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父母之爱

  郑石岩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提要

  孩子的心智成长,除了要重视知识的训练、潜能的启发、社会行为的训练和细心提供学习机会外,还需重视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就是要消除心中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和顽固的成见。父母重视心理卫生,才可能养育出健康、活泼、达理的下一代。

  父母亲是维护孩子心理卫生最重要的关键人物。本篇以简单的文字,告诉你维持孩子心理卫生的有效方法。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很健康,适应力好,有能力过成功的生活。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上不良适应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自杀在我国十大死亡原因中已名列第八。青少年的暴力事件、精神衰弱、吸毒、逃避现实、紧张、失眠、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低潮等等,这些心理疾病都是由于不重视心理卫生所致。

  世界心理卫生学的创始人卡罗(H·A·Garroll)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下列几个特徵:

  (一)自尊并能尊重别人。

  (二)能了自己接受自己,了解别人亦能接纳别人。

  (三)清楚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

  (四)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从这四个特徵中,我们可以说:心理卫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指导孩子过一个清醒、快活、有活力的健康生活。

  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受儿童时代的家庭生活所支配。年龄越小,受影响的程度越深。因此,从小生活在问题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受创伤而出现症状的可能性愈高。但就受创后病的时间而言,则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美国曾经做过调查,心理受到伤害的孩子,在十五岁以前发病者只有百分之二,但到了十五至三十四岁之间发病者为百分之二十八,延至三十五至六十四岁之间发病者为百分之四十四,至六十四岁以后则占百分之二十七。由此可见,不良的生活经验对幼儿心理的伤害最大,而造成心理疾病之发作率,则随著年龄增高而提高。

  一个人是否健康、乐观、精神状况良好,跟儿童以前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的感情是否和睦,教导子女的角色是否调和,对孩子的心理需要是否予以适当的满足与开导。

  孩子长得又高又壮,并不表示心理一定健康。功课很好,也未必表示他的心理适应良好。请注意!孩子未来是否能生活得惬意,过著“日日是好日”的达观生活,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注意他的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 孩子的心理卫生

  对孩子做心智启发,必须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表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喜悦的心境和创造性的性格。因此,每个孩子的心理卫生都要受到重视。

  长期的压制,导致心情不愉快和情绪低落,一旦受到打击,很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敌意、惧怕和不安,是失爱的结果。它在某种强烈刺激之下,有可能成为暴力而犯下滔天大罪。空虚、厌倦、缺乏信心和消极,是类为缺乏成功的经验,当他受到打击时,就可能一蹶不起。不幸事件的发生,并非一日造成,而是长期缺乏良好心理卫生。

  无论孩子多聪明、多健壮,缺乏健康的心理就得不到应有的成功和幸福。书没有念好,可以再努力补救;事业失败了,可以东山再起,但是,心理健康丧失了,就很难复原。

  我一直在强调心理卫生这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在第一篇介绍精神力量时,我说它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在第二篇讨论潜能时,我指出它是创造性格的根源。愿天下父母都能重视孩子的心理卫生。在过去的几章中,我所谈到的教导方法,都与心理卫生有关。在此,仅补充维护孩子心理卫生的几个重点,供你教育孩子时参考。

  和睦的家庭

  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破坏,没有比问题家庭更严重了。问题家庭包括父母离异、长期争吵、酗酒、无正当职业或生活不正常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得不到爱与安全感,因此造成憎恨与不安。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家庭,都会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受损。但是从问题家庭子女的高犯罪率、精神官能异常的高比率,就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健康的影响。

  精神官能异常,依通俗的说法来看,包括神经衰弱、恐惧症、优郁症、歇斯底里症、虑病症等等。更具体化的说,紧张、不安、失眠、优虑、无法集中注意、情绪低潮、多重人格、不合理的恐惧、经常性身体和精神疲乏,都属于此类症状。

  精神官能症大多在青年以后才慢慢地有明显症状。但其肇因,大多是在孩童及幼儿时代。精神官能症的起源通常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遗传、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环境的刺激。而家庭似乎在这三项因素中,都占著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父母互动关系的影响力,更是大得惊人。

  父母离异似乎是影响孩子最大的因素之一。离婚率在我们社会里已逐渐提高。在所谓个人自由的观念下,两人遇有情感挫折,经常就轻言离婚。然后两个人相互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相互偷偷讨好孩子,看来像是爱孩子,实际上是造成孩子情感上的错乱。另一种现象是父母离异之后,彼此推卸抚养的责任,结果孩子感到被遗弃,整天泣涕不安,或者基于恨意,而走向反抗的行为。

