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父母之愛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衛生

  父母之愛

  鄭石岩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衛生

  提要

  孩子的心智成長,除了要重視知識的訓練、潛能的啓發、社會行爲的訓練和細心提供學習機會外,還需重視心理衛生。心理衛生就是要消除心中不健康的情緒、情感和頑固的成見。父母重視心理衛生,才可能養育出健康、活潑、達理的下一代。

  父母親是維護孩子心理衛生最重要的關鍵人物。本篇以簡單的文字,告訴你維持孩子心理衛生的有效方法。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很健康,適應力好,有能力過成功的生活。但是事實告訴我們,社會上不良適應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自殺在我國十大死亡原因中已名列第八。青少年的暴力事件、精神衰弱、吸毒、逃避現實、緊張、失眠、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低潮等等,這些心理疾病都是由于不重視心理衛生所致。

  世界心理衛生學的創始人卡羅(H·A·Garroll)認爲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下列幾個特徵:

  (一)自尊並能尊重別人。

  (二)能了自己接受自己,了解別人亦能接納別人。

  (叁)清楚了解自己行爲的原因。

  (四)了解自己行爲背後的心理需要。

  從這四個特徵中,我們可以說:心理衛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指導孩子過一個清醒、快活、有活力的健康生活。

  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受兒童時代的家庭生活所支配。年齡越小,受影響的程度越深。因此,從小生活在問題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受創傷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愈高。但就受創後病的時間而言,則年齡愈大,發病率愈高。美國曾經做過調查,心理受到傷害的孩子,在十五歲以前發病者只有百分之二,但到了十五至叁十四歲之間發病者爲百分之二十八,延至叁十五至六十四歲之間發病者爲百分之四十四,至六十四歲以後則占百分之二十七。由此可見,不良的生活經驗對幼兒心理的傷害最大,而造成心理疾病之發作率,則隨著年齡增高而提高。

  一個人是否健康、樂觀、精神狀況良好,跟兒童以前的生活經驗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的感情是否和睦,教導子女的角色是否調和,對孩子的心理需要是否予以適當的滿足與開導。

  孩子長得又高又壯,並不表示心理一定健康。功課很好,也未必表示他的心理適應良好。請注意!孩子未來是否能生活得惬意,過著“日日是好日”的達觀生活,完全取決于你是否注意他的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 孩子的心理衛生

  對孩子做心智啓發,必須以心理健康爲基礎。心理健康表示一個人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喜悅的心境和創造性的性格。因此,每個孩子的心理衛生都要受到重視。

  長期的壓製,導致心情不愉快和情緒低落,一旦受到打擊,很可能導致精神崩潰。敵意、懼怕和不安,是失愛的結果。它在某種強烈刺激之下,有可能成爲暴力而犯下滔天大罪。空虛、厭倦、缺乏信心和消極,是類爲缺乏成功的經驗,當他受到打擊時,就可能一蹶不起。不幸事件的發生,並非一日造成,而是長期缺乏良好心理衛生。

  無論孩子多聰明、多健壯,缺乏健康的心理就得不到應有的成功和幸福。書沒有念好,可以再努力補救;事業失敗了,可以東山再起,但是,心理健康喪失了,就很難複原。

  我一直在強調心理衛生這個重要的教育課題。在第一篇介紹精神力量時,我說它是幸福人生的基礎。在第二篇討論潛能時,我指出它是創造性格的根源。願天下父母都能重視孩子的心理衛生。在過去的幾章中,我所談到的教導方法,都與心理衛生有關。在此,僅補充維護孩子心理衛生的幾個重點,供你教育孩子時參考。

  和睦的家庭

  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破壞,沒有比問題家庭更嚴重了。問題家庭包括父母離異、長期爭吵、酗酒、無正當職業或生活不正常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得不到愛與安全感,因此造成憎恨與不安。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問題家庭,都會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受損。但是從問題家庭子女的高犯罪率、精神官能異常的高比率,就可以看出家庭對孩子健康的影響。

  精神官能異常,依通俗的說法來看,包括神經衰弱、恐懼症、優郁症、歇斯底裏症、慮病症等等。更具體化的說,緊張、不安、失眠、優慮、無法集中注意、情緒低潮、多重人格、不合理的恐懼、經常性身體和精神疲乏,都屬于此類症狀。

  精神官能症大多在青年以後才慢慢地有明顯症狀。但其肇因,大多是在孩童及幼兒時代。精神官能症的起源通常受叁種因素的影響,即遺傳、過去的經驗和當前環境的刺激。而家庭似乎在這叁項因素中,都占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父母互動關系的影響力,更是大得驚人。

  父母離異似乎是影響孩子最大的因素之一。離婚率在我們社會裏已逐漸提高。在所謂個人自由的觀念下,兩人遇有情感挫折,經常就輕言離婚。然後兩個人相互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相互偷偷討好孩子,看來像是愛孩子,實際上是造成孩子情感上的錯亂。另一種現象是父母離異之後,彼此推卸撫養的責任,結果孩子感到被遺棄,整天泣涕不安,或者基于恨意,而走向反抗的行爲。

