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状态。连续做几次之后,再换身体的另一部位做下去。最先做四肢肌肉,再做背肌、胸肌或其他部位的肌肉。这样怕练习能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紧张的肌肉,并藉著全身的放松,进而减低紧张与焦虑。
(二)训练孩子专注呼吸技术。教孩子先松弛自己,找个舒适的座位坐下。缓慢地深呼吸,集中注意力去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并感受到自己吸入清新的空气,透过呼吸把心中的积郁和污浊的空气吐出来,做二、三分钟即能见效。
(三)鼓励孩子多运动。最好每天早晚都能做运动,包括球类、慢跑、、体操或国术。运动不但具有松驰肌肉和身心的效果,而且是最好的镇定良方。
(四)暗示松驰法。当孩子开始紧张时,要他轻松告诉自己,安抚自己。例如孩子为考试而紧张,可以教他对自己说:“这次考试并不难!现在我就来练习一下松驰!”然后练习肌肉松驰技术。
心理压力对个人的生活品质影响很大。如果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得到太多的心理压力,就会伤害到身心的正常功能。对孩子而言,过度的焦虑、缺乏运动和休息,不但会影响其功课,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天生的适应能力很强,活动力大,他们是天生的学习和创造者。我相信孩子天生就能自动学习,是因为我们给他错误的引导,才变成被动。孩子天生就是热心肠,是因为我们给他浇冷水,所以热心大减。孩子所以渐渐丧失活力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们心理的资源。
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当然是爱。因为爱是精神与心理发展上的哺乳,是孕育性灵与智慧的基元。爱使一个孩子将来成为巨人,伟大的人格是用爱哺育出来的。爱是最被误解的人性之一。许多人以为爱就是占有,而把自己的愿望延伸到孩子的身上。也有许多人把它视为保护。过度的溺爱与保护,使孩子在精神成长过程中,像得不到阳光一样的枯黄。
爱固然是一种给予,但是对孩子而言,给予是选择性的,而选择的标准就是孩子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安全感、自我实现、力争上游、自由与独立、受尊重、有意义的生活等。这些心理需求在以上各章中已经加以阐明。兹特别就力争上游、自由与独立、受尊重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力争上游是人类的天性。俗语说“人往高处爬”,就是指每一个人都有希望超越自己或别人的动机。力争上游是从“自卑感”衍化而来,孩子从挫折与失败中,产生自己不如人的自卑感。接著为了克服自己的劣势,而产生力争上游的动机。就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力争上游与自卑有关。它说明了“失败为成功之母”和“愈挫愈奋”的古训。不过,父母亲在教导子女力争上游时,必须注意:
(一)你除了要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成就经验之外,同时要让他有接受失败的挑战。不过太大的挫折和过多的失败,会造成严重自卑,而产生逃避的行为。
(二)对孩子提供其能力所能及的挑战,让他接受适当的失败,可以激发其力争上游的心志,而变得积极,有活力。
(三)当你让孩子感受到你在欣赏其力争上游的意志时,其努力的效力便得增强。
其次,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一段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过程。自由和独立感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心理学家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寻》一书中指出:自由是人类的潜能,它是对生命有益的德行,一个自由的人必然清醒,有创造力;不自由的人将受幻觉和欲望所驱使。
对孩子而言,自由是重要的,自由与独立是儿童人格成长、伦理行为和潜能发展的动力。因此父母要提供适当的自由与独立的机会。兹建议如次:
1、自由是一种自行为而不是纵地为所欲为。
2、自尊是有分寸的。严格的父母要求孩子惟命是从,放纵的家庭而对孩子不闻不问,这都是不正确的观念。真正的自由是经过设计之后,由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自治的乐趣。
3、自由是允许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尝试,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生活隐私。
4、强制孩子做父母指定的工作,不但容易破坏其自动学习的习惯,有时还会导致被动学习和抗拒学习。
其三,受尊重原心理需求。孩子跟成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但是孩子却常常在大人生气时成大人发怒泄愤的代罪羔羊。此外,有许多家庭,孩子几乎没有参与意见的馀地。传统的父母亲对孩子的庭训是“孩子们只许听不许讲!”孩子多话,在过去农业社会里,视为一种没有教养的象徽。不过时代不同了,在民主社会里,参与意见不但是民主社会的常轨和责任,同时也是表达尊严的重要途径。
孩子不受尊重是走向撒谎和反抗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不能发展良好态度和礼貌的原因。礼貌是自己能考虑别人的感受,所表现出来的优良举止。一个受尊重的孩子,才有群体意识,能设身处地的考虑到别人,而发展好的礼貌。傲慢的态度、冷漠的表情、爱说闲话、饶舌、恶言诽谤等等,都是不受尊重的孩子所容易反应出来的行为。同时一个经常受蔑视的孩子,心理甚少快乐,情绪也不安。父母亲怎么尊重孩子呢?我的建议是:
1、孩子基于好意或热心,所提出的意见或帮助,无论其是否得当,都应予以尊重。
2、不宜对孩子做伤及自信和自尊的批评和辱骂。
3、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必忙著纠正,应予接受,但不予以赞同。
4、不宜对孩子做太多挑剔;“大节不踰,小节出入可矣!”
