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塵土一塊兒卷入高空,向四方散落,這時請念一聲阿彌陀佛。參一個疑情,“念阿彌陀佛者是誰?”那個念這句話的“話題”(源頭),現在請參那個“話頭”。我就在參那“話頭”的當兒,豁然開悟。
最近,有一位年輕人問我怎麼參禅。我問他有否受過禅的基本訓練,他說已打過禅七,但還是沒有領會。我告訴他說:
“從疑門入,
人疑門出。”
當下請他安心靜坐,萬緣放下,以白聖長老傳法門告之,這位年輕人亦欣然領會個中妙旨。
疑情的參透,也用在世間法上;舉凡科學的研究、人際互動的微妙、情感的生活,都與參透疑情有關。參透疑問就有新的科學發現,參透情感的疑窦,就能豁然開朗,不再嫉恨。最近有一位男生失戀了,整天像遊魂一樣,恍恍惚惚,父母親要他來見我。照例還是聽他訴說戀情,愛慕和失愛的痛苦,等他傾吐差不多了,我問他:
“這份感情現在還在嗎?”
“不在了。”我點頭表示肯定,然後接著說:
“請你想想:設若此刻是十年之後,你跟另一位喜歡的小姐成婚,幸福地有了小寶貝,他們就在你和身邊。他們親昵地叫你“爸爸!我愛你”,你會怎麼回答?”
“當然!我也會說我愛他們。”
“你會說你不愛自己的妻兒,而愛過去一廂情願的戀人嗎?”他想了想然後說:
“不會。”
“爲什麼?”
“因爲它已成爲過去,她不是我的妻兒。”
“對了!這件事已成過去;你要把眼光放在現在,放在你現在准備做什麼,好好去做該做的事。”
幾次的談話,讓他從失戀的疑情中開解出來,同時支持他去執行新的計畫,他開始從沮喪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最後,我也要提醒一點,人千萬不要製造太多人際關系上的疑情。胡適之先生說得好:
“研究學問要在不疑處找疑,
待人則要在可疑處不疑。”
疑情放在婚姻上,容易猜忌、爭吵而離異;疑情發生在合作的夥伴上,會離心離德,事業難成。疑情要說明白,要參透,要能放下,然後才能互信和諧。
我看到有引起新婚夫婦,自稱是開放大方,所以與異性交往沒有分寸,准頭未能拿捏好,于是讓配偶起猜疑,生嫉妒心,爭吵怨尤因之而起。我也看到一些家庭,在經濟生活上沒有安排得當,彼此猜疑不安,也會造成婚姻上的障礙。這類猜疑,要溝通解釋,避免讓它發酵成爲破壞幸福家庭的馊水。
參禅入定的事,不是只有在佛堂、禅堂中做,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去下功夫。避免有疑,疑則心病;遣開疑情,疑能生障。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卻是處處疑情,你必須懂得從疑情中開悟,才會有喜樂和自在。
4擺脫生活的迷思
人的心境如果被欲望綁架了,即使是高位富貴,心理還是覺得苦,至于低位那就不用說了,它更是苦。所以,重點還是在知足時,才有真正的喜樂和自在。
人總是在追逐中感受到匮乏,在處處爲自己著想中感到不安,在不情願和抱怨情緒中産生優煩。因此,人若想活得快樂,必須在心靈生活上保持安定。盡管你遭受莫大的挫折或危難,心理上也要保持超然獨立;否則你會墜入事態的漩渦,陷入迷思而不能自拔。
你是你,事態是事態,不要把它混淆了。這樣就能保持清醒去扭轉頹勢,否則必然失去挽回的機會。同時的,當一個人被匮乏的心情所包圍,若不能及時擺脫,從中抽身,他就被貪婪所困,無論怎麼努力,都會生活在匮乏之中,最後導致精疲力竭。
許多人以爲,只要我有錢財就會快樂,有名望就會有價值,其實這種想法只是貪婪的投射。到頭來,投注于追逐名利的結果,還是覺得空虛。元朝的薜昂夫寫了一首發人深省的曲說:
“大江東去,長安西去,
爲功名走遍天涯路。
厭舟車,喜琴書,早星星鬓影瓜田暮。
心待足時名便足;
高,高處苦;低,低處苦。”
人的心境如果被欲望綁架了,即使高位富貴,心理還是覺得苦,至于低位那就不用說了,它更是苦。所以,重點還是在知足時,才有真正的喜樂和自在。
人所以在心情上有著豐富感,是由于慈悲的愛心和知足的恬適。愛引領我們珍惜生活,體恤一切有情衆生,彼此共同歡慶生活,所以有著喜樂。寒山子的詩句說:
“蜂蝶自雲樂,
禽魚更可憐;
朋遊情未已,
徹夜不能眠。”
這是說當我們沒有造作,不使用種種吊詭時,就能展露對生活世界的熱愛和喜悅。與一切有情同遊大千世界,情同手足。
另一方面,學會知足的人,他無須依賴名氣來彰顯自己,不用別人的贊美和肯定,也能活得尊嚴,有豐足感。他們不會掉入無盡的渴求和追逐之中,像饑餓的蛀蟲一樣不停地鑽進去,直到樹枝蛀斷,生存受到威脅。像蛀蟲一樣的人,無論所獲多少,他們的心永遠貧窮不知足。所以人需要覺醒,認識貧富的知覺與自己的心態有關。唐代的永嘉玄覺在《證道歌》中說:
“窮釋子,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
道則心藏無價珍。”
