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簡直比流水都快,人的相貌看不出來,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因此這種緣故,我知道我這個身體終久隨著變來變去的就銷滅了。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于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佛對大王說,你知道由遷改不停醒悟了到時一定要銷滅,佛又問大王,你在滅時,你知道身中有個不滅的,你知不知道?大王聽佛說-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大王說,我實在不知道我身上還有個不滅的,佛說我今指示給你不生滅性,你自己有一個不生滅的性,自己卻不承認。
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叁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叁歲。見此河時。至年十叁。其水雲何。王言。如叁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雛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問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這是給他找一種比喻比較出來,說你在幾歲時看見這恒河水,王言:「我生叁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我在叁歲的時候,母親領著我去谒耆婆天經過此流,耆婆天就叫長壽神,小孩必得拜一拜才能長壽,這是印度風俗,「爾時即知是恒河水」,在那時就經過這裏,看見恒河的水,佛又對大王說,「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如你所說在二十歲時,就衰老于十歲的時候,「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乃至六十歲的時候,也不是一時的變化的,「日月歲時」,一天一天的過,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這是挨著來的,總不離念念遷變,佛又問,「則汝叁歲,見此河時,年至十叁」,你在叁歲見此河水時,至年十叁又添上十年,十叁歲時,「其水雲何?」變樣沒變樣?那恒河水又該怎麼樣?差十年的時間,大王答言,「如叁歲時」,雖然又增加十歲,還是沒變樣,「如叁歲時,宛然無異」,恒河水仍是未變,又緊上一句,「乃至于今,年六十二」,我當下六十二歲,「亦無有異」,這恒河水還是那樣一點沒變,佛又說「汝今自傷,發白面皺」,你現在自己感傷,頭發也白了、面貌也皺了,「其面必定皺于童年」,你面上的皺紋當然是超過童年的老相,「則汝今時,觀此恒河」,你現今觀看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這句話要緊,說你現今觀此恒河,與往昔的時候觀河之見「有童耄不?」你說這個恒河,你知道沒有變,你的見性有老有少嗎?童是少、耄是老,大王底下回答說:「不也!世尊」,沒有!我的世尊!他對佛說這個見性,他是個無形無相的,所看見的是個物,能見的見性找不著形相,哪還有老有少呢?大王說:「世尊,不能說見性有老有少。」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未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佛說:「大王,你面上雖有皺紋,你這個看見的這個精華,他這個性,見精見的精純的地方,還有個性,而此見精之性,重在這個性上,這個性未曾有皺紋,也沒有老少,皺者爲變。」佛說:「要有皺紋,你這個相貌就變了,『不皺非變』,性沒有皺紋,他就不變,『變者受滅』,變來變去,就變得沒有了,說銷滅了,『彼不變者,元無生滅』,根本上他也沒有生滅,哪還有老?『雲何于中受汝生死?』那怎麼受你的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而且你又引出來末伽黎等,修斷見外道的,『都言此身死後全滅』,都說此身死了有如燈滅。」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衆。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大王聽見佛說的這個道理,信知這個身死以後就是舍生,把這個身舍了還得隨業受生,就叫趣生,哪有死了就斷滅的道理?大王與諸大衆聞佛說此妙法,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四、顯見不失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這是十番辯見第四番約垂手顯見性無減,把手垂下去顯這個見性不增不減,這個不增不減就是一個常在不變,說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無常的,哪個事情能常在?就是人的見性,那這個見性一種,一共表示六樣,這個見性就是心的體、心能是性的用,這個體相是不相離的,你論性就得論心、說體就得說用。這第四番佛向下垂手,以這個爲例,往上伸手以這個爲正,拿這個正和倒,顯示見性不增不減、沒有生滅,這個地方就是讓人明心見性的時候,這時大家明白,這個心裏頭感覺著痛快歡喜。
