  要像求柑与还柑的情怀,要像求龟与还龟的心情,在取与还之中生生不息。

  6牧牛的启示

  小的时候我牧牛,欣赏牛的壮硕有力,喜欢牠的憨厚和悠闲。现在我还在牧牛,我牧我心中的牛。它是修福修慧的最好方法,当然也是现代人想要培养好情绪、好EQ的门道。

  牛是有感情的动物,只要你牧过牠,跟牠有过一段时间相处,也许是三两天,也许日日相处,就会建立一份感情和默契。从牠的行动中,你会觉察到友善;从牠的眼神中,你会发现牠的情感。在农业社会里,牛是人们的朋友,白天牠能耕田,夜里有了牠,还让人有著特别的安全感。

  我家不养牛,但邻居却养了一头壮硕的水牛,我常帮他们放牧,牵著牠去有水草的地方,让牠一饱口福。听著牠吃草的沙沙声,我可以了解到牠的喜悦。

  我喜欢牛,喜欢牠稳重的步伐,敬佩牠耕田时的力大;特别是在犂松土地时,散放出土地的芳香,配合著牠有节奏的呼呼喘气声,更令我欣赏。我从牛那儿学到牠的稳重、耐力和不辞劳苦的精神;也向牠学习憨厚、朴素和单纯。

  牛启发过我许多生活的智慧,直到现在仍然受用。牛在工作时的威仪神态,常在我脑际出现;牛悠闲时在草地或树荫下纳凉的景象,令我感同身受,因为童年时,我曾坐在牛背上,人牛一体般享受过那种闲适。

  我的素食观念来自佛法的教导,但却从牛那儿得到肯定,因为食草的牛仍能那么健壮有力。人之所以变得虚弱,是由于老和疾病,而不是缺乏荤腥之食。我念高中时,每天做粗重的工作,当过建筑工,挑运沙石水泥,我深深得到牛的启发。体力是耐心培养出来的,人生路也是像牛耕作般一步步走出来的。

  我从十交岁开始学禅,注意修行,日子过得清苦极了,连身上穿著的一件夹克,都是别人送我的旧衣;毛已斑驳脱落,拉链不堪使用,我把拉炼除去,缝上钮扣,虽然穿起来有些怪模怪样,但我仍然穿它。我把这件衣服称做“牛皮”,穿著它就觉得自己信心十足,耐力有加。我以牛来自勉,肯吃苦耐劳,凡事知道稳重踏实。

  有一天,我向师父请教坐禅和修行的法门。他发现我穿著一件破旧的夹克,称赞我的节俭,我回答说:

  “除了这件牛皮之外,没有第二件。”师父说:

  “每个人也只有一件而已,就靠这一件来修行的。”我当时还不太懂,于是他为我解释:每个人都只裹著一张皮,要用这张皮去成就,去开悟,去看到本来面目的自己和世界。接著他说:

  “你说这件衣服就叫牛皮?”

  “是的。”我把原委说了一次。

  “那么你就好好地牧牛,它就是修行的法门。”

  “怎么牧牛?”

  “当牛吃稻子犯禾苗时,就赶紧把牠拉回来。”

  后来,我年事渐长,阅读了许多佛学典籍,赫然发现,禅宗藉牧牛的启示,来砥砺进德修业的史料真多。连当年师父教我的牧牛修持法,也是出自唐朝马祖大师对石巩的对话。后来,到了宋朝廓庵师远禅师,撰成十牛力量颂,历代许多大德又作了许多发挥,尤其是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更是发挥得透彻。

  现在我对牧牛有著进一步的看法:我不再从现象的牛来看它了。我把牛看成人的心;心不断反映周遭的种种情境,每一个反应都带著一些知觉和情绪,有些知觉是快乐的,有些知觉是愤怒悲哀的。快乐的知觉,使我们想要追逐,正因为追逐我们才被绑架,而陷入追求享受的痛苦之中。痛苦的知觉,使我们逃避和悲伤,结果一样掉入痛苦的挣扎。这两种态度都导致痛苦和心灵的封闭。

  那么开悟的生涯是什么呢?我的比喻是:

  “像牛一样,吃草时只是吃草,没有挑剔;

  耕田时仅是耕田,没有痛苦的抱怨。

  丰收时没有狂喜的欢乱,

  窘困时没有不平的哀伤。”

  小的时候我牧牛,欣赏牛的壮硕有力,喜欢牠的憨厚和悠闲。现在我还在牧牛,我牧我心中的牛。今年春节,跟秀真在家一起读经,在细雨霏霏的节气里,偶然发现心中那头牛已然很悠闲了,我翻开普明禅师十牛图颂中的驯伏,读出他的诗偈:

  “绿杨阴下古溪边,

  放去牧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我已闲熟于牧牛的艺术。它是修福修慧的最好方法,当然也是现代人想要培养好情绪、好EQ的门道。

  7四种精神粮食

  佛所说的四种粮食,搏食的意思就是过简朴的生活,细触食是要你虚心从日常生活中玩味它的美和喜悦,意思食就是给自己正念,识食是情结和情感的调理。

  每个人都懂得天天进食,一日三餐,有时还加上零食点心,补充一些营养的食品,为的是滋养健康的身体,以求幸福的生活。固然生活幸福与身体健康的状况有关,但与精神生活关系尤其密切。通常,精神生活正常的人,身体总是比较健康。

  然而,一般人会为自己的身体摄取食物,却往往疏忽给自己添加精神粮食、修持心灵,让自己的精神更为健康。因此,我要在这里呼吁大家,重视精神粮食。有了它,我们能过得振作有力;有了它,我们能保持欢喜;有了它,我们能孕育创意,克服困难,过成功的人生。在《杂阿含经》中,佛陀曾告诉比丘们说: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

  搏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

  诸比丘!