  經常爭吵不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有著強烈的不安和防衛性行爲。管教子女太嚴厲,動不動就責打辱罵的家庭,他們的子女有著嚴重的神經質和焦慮反應。

  父母親是孩子命運的守護神。作爲一個現代父母,必須注意約束自己,並給予子女適當的愛。用平靜的情緒和穩健的態度教育孩子。引導他們、管教他們,孩子自然能發展出健康的人格。父母親是孩子接觸最多、心理上依賴和安全感的來源。如果父母不能夠組織一個和睦的家庭,孩子就缺乏溫暖和安全,漸漸變得頑劣反抗,特別是懷著強烈的敵意。

  最近,有一對年輕夫婦,帶了一個就讀國民小學的孩子來看我,跟我討論教育子女的方法。他們所遭遇的問題是孩子頑劣不聽話,攻擊性和破壞性很強,經常與人打鬥,很難跟父母親溝通,對長輩的反抗性也很強。站在我面前的孩子,確實很像一匹野馬,眼神卻流露著不安。我們交談很久,也提供他們一些積極性的建議,但我很明白地告訴他們,這個孩子的不良適應,是因爲父母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撫愛所致。因爲他們夫妻整天在外工作,有時兩人都要出差,孩子總是不特定地托給親戚朋友照顧。長久以來失去父母的撫愛,缺乏親昵與安全感,孩子才變得反抗、頑劣,表現出強烈的敵意。

  《史記·外戚世家》序中說:“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爲用,唯婚姻爲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這是司馬遷以史家的慧眼,看曆代之衰替情形,而指出和睦家庭的重要性。現在我建議幾項原則如次:

  (1)不可輕言離婚。夫妻的情感關系,是可以用和睦(禮之爲用)來培養。從給予孩子的愛中,回饋到夫婦感情的增進。

  (2)父母應相互尊重,彼此互愛,這樣才能給孩子父母之愛。

  (3)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鼓勵孩子自動,給予成功的機會和信心。多給予肯定性的贊賞,避免破壞性的諷刺和批評。

  (4)父母親要遵守良好的生活規範。子女的道德觀念和正當的行爲是從父母的身教中獲得,而不是從言教或說教中學得。

  (5)要尊重孩子的資賦與潛能。每個孩子都有其長處,要善加引導。讓子女有機會在成功與受鼓勵的情趣下,學習成功的人生。

  (6)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但不是溺愛或過度保護;給予自由和自治,但不是放任無度。

  (7)父母常跟孩子和諧地交談,關心他,了解他。雖然你不一定給孩子答案,只要平心靜氣地交談,聆聽其傾訴,就能傳遞無盡的關愛和親情。

  (8)父母要避免扮演蠻強無理和消極墮落的角色。

  (9)要做一位有責任感的父母,但切忌嚴苛的管教。

  有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母親像是滋養兒女的大地,孩子因不斷吸收慈愛而成長。父親像是供給能源的太陽,從父親的典範啓迪下,孩子才茁壯聰慧。《中庸》裏頭說:“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悠無疆。”事實上,教育之道就是建立在博厚的仁愛、允許和撫育的母性溫愛,以及開闊、高明、智慧、堅忍毅力的父性典範之中。而高明與博厚之性靈,卻在和睦的家庭中綻放其萬丈光芒。

  消除心理壓力

  越是高度工業的社會,生活競爭與心理壓力越大。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已經驗到緊張與壓力,每天早出晚歸,工作忙碌,分秒必爭。如果自己不懂得如何排如何遣緊張與心理壓力,生活就會變得焦慮而心煩氣躁。其實,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心煩氣躁已成爲通病,而這種心理生活現象正帶給現代人許多身心上的痛苦,例如高血壓、焦慮、壓抑、頭痛、氣喘、胃疾等等。因此學習消除心理壓力和緊張,是現代人維持心理衛生的重要技能。

  現代的孩子也開始感受到一些心理壓力。他們不再像農業社會時代的孩子那樣,能享受到悠閑的生活情趣,接受大自然垢陶冶,投入青山綠水的懷抱。今天的孩子,每天面對著緊張的生活,過重的功課,缺乏休閑和適當的運動,于是緊張和焦慮也開始襲擊天真爛漫的孩子。特別是在國民中學以後,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加,升學對他們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長期的焦慮緊張生活中,許多孩子的心智成長受到扭曲,他們不知不覺地變得心胸狹隘,缺乏樂觀與朝氣。于是,父母親不得不協助孩子消除這些心理壓力。

  焦慮和緊張的習慣,不但使人感到難耐不快,同時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功能。如果能夠學習松馳和減除心理壓力的技術,則能增進創造和進取的心情,並維持心理的健康。茲提供幫助孩子消除心理壓力的方法如次:

  (一)當孩子感到緊張或心理疲勞的時候,你可以教孩子肌肉松馳技術。先使勁用力,如握拳使肌肉繃緊,讓孩子感受到肌肉的緊張,約十秒鍾。然後慢慢放松,並體會肌肉完全松馳…

《父母之愛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衛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隨緣成長 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