5、父母可以对孩子发脾气,容忍对孩子无益,但不要贬损孩子和攻击孩子。
6、对孩子做具体叙述的赞美,可导致孩子的自我品评及受尊重的满足。
7、对孩子不信任感和盘问其行为,有害于孩子的自尊,并引起反抗。
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每一位父母所熟知和重视的。但对于心理健康,则往往疏忽。有时,父母亲为了孩子升学或过度关心其学业成绩,对孩子施予压力,反而损害其心理健康,以致在生活适应上发生问题。语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发挥孩子的才学,保持心理卫生,才能保住他的智慧与创造力。
第十三章 父母的教导角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长辈,同时又是朋友。长辈的角色提供了权威和安全感,形成孩子依赖的温暖,并奠定道德意识的基础。朋友的角色提供了情感沟通与彼此了解的机会。一切教导活动都在这两个活动角色中进行。
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也扮演著双重的角色。他们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指导者的角色,提供了典范、身教和学习的方法与动机。学习者的角色,是从孩子的反应和回馈中,从而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教导是否得当,而学习改正。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看似单纯,事实上则非常复杂。因此,教导的活动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重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教育才会见效。也只有重视生活本身,透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的关怀和心意。
就生活而言,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有待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自己就是学习者,而不是已经成熟的完人。如果你已体会到这一点,你就能和孩子分享相互勉励和彼此的温馨。这也就是所谓“教学相长”。反之,如果你以为孩子应完全听命于父母,你就会因为享受权威而变得更独断。最后无视于自己的弱点,又不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回馈,无从改进自己的生活修养,渐渐走向两代之间沟通的困难与情感上的淡漠。
循循善诱
父母亲对于孩子最好是扮演著循循善诱的角色。但是父母亲毕竟是平凡的人,不是完美的圣者,所以当他们被孩子的顽皮或不认真惹得发火时,不免要在发脾气,大声责骂,给他一个严厉的处罚,甚至给他个体罚。于是,有许多父母问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吗?我的看法是:你不要内疚,不必为此担优。你会有控制不住的时候,如果你平常就注意教导的原则,关怀你的孩子,爱你的子女,那么你偶尔发脾气,不会有什么好影响。不过,我要提醒你,你要懂得发脾气之道。你可以光火,表现气愤,这就是一种教诫,不过你千万不要在生气的时候打孩子,不要用辱骂来贬损孩子,这是你必须做到的起码条件。
你当然可以处罚孩子,可以罚他到书房里闭门思过,可以罚他停看一次卡通影片或影集,当然也可以藉减少零用钱来罚他。处罚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负性增强制,它被用来消除某些不合宜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犯错,给予处罚是负责任的行为。
我反对体罚孩子,但是有许多父母都告诉我,不打不行。这一点我要加以说明。体罚是以恐惧和疼痛的方法,禁止孩子再犯错,它像是一服剧烈的药物,很快见效,但会留下很多副作用。例如:
(一)父母亲在生气时才打孩子,往往失手过重,打伤孩子。我亲眼看过父母把孩子打成重伤。更看父母生气时把孩子烫伤。这种伤害在亲子间往往留下不可磨灭的重创。
(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敌意,但是对父母的敌意是非道德的,于是形成孩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后果是用惹事生非来抗议父母,用自暴自弃来逃避心理的矛盾。
(三)体罚本身阻碍了亲子之间的沟通,情感交流受到影响。
(四)体罚并没有让孩子真正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除了用惧怕来达到遏阻外,并无启发作用。