  经常争吵不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有著强烈的不安和防卫性行为。管教子女太严厉,动不动就责打辱骂的家庭,他们的子女有著严重的神经质和焦虑反应。

  父母亲是孩子命运的守护神。作为一个现代父母,必须注意约束自己,并给予子女适当的爱。用平静的情绪和稳健的态度教育孩子。引导他们、管教他们,孩子自然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父母亲是孩子接触最多、心理上依赖和安全感的来源。如果父母不能够组织一个和睦的家庭,孩子就缺乏温暖和安全,渐渐变得顽劣反抗,特别是怀著强烈的敌意。

  最近,有一对年轻夫妇,带了一个就读国民小学的孩子来看我,跟我讨论教育子女的方法。他们所遭遇的问题是孩子顽劣不听话,攻击性和破坏性很强,经常与人打斗,很难跟父母亲沟通,对长辈的反抗性也很强。站在我面前的孩子,确实很像一匹野马,眼神却流露著不安。我们交谈很久,也提供他们一些积极性的建议,但我很明白地告诉他们,这个孩子的不良适应,是因为父母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抚爱所致。因为他们夫妻整天在外工作,有时两人都要出差,孩子总是不特定地托给亲戚朋友照顾。长久以来失去父母的抚爱,缺乏亲昵与安全感,孩子才变得反抗、顽劣,表现出强烈的敌意。

  《史记·外戚世家》序中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为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这是司马迁以史家的慧眼,看历代之衰替情形,而指出和睦家庭的重要性。现在我建议几项原则如次:

  (1)不可轻言离婚。夫妻的情感关系,是可以用和睦(礼之为用)来培养。从给予孩子的爱中,回馈到夫妇感情的增进。

  (2)父母应相互尊重,彼此互爱,这样才能给孩子父母之爱。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自动,给予成功的机会和信心。多给予肯定性的赞赏,避免破坏性的讽刺和批评。

  (4)父母亲要遵守良好的生活规范。子女的道德观念和正当的行为是从父母的身教中获得,而不是从言教或说教中学得。

  (5)要尊重孩子的资赋与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其长处,要善加引导。让子女有机会在成功与受鼓励的情趣下,学习成功的人生。

  (6)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但不是溺爱或过度保护;给予自由和自治,但不是放任无度。

  (7)父母常跟孩子和谐地交谈,关心他,了解他。虽然你不一定给孩子答案,只要平心静气地交谈,聆听其倾诉,就能传递无尽的关爱和亲情。

  (8)父母要避免扮演蛮强无理和消极堕落的角色。

  (9)要做一位有责任感的父母,但切忌严苛的管教。

  有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母亲像是滋养儿女的大地,孩子因不断吸收慈爱而成长。父亲像是供给能源的太阳,从父亲的典范启迪下,孩子才茁壮聪慧。《中庸》里头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悠无疆。”事实上,教育之道就是建立在博厚的仁爱、允许和抚育的母性温爱,以及开阔、高明、智慧、坚忍毅力的父性典范之中。而高明与博厚之性灵,却在和睦的家庭中绽放其万丈光芒。

  消除心理压力

  越是高度工业的社会,生活竞争与心理压力越大。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已经验到紧张与压力,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忙碌,分秒必争。如果自己不懂得如何排如何遣紧张与心理压力,生活就会变得焦虑而心烦气躁。其实,对大部分的人而言,心烦气躁已成为通病,而这种心理生活现象正带给现代人许多身心上的痛苦,例如高血压、焦虑、压抑、头痛、气喘、胃疾等等。因此学习消除心理压力和紧张,是现代人维持心理卫生的重要技能。

  现代的孩子也开始感受到一些心理压力。他们不再像农业社会时代的孩子那样,能享受到悠闲的生活情趣,接受大自然垢陶冶,投入青山绿水的怀抱。今天的孩子,每天面对著紧张的生活,过重的功课,缺乏休闲和适当的运动,于是紧张和焦虑也开始袭击天真烂漫的孩子。特别是在国民中学以后,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加,升学对他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长期的焦虑紧张生活中,许多孩子的心智成长受到扭曲,他们不知不觉地变得心胸狭隘,缺乏乐观与朝气。于是,父母亲不得不协助孩子消除这些心理压力。

  焦虑和紧张的习惯,不但使人感到难耐不快,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功能。如果能够学习松驰和减除心理压力的技术,则能增进创造和进取的心情,并维持心理的健康。兹提供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压力的方法如次:

  (一)当孩子感到紧张或心理疲劳的时候,你可以教孩子肌肉松驰技术。先使劲用力,如握拳使肌肉绷紧,让孩子感受到肌肉的紧张,约十秒钟。然后慢慢放松,并体会肌肉完全松驰…

《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随缘成长 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