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狀態。連續做幾次之後,再換身體的另一部位做下去。最先做四肢肌肉,再做背肌、胸肌或其他部位的肌肉。這樣怕練習能敏感地覺察到自己緊張的肌肉,並藉著全身的放松,進而減低緊張與焦慮。
(二)訓練孩子專注呼吸技術。教孩子先松弛自己,找個舒適的座位坐下。緩慢地深呼吸,集中注意力去聽自己呼吸的聲音,並感受到自己吸入清新的空氣,透過呼吸把心中的積郁和汙濁的空氣吐出來,做二、叁分鍾即能見效。
(叁)鼓勵孩子多運動。最好每天早晚都能做運動,包括球類、慢跑、、體操或國術。運動不但具有松馳肌肉和身心的效果,而且是最好的鎮定良方。
(四)暗示松馳法。當孩子開始緊張時,要他輕松告訴自己,安撫自己。例如孩子爲考試而緊張,可以教他對自己說:“這次考試並不難!現在我就來練習一下松馳!”然後練習肌肉松馳技術。
心理壓力對個人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如果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得到太多的心理壓力,就會傷害到身心的正常功能。對孩子而言,過度的焦慮、缺乏運動和休息,不但會影響其功課,也會影響其身心健康。
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天生的適應能力很強,活動力大,他們是天生的學習和創造者。我相信孩子天生就能自動學習,是因爲我們給他錯誤的引導,才變成被動。孩子天生就是熱心腸,是因爲我們給他澆冷水,所以熱心大減。孩子所以漸漸喪失活力是因爲我們忽略了他們心理的資源。
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麼呢?當然是愛。因爲愛是精神與心理發展上的哺乳,是孕育性靈與智慧的基元。愛使一個孩子將來成爲巨人,偉大的人格是用愛哺育出來的。愛是最被誤解的人性之一。許多人以爲愛就是占有,而把自己的願望延伸到孩子的身上。也有許多人把它視爲保護。過度的溺愛與保護,使孩子在精神成長過程中,像得不到陽光一樣的枯黃。
愛固然是一種給予,但是對孩子而言,給予是選擇性的,而選擇的標准就是孩子的心理需要。這些需要包括安全感、自我實現、力爭上遊、自由與獨立、受尊重、有意義的生活等。這些心理需求在以上各章中已經加以闡明。茲特別就力爭上遊、自由與獨立、受尊重等幾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力爭上遊是人類的天性。俗語說“人往高處爬”,就是指每一個人都有希望超越自己或別人的動機。力爭上遊是從“自卑感”衍化而來,孩子從挫折與失敗中,産生自己不如人的自卑感。接著爲了克服自己的劣勢,而産生力爭上遊的動機。就心理動力學的角度看,力爭上遊與自卑有關。它說明了“失敗爲成功之母”和“愈挫愈奮”的古訓。不過,父母親在教導子女力爭上遊時,必須注意:
(一)你除了要提供成功的機會和成就經驗之外,同時要讓他有接受失敗的挑戰。不過太大的挫折和過多的失敗,會造成嚴重自卑,而産生逃避的行爲。
(二)對孩子提供其能力所能及的挑戰,讓他接受適當的失敗,可以激發其力爭上遊的心志,而變得積極,有活力。
(叁)當你讓孩子感受到你在欣賞其力爭上遊的意志時,其努力的效力便得增強。
其次,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就是一段追求獨立和自由的過程。自由和獨立感是人類創造力的來源。心理學家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指出:自由是人類的潛能,它是對生命有益的德行,一個自由的人必然清醒,有創造力;不自由的人將受幻覺和欲望所驅使。
對孩子而言,自由是重要的,自由與獨立是兒童人格成長、倫理行爲和潛能發展的動力。因此父母要提供適當的自由與獨立的機會。茲建議如次:
1、自由是一種自行爲而不是縱地爲所欲爲。
2、自尊是有分寸的。嚴格的父母要求孩子惟命是從,放縱的家庭而對孩子不聞不問,這都是不正確的觀念。真正的自由是經過設計之後,由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自治的樂趣。
3、自由是允許孩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做一些嘗試,並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生活隱私。
4、強製孩子做父母指定的工作,不但容易破壞其自動學習的習慣,有時還會導致被動學習和抗拒學習。
其叁,受尊重原心理需求。孩子跟成人一樣需要別人的尊重。但是孩子卻常常在大人生氣時成大人發怒泄憤的代罪羔羊。此外,有許多家庭,孩子幾乎沒有參與意見的馀地。傳統的父母親對孩子的庭訓是“孩子們只許聽不許講!”孩子多話,在過去農業社會裏,視爲一種沒有教養的象徽。不過時代不同了,在民主社會裏,參與意見不但是民主社會的常軌和責任,同時也是表達尊嚴的重要途徑。
孩子不受尊重是走向撒謊和反抗的第一步。同時也是不能發展良好態度和禮貌的原因。禮貌是自己能考慮別人的感受,所表現出來的優良舉止。一個受尊重的孩子,才有群體意識,能設身處地的考慮到別人,而發展好的禮貌。傲慢的態度、冷漠的表情、愛說閑話、饒舌、惡言誹謗等等,都是不受尊重的孩子所容易反應出來的行爲。同時一個經常受蔑視的孩子,心理甚少快樂,情緒也不安。父母親怎麼尊重孩子呢?我的建議是:
1、孩子基于好意或熱心,所提出的意見或幫助,無論其是否得當,都應予以尊重。
2、不宜對孩子做傷及自信和自尊的批評和辱罵。
3、對孩子的錯誤行爲不必忙著糾正,應予接受,但不予以贊同。
4、不宜對孩子做太多挑剔;“大節不踰,小節出入可矣!”