這段文字的重點是“身貧道不貧”,對心靈生活有所覺悟的人,即使貧窮,他們的心情還是豐足喜悅的,因爲他們的心中懷著一顆無價的珍珠,它能照亮人生,能引領人欣賞河山萬朵之美。
簡樸和知足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最得要課題。我看到許多人,無論在工作、家居、休閑各方面都在一頭鑽,這使一個瘋狂地幹個不停,也引起了更多人競相追逐的狂亂,日子久了就造成厭倦和優郁。如果不重視簡樸和知足,我們將會陷入更嚴重的爭奪狂亂,至于在競逐中心力交瘁的人,容易厭倦和優郁。
心靈生活的迷失,已經爲社會上帶來紛亂和嚴重的沖突。但值得警惕的是另一波心靈上的寒冬即將隨之而來,因爲我們優郁症的人口已然逐漸增加。這個災難不只限于我國,而是世界性的心理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估,到公元二0二0年時,戕害人類的第二大疾病將會是優郁症。
這種疾病的特質是厭倦、沮喪和十分的無奈;病者失去接受任何挫折的能力,低聲飲泣,嚴重者連生活與工作的功能也被剝奪,成爲一個專職的病人。這種無助和蒼白的心靈生活,會把貪婪和無盡豪奪的人帶入黑暗墳墓。
專家們已提出警告,我們社會中已經有5%~10%的人有優郁的症狀。就我谘商工作的經驗和對實務的觀察,這種沮喪的心靈生活,極可能成爲新的心理流行病。當人們的欲望和貪婪之心膨脹到自己能力所不能負荷時,很容易化成消極的優郁,它帶給人嚴重的挫敗感。
長此以往,人變得完全無助和沮喪。他會無奈地呐喊,“我沒有希望!我不快樂!”至于他爲什麼不快樂,他也答不上來,只知道好象所有的事都不能使他快樂起來。
心靈生活的迷失,將會給人類帶來在災難。如果我們不肯擺脫貪婪和無盡的追逐,不願意虛心學習愛與簡樸,很可能將遭受更多痛苦的折磨。
5有求有還的情操
我們從大自然求取,也要對大自然還以愛護;受恩于國家社會,也要盡自己的能力作奉獻;得之于父母師長的撫育教誨,就要感恩並對下一代付出慈愛。
人活著就要懂得有求有還。求,是求取;努力工作,尋求別人的協助,乃至祈求上蒼給你機會和恩賜。還,是回報;當你的努力有了收獲,就要跟別人分享,要心存感恩,對社會國家負起應有的責任。古人常說:
“感恩戴義,
懷欲報之心。”
我們的成功和喜悅,不全然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嚴格說來,成功大部分是拜他人之賜。別以爲成功的點子是你想出來的、程式是你設計出來的、技術是你發明的,其實你的思想、觀念和技巧,都奠基在前人的經驗上。你使用的語言、原理、工具和作法,絕大部分是現成的,是拜整體文化之賜,才創造出那麼一些成果。
想到這兒,油然心生謙遜。人若能作這樣的反省,就會有感恩的情懷。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注意到回饋,這是基于感恩。其實,不應等到有成就才回報,而是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對活下去表示感恩和回饋。
小時候過元宵節,天氣是冷冽的,但鄉下人感恩的熱情卻是溫馨的。元宵夜的廟會,演奏著北管的音樂,既振奮人心,又給人諸多喜氣。裝師的花燈,閃爍著光明和虔誠的氣氛,鄉人聚集在大殿裏,帶著歡樂新春的馀韶,開始他們的求與還的心願。
求柑和還柑是最常有的活動。我們幾個村子,以栽種柑橘聞名;柑橘一到過年,一片黃澄澄,株株結實累累。可以說,一年辛苦耕耘有了豐收。不過,鄉人還是很謙虛,心存感激,因爲那不是一己之力的成果。除了天候正常之外,需要農業技術的改良,市場條件的配合,爲了感恩,于是有還柑的儀式。大家選擇最碩大的柑橘,送到廟裏當供果,表示感恩和回報。
這樣的活動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並不清楚,只知道鄉人很虔誠地把柑仔送來當供果叫還柑。然後,再祈求新的柑橘,回去孕育新的希望,作新的努力。但無論如何,回報總要多于祈求,這代表著回饋的意思。
在家鄉的習俗中,元宵節象徵新春歡樂假期的結束。看花燈,觀賞一出大戲之後,第二天就要收拾玩興,開始勤奮的工作。因此,廟會還要作另一種求與還的儀式,那就是求龜和還龜。鄉民在前一年的元宵節,求了印著龜紋的米糕回家,今年要回報更大的紅龜糕來當供品,分享給其他村人。傳說中的解釋可能有叁個理由:
·龜陪伴著先民平安渡海來臺,爲對牠表示感恩,所以一般人是不會食龜肉的。
·龜代表是壽,是健康的象徵。
·龜代表著沈潛與力行,有著耐性和天長地久的決心。
村民在求龜與還龜之中,一代代地傳授求與還的觀念,叮咛著感恩和回報的精神。
現代人生活富裕,不容易覺察一切得之不易,也就不再重視生活中應懷抱感恩和珍惜的心情,于是回報或回饋的觀念漸漸式微。我認爲現代人既要懂得求,也要懂得還。我…
《隨緣成長 第四篇 隨信安住心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