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成長 第四篇 隨信安住心靈▪P3

  ..續本文上一頁們從大自然求取,也要對大自然還以愛護;受恩于國家社會,也要盡自己的能力作奉獻;得之于父母師長的撫育教誨,就要感恩並對下一代付出慈愛。

  要像求柑與還柑的情懷,要像求龜與還龜的心情,在取與還之中生生不息。

  6牧牛的啓示

  小的時候我牧牛,欣賞牛的壯碩有力,喜歡牠的憨厚和悠閑。現在我還在牧牛,我牧我心中的牛。它是修福修慧的最好方法,當然也是現代人想要培養好情緒、好EQ的門道。

  牛是有感情的動物,只要你牧過牠,跟牠有過一段時間相處,也許是叁兩天,也許日日相處,就會建立一份感情和默契。從牠的行動中,你會覺察到友善;從牠的眼神中,你會發現牠的情感。在農業社會裏,牛是人們的朋友,白天牠能耕田,夜裏有了牠,還讓人有著特別的安全感。

  我家不養牛,但鄰居卻養了一頭壯碩的水牛,我常幫他們放牧,牽著牠去有水草的地方,讓牠一飽口福。聽著牠吃草的沙沙聲,我可以了解到牠的喜悅。

  我喜歡牛,喜歡牠穩重的步伐,敬佩牠耕田時的力大;特別是在犂松土地時,散放出土地的芳香,配合著牠有節奏的呼呼喘氣聲,更令我欣賞。我從牛那兒學到牠的穩重、耐力和不辭勞苦的精神;也向牠學習憨厚、樸素和單純。

  牛啓發過我許多生活的智慧,直到現在仍然受用。牛在工作時的威儀神態,常在我腦際出現;牛悠閑時在草地或樹蔭下納涼的景象,令我感同身受,因爲童年時,我曾坐在牛背上,人牛一體般享受過那種閑適。

  我的素食觀念來自佛法的教導,但卻從牛那兒得到肯定,因爲食草的牛仍能那麼健壯有力。人之所以變得虛弱,是由于老和疾病,而不是缺乏葷腥之食。我念高中時,每天做粗重的工作,當過建築工,挑運沙石水泥,我深深得到牛的啓發。體力是耐心培養出來的,人生路也是像牛耕作般一步步走出來的。

  我從十交歲開始學禅,注意修行,日子過得清苦極了,連身上穿著的一件夾克,都是別人送我的舊衣;毛已斑駁脫落,拉鏈不堪使用,我把拉煉除去,縫上鈕扣,雖然穿起來有些怪模怪樣,但我仍然穿它。我把這件衣服稱做“牛皮”,穿著它就覺得自己信心十足,耐力有加。我以牛來自勉,肯吃苦耐勞,凡事知道穩重踏實。

  有一天,我向師父請教坐禅和修行的法門。他發現我穿著一件破舊的夾克,稱贊我的節儉,我回答說:

  “除了這件牛皮之外,沒有第二件。”師父說:

  “每個人也只有一件而已,就靠這一件來修行的。”我當時還不太懂,于是他爲我解釋:每個人都只裹著一張皮,要用這張皮去成就,去開悟,去看到本來面目的自己和世界。接著他說:

  “你說這件衣服就叫牛皮?”

  “是的。”我把原委說了一次。

  “那麼你就好好地牧牛,它就是修行的法門。”

  “怎麼牧牛?”

  “當牛吃稻子犯禾苗時,就趕緊把牠拉回來。”

  後來,我年事漸長,閱讀了許多佛學典籍,赫然發現,禅宗藉牧牛的啓示,來砥砺進德修業的史料真多。連當年師父教我的牧牛修持法,也是出自唐朝馬祖大師對石鞏的對話。後來,到了宋朝廓庵師遠禅師,撰成十牛力量頌,曆代許多大德又作了許多發揮,尤其是普明禅師的牧牛圖頌,更是發揮得透徹。

  現在我對牧牛有著進一步的看法:我不再從現象的牛來看它了。我把牛看成人的心;心不斷反映周遭的種種情境,每一個反應都帶著一些知覺和情緒,有些知覺是快樂的,有些知覺是憤怒悲哀的。快樂的知覺,使我們想要追逐,正因爲追逐我們才被綁架,而陷入追求享受的痛苦之中。痛苦的知覺,使我們逃避和悲傷,結果一樣掉入痛苦的掙紮。這兩種態度都導致痛苦和心靈的封閉。

  那麼開悟的生涯是什麼呢?我的比喻是:

  “像牛一樣,吃草時只是吃草,沒有挑剔;

  耕田時僅是耕田,沒有痛苦的抱怨。

  豐收時沒有狂喜的歡亂,

  窘困時沒有不平的哀傷。”

  小的時候我牧牛,欣賞牛的壯碩有力,喜歡牠的憨厚和悠閑。現在我還在牧牛,我牧我心中的牛。今年春節,跟秀真在家一起讀經,在細雨霏霏的節氣裏,偶然發現心中那頭牛已然很悠閑了,我翻開普明禅師十牛圖頌中的馴伏,讀出他的詩偈:

  “綠楊陰下古溪邊,

  放去牧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

  牧童歸去不須牽。”

  我已閑熟于牧牛的藝術。它是修福修慧的最好方法,當然也是現代人想要培養好情緒、好EQ的門道。

  7四種精神糧食

  佛所說的四種糧食,搏食的意思就是過簡樸的生活,細觸食是要你虛心從日常生活中玩味它的美和喜悅,意思食就是給自己正念,識食是情結和情感的調理。

  每個人都懂得天天進食,一日叁餐,有時還加上零食點心,補充一些營養的食品,爲的是滋養健康的身體,以求幸福的生活。固然生活幸福與身體健康的狀況有關,但與精神生活關系尤其密切。通常,精神生活正常的人,身體總是比較健康。

  然而,一般人會爲自己的身體攝取食物,卻往往疏忽給自己添加精神糧食、修持心靈,讓自己的精神更爲健康。因此,我要在這裏呼籲大家,重視精神糧食。有了它,我們能過得振作有力;有了它,我們能保持歡喜;有了它,我們能孕育創意,克服困難,過成功的人生。在《雜阿含經》中,佛陀曾告訴比丘們說:

  “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爲四?