(五)体罚使孩子产生被动的态度,失去活泼、积极和进取的思想。
(六)体罚所产生的惧怕和不安全感,有碍心理健康,同时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亲一定要注意,体罚固然是很简便的方法,一时奏效很快,但是副作用太大了。另一方面,父母产在使用体罚时,因为成效快,用起来简便,于是“体罚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被增强,养成以体罚来教导子女的习惯。
体罚的副作用很大,最好少使用,或避免使用。
教导角色的协调
父母亲是两个不同的教导角色,特别是在心理发展上,父母所代表的教导意义是不同的。因此,正常的教导是由父母共同负起责任。
认同是孩子人格成长的重要过程。父亲所能提供的角色和母亲所提供者不同。例如男孩在性器期,便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以讨母亲的欢心,因而逐渐男性化。女孩开始模仿母亲,以讨得父亲的喜爱,而渐渐母性化。就心理分析学家的看法,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男孩子男性化并产生男性行为和态度的动力。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是女孩子女性化和学习女性行为和态度的动力。如果父母亲不同时提供相平衡的教导角色,心理发展上就不免受影响。特别是在性角色上,可能发生障碍。
此外,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夫妻两人都必须外出工作的时代。大部分的母亲已不再像过去农业社会一样,有充分的时间在家教导孩子。如果教育子女的工作还是单单落在母亲的身上,显然孩子所得到的关心与照顾是不够的。因此,父亲在教导子女上必须与母亲相互配合。共同肩负教导的责任。兹建议父母教导角色协调的原则:
(1)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要一致。意见若有不同必须私下协调,不宜在子女面前为了管教问题争吵。
(2)父母亲对孩子的教导必须相互配合。因此,和谐的父母较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教育。
(3)教育子女并不是父母唯一的事情。因此教育子女与事业的发展要同时兼顾。父母亲的自我实现是子女最好的学习典范。
(4)父母双方应经常就教导孩子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个教导角色的效能。
孩子的命运大部分决定于对子女的影响上。无论是心理上的发展,价值上的判断和行为举止的模仿,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互动的结果。孩子把这些互动的记录牢牢地刻在脑海里,在长大成人之后,往往不加思索地拿来处理事务。因此,父母的行为举止,影响孩子思想行为的品质殊大。
父母难为吗?
教导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有耐性听孩子说话,还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比如说,孩子在睡觉前对你说“我以后要当警察,专门对付歹徒”。你就要知道,他可能看了电视新闻上孩子被绑票,而内心感到害怕。他在造句作业上写“真想——我真想再也不回家”,你就该警觉到孩子对父母有了敌意。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不是像警探一样揭发孩子的隐秘,而是了解之后,不著痕迹地加以辅导。
孩子会惹出许多问题,让你大发雷霆。当然你很想狠银给他一巴掌,或给他尖酸刻薄的语言攻击,否则就无法出这口气。但你一定要自我控制,否则会把“教导”的程式弄乱,引来更多困扰。
回到家里,经过一天的工作,你已经精疲力竭了,但是你还是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难题。许多父母告诉我说,我教孩子做家庭作业,一而再的解释,他还是不会。我气得肚子发胀,但还是耐著性子讲解下去,真是父母难为。
父母深怕孩子尝到失败而伤心,于是费尽心思,设法防止孩子遭遇失败。但是,过度的保护就无法激励孩子积极上进。父母真是难为。
孩子要求参加种种活动。让他参加则顾虑其安全,不让他参加则于未忍。天下父母心,无处不是为儿女著想,真让父母为难!
孩子有很多欲望,给予满足,现在当然彼此高兴。但是将来呢?宠坏孩子的痛楚,谁来承担?也让父母为难。教导孩子本来需要一番心血,你投入多少,孩子就受益多少,你的为难越多,表示你付出的也多,收获的会更多。因此,你必须坚守教育的原则,为孩子开拓光明的人生。这是你的责任,当你尽了个责任,就会感受到无尽的喜悦。
这本书就为了帮助你教育子女的责任,获得生命无尽的喜悦而写的。
《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