5、父母可以對孩子發脾氣,容忍對孩子無益,但不要貶損孩子和攻擊孩子。
6、對孩子做具體敘述的贊美,可導致孩子的自我品評及受尊重的滿足。
7、對孩子不信任感和盤問其行爲,有害于孩子的自尊,並引起反抗。
孩子的身體健康是每一位父母所熟知和重視的。但對于心理健康,則往往疏忽。有時,父母親爲了孩子升學或過度關心其學業成績,對孩子施予壓力,反而損害其心理健康,以致在生活適應上發生問題。語雲:“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發揮孩子的才學,保持心理衛生,才能保住他的智慧與創造力。
第十叁章 父母的教導角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長輩,同時又是朋友。長輩的角色提供了權威和安全感,形成孩子依賴的溫暖,並奠定道德意識的基礎。朋友的角色提供了情感溝通與彼此了解的機會。一切教導活動都在這兩個活動角色中進行。
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也扮演著雙重的角色。他們既是指導者,又是學習者。指導者的角色,提供了典範、身教和學習的方法與動機。學習者的角色,是從孩子的反應和回饋中,從而了解自己對孩子的教導是否得當,而學習改正。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看似單純,事實上則非常複雜。因此,教導的活動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重視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教育才會見效。也只有重視生活本身,透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了解,孩子才會體會到父母的關懷和心意。
就生活而言,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有待學習的地方很多。因此,自己就是學習者,而不是已經成熟的完人。如果你已體會到這一點,你就能和孩子分享相互勉勵和彼此的溫馨。這也就是所謂“教學相長”。反之,如果你以爲孩子應完全聽命于父母,你就會因爲享受權威而變得更獨斷。最後無視于自己的弱點,又不能從孩子那裏得到回饋,無從改進自己的生活修養,漸漸走向兩代之間溝通的困難與情感上的淡漠。
循循善誘
父母親對于孩子最好是扮演著循循善誘的角色。但是父母親畢竟是平凡的人,不是完美的聖者,所以當他們被孩子的頑皮或不認真惹得發火時,不免要在發脾氣,大聲責罵,給他一個嚴厲的處罰,甚至給他個體罰。于是,有許多父母問道,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嗎?我的看法是:你不要內疚,不必爲此擔優。你會有控製不住的時候,如果你平常就注意教導的原則,關懷你的孩子,愛你的子女,那麼你偶爾發脾氣,不會有什麼好影響。不過,我要提醒你,你要懂得發脾氣之道。你可以光火,表現氣憤,這就是一種教誡,不過你千萬不要在生氣的時候打孩子,不要用辱罵來貶損孩子,這是你必須做到的起碼條件。
你當然可以處罰孩子,可以罰他到書房裏閉門思過,可以罰他停看一次卡通影片或影集,當然也可以藉減少零用錢來罰他。處罰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負性增強製,它被用來消除某些不合宜的行爲。父母對孩子犯錯,給予處罰是負責任的行爲。
我反對體罰孩子,但是有許多父母都告訴我,不打不行。這一點我要加以說明。體罰是以恐懼和疼痛的方法,禁止孩子再犯錯,它像是一服劇烈的藥物,很快見效,但會留下很多副作用。例如:
(一)父母親在生氣時才打孩子,往往失手過重,打傷孩子。我親眼看過父母把孩子打成重傷。更看父母生氣時把孩子燙傷。這種傷害在親子間往往留下不可磨滅的重創。
(二)經常打孩子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敵意,但是對父母的敵意是非道德的,于是形成孩子內心的矛盾與沖突。後果是用惹事生非來抗議父母,用自暴自棄來逃避心理的矛盾。
(叁)體罰本身阻礙了親子之間的溝通,情感交流受到影響。
(四)體罰並沒有讓孩子真正了解做人處事的道理。除了用懼怕來達到遏阻外,並無啓發作用。
(五)體罰使孩子産生被動的態度,失去活潑、積極和進取的思想。
(六)體罰所産生的懼怕和不安全感,有礙心理健康,同時影響創造力的發展。
父母親一定要注意,體罰固然是很簡便的方法,一時奏效很快,但是副作用太大了。另一方面,父母産在使用體罰時,因爲成效快,用起來簡便,于是“體罰孩子的行爲”很容易被增強,養成以體罰來教導子女的習慣。