阿難在這裏,聽見佛在上邊對波斯匿王說的這個意思,說人的一切性都是常在的,說舍生趣生就是顯出不生不滅,佛給他證明了,所以「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長跪在佛前請佛開示,「若此見聞必不生滅」,說見聞這個性若必定是不生不滅,既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佛給波斯匿王證明,給他說明白了這個見性,不增不減,是不生不滅的意思,說他是一個見性,我們也是一個見性,說是「名我等輩」,佛說是我們遺失了真性,「顛倒行事」,這個人要死了,都說是舍生,俗語說脫此生彼,這都是一樣的,說我們怎麼就顛倒了呢?就迷失了真性顛倒行事呢?這是一個問題,「願興慈悲,洗我塵垢」,願佛興起慈悲心說法,洗我心內的塵垢,心裏不明白當然是爲塵所染、爲垢所遮,所以問佛。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爲正爲倒。阿難言。世間衆生。以此爲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爲倒。即世間人。將何爲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爲正。
阿難疑惑的時候,如來就垂金色臂輪手下指,拿這個做比喻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爲正爲倒?」母陀羅是印度話,翻中國話叫印手,給你做個證明是這麼個意思,佛伸出這個印手向地下一指,問阿難爲正爲倒,這算正算倒?阿難因佛問他又疑惑了,怎麼說我們失了真性顛倒行事?就是佛問的這個顛倒,我們怎麼就顛倒了?波斯匿王怎麼就不顛倒?這個話是可以問的。佛這時順著人的知見,就立一個比喻,佛把這個手掌就稱爲印手,給他印證這個對不對,手向下一指,就問阿難爲正爲倒?你說我說你們顛倒行事不對,我這個手向下一指,你說說這算是正是倒?阿難說「世間衆生,以此爲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阿難回答佛的話,阿難就心思前邊七處征心,這又是四層辨見,反正左右是不對,他自己就不說一定是怎樣的,所以阿難回答佛說世間衆生,他先指世間普通的人以此爲倒,佛手向下指,這就叫倒不叫正,然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他推在世間衆人上去,佛這麼一聽,佛告阿難,佛又對他說,「若世間人以此爲倒,即世間人,將何爲正?」這個話問得是對,說世間人就以這個爲倒,世間人將何爲正?有倒必有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爲正」,阿難回答佛說手向下指就算倒,佛又問怎麼爲正?阿難回答說:「如來豎臂上指于空,這個則名爲正。」兜羅綿手是佛的一種貴相。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佛即時把膀臂豎起向空中一指,告訴阿難說,「若此顛倒,首尾相換」,首就是手指頭、尾就是胳膊根,這無非是首尾換一下子,佛向空中一指,大衆都看見了,「諸世間人一倍瞻視」,諸世間人又加一倍的看得很明白,這一瞻仰就視見了,就在這上頭,你不是不明白怎麼叫顛倒?怎麼叫不顛倒嗎?佛拿法合喻,先指出世間這個實法來表示,將手向下一指,隨又向上一伸,就拿這個比喻對阿難說,「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佛說你們的身,就是衆生的身,與諸如來的清淨法身,「比類發明」,此類發明一比較,各有一類,佛有佛的這一類、衆生有衆生的這一類,拿這兩類比較,就可以發展起來,容易讓人明白,怎麼個明白法呢?說「如來之身」,你要知道,名字叫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你們說向上伸這叫正、向下垂就叫倒,這就叫顛倒,說「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正是不偏、遍是普遍,正遍知是正正當當的、不偏不倚,沒有不知道的,這是如來的身,「汝等之身」,說汝等的身呢?這是對阿難和法會大衆說,「號性顛倒」,說你們那個性上可就顛倒了,佛回答這是怎麼回事,以下告訴他。
隨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爲顛倒。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佛讓阿難審實了,你觀察觀察,說「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在何處號爲顛倒?你說出個理來,「名字何處,號爲顛倒?」這個名字從何處號爲顛倒?「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佛,目睛不瞬」,瞪著兩只眼,心裏頭也莫名其妙也不知怎麼說才對,瞻仰著佛,也不轉睛,像發呆的樣子,因他「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不知道身心顛倒在哪個地方?大家都發楞了、發瞢了,佛又慈悲,指示他們什麼是顛倒的因由,什麼是沒有顛倒的性。
佛興慈…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