  搏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

  諸比丘!

  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優悲有塵垢,

  若于四食無貪無喜,則無優無塵垢。”

  佛所說的四種糧食,第一個是搏食,就是爲了維持生活所必須的食物和用具,它的原則是簡樸。所以搏食的意思就是過簡樸的生活,也稱爲粗搏食。當一個人能用簡化、平直、素樸、單純的態度處理自己的生活時,就能以簡馭繁,專注安定,不會被野心所驅使。

  依我的觀察,精神生活之所以陷入困境,或者浮現矛盾痛苦,多半是由于野心和複雜,想得太多,顧慮的因素龐雜,不自覺地令自己承受太多的心理負擔,最後造成身心疲竭或者精神崩潰。許多優郁倦怠的人,是因爲長期生活在複雜的念頭和欲望之中,讓“本然的自己”不斷與“應然複雜的目標”發生沖突,造成連續挫折和絕望所致。

  許多家長教育子女,不斷斯許他要勝過別人,否則就不體面,就不能有好的未來。他們想的是野心,而不是真實和單純。所謂單純就是欣賞孩子的優點,鼓勵他發展主動性和信心,讓他成爲一個有尊嚴的人,他就能走出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路就是光明,就不會學壞,就會不斷進步,這就是單純,就是搏食。反之,教給孩子太多顧慮和欲望,結果放棄了自己該走的路,東挑西撿,不但弄不出個名堂來,還造成許多不滿、優郁和痛苦。這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眼高手低,想做的做不來,現實的工作又不滿意,彷徨流動,躊躇蹉跎,是不懂得粗搏食。

  其次是細觸食,這種精神糧食是要你虛心從日常生活中玩味它的美和喜悅。你享用一餐簡單的食物,細觸它的味道,和家人悠閑地享用,還有輕柔有趣的談話,那比滿漢全席、山珍海味還好。無論是早餐、午餐或晚餐,食物雖然簡單,只要你能細觸,美味溫馨盡在其中,極樂的源頭也在這裏。所謂:

  “在禅的清淨中,

  現出璀璨的叁千大千世界。”

  這一點你該能體會出來才對。只須透過細觸,不流于染執,那麼“耳聞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極樂淨土不就在你的無礙清淨心中展現出來了嗎?

  就像此刻,外頭下著午後的陣雨,打在窗外的浪板上,我聽到雨聲,享受到雨打芭蕉之美。你只要培養清淨細觸的技巧,生活中就顯露著更多的美好。當你開始欣賞別人,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你會從心中自然流露出慈悲喜舍,這種被雲門禅師叫做“古佛的心”的清妙是只許你親嘗,不准你耳聞的。

  在細觸中,人有了慈愛,教育子女容易成功。在細觸中,人有了喜悅,也就無須另外追求娛樂和享受。在細觸中,有了覺察,它帶領我們進入空與覺悟。

  其叁是意思食。這是說你想的是什麼,你的心就會是什麼;當然,你的行動和後果也就是什麼。消極的人容易退卻,做起事來打不起精神,對困難不容易有“掌握它”的信心,當然也就經不起挑戰。學佛更是如此,你的心中沒有堅定的正信,沒有維持正行的紀律,缺乏鼓勵自己上進精勤的觀念,學佛也就沒有什麼感應。意思食就是給自己正念,才能走向光明的人生。

  人的想法決定精神生活的品質,只要對眼前的事覺得無助,就會顯露出頹廢倦怠的態度;只要想放棄自己的希望,就會消極墮落。我看過許多锲而不舍、兢兢業業的人,他們不只事業成功,精神力也表現得好。當然,我也看過更多無精打采的個案,他們被無助和無望的心魔綁架,振作不起來,而我的谘商方法之一,就是要提供他正向的意思食,讓他從虛弱的精神力中恢複元氣。

  最後是識食。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無一不是識。經上說:

  “萬法唯識。”

  人的生活無一不是從識變現出來的。不過,這裏所說的識,有其特別涵意。識是指一個人在心靈世界不斷浮現出來的“點子“。請注意,”意思“屬于思想的體系,它的特質是邏輯、思考和理性。人類的心靈活動,除了理性思考之外,還有一部分是解決問題或回應環境方式的“點子”。這些點子,絕大部分是藏在阿賴耶識裏,這些點子不屬于理性,但卻需要理性去處理、證驗和過濾,才能形成有用的知識或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發現,情緒狀況越糟的人,越不容易浮現創意的點子,他所出現的點子較具暴力、沖動和焦慮性的特質。所以,影響識的部分應該是情緒和情感的生活狀況,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或知識。所以,豐富的感情,悠然的情緒和好的理性能力,將構成菩薩行的條件。菩薩的本義就…

《隨緣成長 第四篇 隨信安住心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