體罰的副作用很大,最好少使用,或避免使用。
教導角色的協調
父母親是兩個不同的教導角色,特別是在心理發展上,父母所代表的教導意義是不同的。因此,正常的教導是由父母共同負起責任。
認同是孩子人格成長的重要過程。父親所能提供的角色和母親所提供者不同。例如男孩在性器期,便開始模仿父親的行爲,以討母親的歡心,因而逐漸男性化。女孩開始模仿母親,以討得父親的喜愛,而漸漸母性化。就心理分析學家的看法,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是男孩子男性化並産生男性行爲和態度的動力。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是女孩子女性化和學習女性行爲和態度的動力。如果父母親不同時提供相平衡的教導角色,心理發展上就不免受影響。特別是在性角色上,可能發生障礙。
此外,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夫妻兩人都必須外出工作的時代。大部分的母親已不再像過去農業社會一樣,有充分的時間在家教導孩子。如果教育子女的工作還是單單落在母親的身上,顯然孩子所得到的關心與照顧是不夠的。因此,父親在教導子女上必須與母親相互配合。共同肩負教導的責任。茲建議父母教導角色協調的原則:
(1)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要一致。意見若有不同必須私下協調,不宜在子女面前爲了管教問題爭吵。
(2)父母親對孩子的教導必須相互配合。因此,和諧的父母較能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教育。
(3)教育子女並不是父母唯一的事情。因此教育子女與事業的發展要同時兼顧。父母親的自我實現是子女最好的學習典範。
(4)父母雙方應經常就教導孩子交換意見。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兩個教導角色的效能。
孩子的命運大部分決定于對子女的影響上。無論是心理上的發展,價值上的判斷和行爲舉止的模仿,都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互動的結果。孩子把這些互動的記錄牢牢地刻在腦海裏,在長大成人之後,往往不加思索地拿來處理事務。因此,父母的行爲舉止,影響孩子思想行爲的品質殊大。
父母難爲嗎?
教導孩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有耐性聽孩子說話,還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比如說,孩子在睡覺前對你說“我以後要當警察,專門對付歹徒”。你就要知道,他可能看了電視新聞上孩子被綁票,而內心感到害怕。他在造句作業上寫“真想——我真想再也不回家”,你就該警覺到孩子對父母有了敵意。父母對子女的了解,不是像警探一樣揭發孩子的隱秘,而是了解之後,不著痕迹地加以輔導。
孩子會惹出許多問題,讓你大發雷霆。當然你很想狠銀給他一巴掌,或給他尖酸刻薄的語言攻擊,否則就無法出這口氣。但你一定要自我控製,否則會把“教導”的程式弄亂,引來更多困擾。
回到家裏,經過一天的工作,你已經精疲力竭了,但是你還是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難題。許多父母告訴我說,我教孩子做家庭作業,一而再的解釋,他還是不會。我氣得肚子發脹,但還是耐著性子講解下去,真是父母難爲。
父母深怕孩子嘗到失敗而傷心,于是費盡心思,設法防止孩子遭遇失敗。但是,過度的保護就無法激勵孩子積極上進。父母真是難爲。
孩子要求參加種種活動。讓他參加則顧慮其安全,不讓他參加則于未忍。天下父母心,無處不是爲兒女著想,真讓父母爲難!
孩子有很多欲望,給予滿足,現在當然彼此高興。但是將來呢?寵壞孩子的痛楚,誰來承擔?也讓父母爲難。教導孩子本來需要一番心血,你投入多少,孩子就受益多少,你的爲難越多,表示你付出的也多,收獲的會更多。因此,你必須堅守教育的原則,爲孩子開拓光明的人生。這是你的責任,當你盡了個責任,就會感受到無盡的喜悅。
這本書就爲了幫助你教育子女的責任,獲得生命無盡的喜悅而寫的。
《父母之愛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衛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