  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优悲有尘垢,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无优无尘垢。”

  佛所说的四种粮食,第一个是搏食,就是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的食物和用具,它的原则是简朴。所以搏食的意思就是过简朴的生活,也称为粗搏食。当一个人能用简化、平直、素朴、单纯的态度处理自己的生活时,就能以简驭繁,专注安定,不会被野心所驱使。

  依我的观察,精神生活之所以陷入困境,或者浮现矛盾痛苦,多半是由于野心和复杂,想得太多,顾虑的因素庞杂,不自觉地令自己承受太多的心理负担,最后造成身心疲竭或者精神崩溃。许多优郁倦怠的人,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复杂的念头和欲望之中,让“本然的自己”不断与“应然复杂的目标”发生冲突,造成连续挫折和绝望所致。

  许多家长教育子女,不断斯许他要胜过别人,否则就不体面,就不能有好的未来。他们想的是野心,而不是真实和单纯。所谓单纯就是欣赏孩子的优点,鼓励他发展主动性和信心,让他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就能走出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路就是光明,就不会学坏,就会不断进步,这就是单纯,就是搏食。反之,教给孩子太多顾虑和欲望,结果放弃了自己该走的路,东挑西捡,不但弄不出个名堂来,还造成许多不满、优郁和痛苦。这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眼高手低,想做的做不来,现实的工作又不满意,彷徨流动,踌躇蹉跎,是不懂得粗搏食。

  其次是细触食,这种精神粮食是要你虚心从日常生活中玩味它的美和喜悦。你享用一餐简单的食物,细触它的味道,和家人悠闲地享用,还有轻柔有趣的谈话,那比满汉全席、山珍海味还好。无论是早餐、午餐或晚餐,食物虽然简单,只要你能细触,美味温馨尽在其中,极乐的源头也在这里。所谓:

  “在禅的清净中,

  现出璀璨的三千大千世界。”

  这一点你该能体会出来才对。只须透过细触,不流于染执,那么“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极乐净土不就在你的无碍清净心中展现出来了吗?

  就像此刻,外头下著午后的阵雨,打在窗外的浪板上,我听到雨声,享受到雨打芭蕉之美。你只要培养清净细触的技巧,生活中就显露著更多的美好。当你开始欣赏别人,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你会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慈悲喜舍,这种被云门禅师叫做“古佛的心”的清妙是只许你亲尝,不准你耳闻的。

  在细触中,人有了慈爱,教育子女容易成功。在细触中,人有了喜悦,也就无须另外追求娱乐和享受。在细触中,有了觉察,它带领我们进入空与觉悟。

  其三是意思食。这是说你想的是什么,你的心就会是什么;当然,你的行动和后果也就是什么。消极的人容易退却,做起事来打不起精神,对困难不容易有“掌握它”的信心,当然也就经不起挑战。学佛更是如此,你的心中没有坚定的正信,没有维持正行的纪律,缺乏鼓励自己上进精勤的观念,学佛也就没有什么感应。意思食就是给自己正念,才能走向光明的人生。

  人的想法决定精神生活的品质,只要对眼前的事觉得无助,就会显露出颓废倦怠的态度;只要想放弃自己的希望,就会消极堕落。我看过许多锲而不舍、兢兢业业的人,他们不只事业成功,精神力也表现得好。当然,我也看过更多无精打采的个案,他们被无助和无望的心魔绑架,振作不起来,而我的谘商方法之一,就是要提供他正向的意思食,让他从虚弱的精神力中恢复元气。

  最后是识食。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无一不是识。经上说:

  “万法唯识。”

  人的生活无一不是从识变现出来的。不过,这里所说的识,有其特别涵意。识是指一个人在心灵世界不断浮现出来的“点子“。请注意,”意思“属于思想的体系,它的特质是逻辑、思考和理性。人类的心灵活动,除了理性思考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解决问题或回应环境方式的“点子”。这些点子,绝大部分是藏在阿赖耶识里,这些点子不属于理性,但却需要理性去处理、证验和过滤,才能形成有用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发现,情绪状况越糟的人,越不容易浮现创意的点子,他所出现的点子较具暴力、冲动和焦虑性的特质。所以,影响识的部分应该是情绪和情感的生活状况,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或知识。所以,丰富的感情,悠然的情绪和好的理性能力,将构成菩萨行的条件。菩萨的本义就…

《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