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尘土一块儿卷入高空,向四方散落,这时请念一声阿弥陀佛。参一个疑情,“念阿弥陀佛者是谁?”那个念这句话的“话题”(源头),现在请参那个“话头”。我就在参那“话头”的当儿,豁然开悟。
最近,有一位年轻人问我怎么参禅。我问他有否受过禅的基本训练,他说已打过禅七,但还是没有领会。我告诉他说:
“从疑门入,
人疑门出。”
当下请他安心静坐,万缘放下,以白圣长老传法门告之,这位年轻人亦欣然领会个中妙旨。
疑情的参透,也用在世间法上;举凡科学的研究、人际互动的微妙、情感的生活,都与参透疑情有关。参透疑问就有新的科学发现,参透情感的疑窦,就能豁然开朗,不再嫉恨。最近有一位男生失恋了,整天像游魂一样,恍恍惚惚,父母亲要他来见我。照例还是听他诉说恋情,爱慕和失爱的痛苦,等他倾吐差不多了,我问他:
“这份感情现在还在吗?”
“不在了。”我点头表示肯定,然后接著说:
“请你想想:设若此刻是十年之后,你跟另一位喜欢的小姐成婚,幸福地有了小宝贝,他们就在你和身边。他们亲昵地叫你“爸爸!我爱你”,你会怎么回答?”
“当然!我也会说我爱他们。”
“你会说你不爱自己的妻儿,而爱过去一厢情愿的恋人吗?”他想了想然后说:
“不会。”
“为什么?”
“因为它已成为过去,她不是我的妻儿。”
“对了!这件事已成过去;你要把眼光放在现在,放在你现在准备做什么,好好去做该做的事。”
几次的谈话,让他从失恋的疑情中开解出来,同时支持他去执行新的计画,他开始从沮丧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最后,我也要提醒一点,人千万不要制造太多人际关系上的疑情。胡适之先生说得好:
“研究学问要在不疑处找疑,
待人则要在可疑处不疑。”
疑情放在婚姻上,容易猜忌、争吵而离异;疑情发生在合作的伙伴上,会离心离德,事业难成。疑情要说明白,要参透,要能放下,然后才能互信和谐。
我看到有引起新婚夫妇,自称是开放大方,所以与异性交往没有分寸,准头未能拿捏好,于是让配偶起猜疑,生嫉妒心,争吵怨尤因之而起。我也看到一些家庭,在经济生活上没有安排得当,彼此猜疑不安,也会造成婚姻上的障碍。这类猜疑,要沟通解释,避免让它发酵成为破坏幸福家庭的馊水。
参禅入定的事,不是只有在佛堂、禅堂中做,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去下功夫。避免有疑,疑则心病;遣开疑情,疑能生障。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处处疑情,你必须懂得从疑情中开悟,才会有喜乐和自在。
4摆脱生活的迷思
人的心境如果被欲望绑架了,即使是高位富贵,心理还是觉得苦,至于低位那就不用说了,它更是苦。所以,重点还是在知足时,才有真正的喜乐和自在。
人总是在追逐中感受到匮乏,在处处为自己著想中感到不安,在不情愿和抱怨情绪中产生优烦。因此,人若想活得快乐,必须在心灵生活上保持安定。尽管你遭受莫大的挫折或危难,心理上也要保持超然独立;否则你会坠入事态的漩涡,陷入迷思而不能自拔。
你是你,事态是事态,不要把它混淆了。这样就能保持清醒去扭转颓势,否则必然失去挽回的机会。同时的,当一个人被匮乏的心情所包围,若不能及时摆脱,从中抽身,他就被贪婪所困,无论怎么努力,都会生活在匮乏之中,最后导致精疲力竭。
许多人以为,只要我有钱财就会快乐,有名望就会有价值,其实这种想法只是贪婪的投射。到头来,投注于追逐名利的结果,还是觉得空虚。元朝的薜昂夫写了一首发人深省的曲说: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
为功名走遍天涯路。
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
心待足时名便足;
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人的心境如果被欲望绑架了,即使高位富贵,心理还是觉得苦,至于低位那就不用说了,它更是苦。所以,重点还是在知足时,才有真正的喜乐和自在。
人所以在心情上有著丰富感,是由于慈悲的爱心和知足的恬适。爱引领我们珍惜生活,体恤一切有情众生,彼此共同欢庆生活,所以有著喜乐。寒山子的诗句说:
“蜂蝶自云乐,
禽鱼更可怜;
朋游情未已,
彻夜不能眠。”
这是说当我们没有造作,不使用种种吊诡时,就能展露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和喜悦。与一切有情同游大千世界,情同手足。
另一方面,学会知足的人,他无须依赖名气来彰显自己,不用别人的赞美和肯定,也能活得尊严,有丰足感。他们不会掉入无尽的渴求和追逐之中,像饥饿的蛀虫一样不停地钻进去,直到树枝蛀断,生存受到威胁。像蛀虫一样的人,无论所获多少,他们的心永远贫穷不知足。所以人需要觉醒,认识贫富的知觉与自己的心态有关。唐代的永嘉玄觉在《证道歌》中说:
“穷释子,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这段文字的重点是“身贫道不贫”,对心灵生活有所觉悟的人,即使贫穷,他们的心情还是丰足喜悦的,因为他们的心中怀著一颗无价的珍珠,它能照亮人生,能引领人欣赏河山万朵之美。
简朴和知足是现代人必须学习的最得要课题。我看到许多人,无论在工作、家居、休闲各方面都在一头钻,这使一个疯狂地干个不停,也引起了更多人竞相追逐的狂乱,日子久了就造成厌倦和优郁。如果不重视简朴和知足,我们将会陷入更严重的争夺狂乱,至于在竞逐中心力交瘁的人,容易厌倦和优郁。
心灵生活的迷失,已经为社会上带来纷乱和严重的冲突。但值得警惕的是另一波心灵上的寒冬即将随之而来,因为我们优郁症的人口已然逐渐增加。这个灾难不只限于我国,而是世界性的心理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估,到公元二0二0年时,戕害人类的第二大疾病将会是优郁症。
这种疾病的特质是厌倦、沮丧和十分的无奈;病者失去接受任何挫折的能力,低声饮泣,严重者连生活与工作的功能也被剥夺,成为一个专职的病人。这种无助和苍白的心灵生活,会把贪婪和无尽豪夺的人带入黑暗坟墓。
专家们已提出警告,我们社会中已经有5%~10%的人有优郁的症状。就我谘商工作的经验和对实务的观察,这种沮丧的心灵生活,极可能成为新的心理流行病。当人们的欲望和贪婪之心膨胀到自己能力所不能负荷时,很容易化成消极的优郁,它带给人严重的挫败感。
长此以往,人变得完全无助和沮丧。他会无奈地呐喊,“我没有希望!我不快乐!”至于他为什么不快乐,他也答不上来,只知道好象所有的事都不能使他快乐起来。
心灵生活的迷失,将会给人类带来在灾难。如果我们不肯摆脱贪婪和无尽的追逐,不愿意虚心学习爱与简朴,很可能将遭受更多痛苦的折磨。
5有求有还的情操
我们从大自然求取,也要对大自然还以爱护;受恩于国家社会,也要尽自己的能力作奉献;得之于父母师长的抚育教诲,就要感恩并对下一代付出慈爱。
人活著就要懂得有求有还。求,是求取;努力工作,寻求别人的协助,乃至祈求上苍给你机会和恩赐。还,是回报;当你的努力有了收获,就要跟别人分享,要心存感恩,对社会国家负起应有的责任。古人常说:
“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
我们的成功和喜悦,不全然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严格说来,成功大部分是拜他人之赐。别以为成功的点子是你想出来的、程式是你设计出来的、技术是你发明的,其实你的思想、观念和技巧,都奠基在前人的经验上。你使用的语言、原理、工具和作法,绝大部分是现成的,是拜整体文化之赐,才创造出那么一些成果。
想到这儿,油然心生谦逊。人若能作这样的反省,就会有感恩的情怀。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注意到回馈,这是基于感恩。其实,不应等到有成就才回报,而是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对活下去表示感恩和回馈。
小时候过元宵节,天气是冷冽的,但乡下人感恩的热情却是温馨的。元宵夜的庙会,演奏著北管的音乐,既振奋人心,又给人诸多喜气。装师的花灯,闪烁著光明和虔诚的气氛,乡人聚集在大殿里,带著欢乐新春的馀韶,开始他们的求与还的心愿。
求柑和还柑是最常有的活动。我们几个村子,以栽种柑橘闻名;柑橘一到过年,一片黄澄澄,株株结实累累。可以说,一年辛苦耕耘有了丰收。不过,乡人还是很谦虚,心存感激,因为那不是一己之力的成果。除了天候正常之外,需要农业技术的改良,市场条件的配合,为了感恩,于是有还柑的仪式。大家选择最硕大的柑橘,送到庙里当供果,表示感恩和回报。
这样的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并不清楚,只知道乡人很虔诚地把柑仔送来当供果叫还柑。然后,再祈求新的柑橘,回去孕育新的希望,作新的努力。但无论如何,回报总要多于祈求,这代表著回馈的意思。
在家乡的习俗中,元宵节象徵新春欢乐假期的结束。看花灯,观赏一出大戏之后,第二天就要收拾玩兴,开始勤奋的工作。因此,庙会还要作另一种求与还的仪式,那就是求龟和还龟。乡民在前一年的元宵节,求了印著龟纹的米糕回家,今年要回报更大的红龟糕来当供品,分享给其他村人。传说中的解释可能有三个理由:
·龟陪伴著先民平安渡海来台,为对牠表示感恩,所以一般人是不会食龟肉的。
·龟代表是寿,是健康的象徵。
·龟代表著沉潜与力行,有著耐性和天长地久的决心。
村民在求龟与还龟之中,一代代地传授求与还的观念,叮咛著感恩和回报的精神。
现代人生活富裕,不容易觉察一切得之不易,也就不再重视生活中应怀抱感恩和珍惜的心情,于是回报或回馈的观念渐渐式微。我认为现代人既要懂得求,也要懂得还。我…
《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