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

  

  佛興起大慈悲心,可憐哀愍法會大衆,發出海潮音,海潮水的音聲,到了時候才響,如同佛說法,看見機緣成熟,大家都希望聽,佛才發出圓滿的音聲,遍告法會大衆諸善男子,我常給你們講的話,都是說的什麼呢?無非是這個色心二法,「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我是常給你們說的,你們心裏頭也不注意,也不向深處追求,先說「色心諸緣」,這個色法有十二種、心法有八個,這個諸緣,簡略有六種,色法有二種,心法有四種-心所使就是心所法有五十一,諸所緣法是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加六個無爲共成百法。這個法相名詞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經彌勒菩薩集成六百六十法,後者又經天親菩薩攝成一百法,這還容易記,這是攝其總名,這一百法是我常說的,是什麼呢?「唯心所現」,唯獨是一個真心所現,色法十一、心法八,是人人具足的,然而就是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一百法,就是一個真心,你明白一個真心,那就會修行了。說唯心所現還恐怕大家不明白,指實在說,「汝身汝心」,你們那個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這是佛指明了,你們那個身心都是物,你那個認得自己本有的心,是誰給現出來的?是「妙明真精」,什麼叫妙?離名絕相,名字也沒有,把相也泯了,這個名字就叫妙,你要表出有名有相來,就夠不上妙,你得研究到這個名相皆不成立,在這地方相信,這就叫妙;什麼叫明呢?洞徹虛靈,洞徹就是通徹前後一通到底,沒有不明白的地方,這才叫明;體無虛妄才叫真,這個具體一點虛僞也沒有,才夠上個真;這個性沒有參雜的汙染,名字叫精,能把妙明真精四個字擱在一塊堆,才叫妙心。

  

  這妙心中所現的物,什麼是妙心中所現的物呢?佛常說的百法,現前就是,你們的心,說「汝身汝心」,都是從妙明真精的妙心中所現,你們就拿著當了心,那就錯了,「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說因爲什麼?你們自己不認得、迷失了,佛就指出這個顛倒相來了,雲何我給你們說一說,汝等根本上遺失了這個本妙,根本上這是不思議的心,你們不承認心是圓融無礙的本妙明心,無處不明,所以永遠不壞,就稱爲寶,寶明的一個妙性歸在一塊,還是一個不思議的性,你們錯認了,怎麼錯認了?「認悟中迷,晦昧爲空」,你們承認了本來這個醒悟,認得醒悟中的這個迷,所以這是錯的地方,若以這個迷惑自己的本性,自己不認得自己的本性了,該怎麼樣呢?這就是衆業所成,所以在這個認悟中的迷,「晦味爲空」,你自己本來是明明白白的,就拿著世間上這些事情,你就昏迷了,你承認了你這個醒悟中的迷情,迷的甚了就晦昧爲空,晦是晦暗、昧是迷昧,這個迷昧與晦暗,就成了虛空,虛空就是我們眼前看見的虛空,是個假相,虛空能障礙人。比如說你看叁十裏,二十裏沒有擋的東西可以空空的,你也看不出一百裏地去,你想想那個虛空也是遮住了,說你認得這個迷是從哪裏來的?你從悟中來的,你認得悟中的那個迷,你不認得那個迷中的悟,就是這麼一顛倒,就「晦昧爲空」,一晦昧一迷昧就成了虛空了,由于衆業所成,人人眼前看的虛空就迷惑這就叫空。佛說空說人的真性空,妙有真空,對一切法,你不作思議、不作分別、不起執著,這才是一個真空;要是一說空你就向虛空心思,你那正是著相,著虛空的相,虛空也有生滅,怎麼沒有生滅呢?從地裏頭出一座山,把虛空就影了一層,把這個山倒了,把山開平了,開平一處就空一處,成了虛空了,這個地是個實在的,你挖個大坑,坑裏頭都是虛空,這個虛空有生有滅的東西,我們人被眼前的虛空迷住了,往往聽到明明指教這個空;佛法說空,說是妙有真空,不是說眼前虛空,眼前虛空也是相,自己把自己迷惑了,這個地方是最要緊的,「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這段文未曾講完,以上只是論顛倒不顛倒,佛對大衆先說出不顛倒,已經說過了,當文就是說顛倒,要說顛倒就要拿不顛倒相比較,所以我念的這幾句文就是說這個顛倒相,「雲何汝等」,這是對著阿難、法會大衆說遺失人的本性,這個性是不可思議的、不可表示的,所以這個名詞就叫本妙,本就是根本,妙是不可名、不可相,就是離名絕相,所以這個意思最難表示,他是怎麼個理呢?他這個離名絕相,沒有相還有什麼名?你要表示表示就得說話,說話就要分別名相,要在這個名相上,還得要引到這個無名無相,這才合上這個理,他說遺失這兩個字,就是顛倒,遺失什麼東西?就是本妙,本來這個妙,剛才說過是離名絕相,是不可思議的,你要表示就得議論,議論就有名詞有思想,這不違背嗎?你要說沒有話說,怎麼表示?這個地方雖然是說大家要會這個理,是會不可思議,是離名絕相,要這麼會。這個名字就叫妙,妙本來人人具足,他根本上原來就是這個道理,不可說、不可名、不可相,這是本妙,這上邊本妙是個正理,加上兩個字-遺失,人都有本妙的這個真理,人人都遺失了,當下法會人等都遺失了本妙是最要緊的,在這地方不明白,這個經就白聽了,說這離名絕相,怎麼不明白呢?我再說上一句話,就是一個不思議的心,哪個人沒有心?人人有思想,這思想從議論産生,不是你那個思議的心,不是你的思想、也不是你議論的,議論出來就不對、一思想說不對,說要怎麼著?還有個比量沒有?當然是有,人都不留心,你假定說這個人一天忙忙碌碌的,心一天老不閑著,你要想找這個本妙的心,那算是找不著,你要是再一找這個本妙的心,越找越添麻煩,這個心在哪個地方能顯出來呢?假定說這個人睡覺一宿也沒做什麼夢,一睡睡醒啦,睜開眼了,你要做了夢,那就不同了,那就亂糟糟的就醒了,夜裏沒做夢把眼一睜,心裏明白了,睜開眼你所做的事,你還沒想就在這個時候,這就是人的本妙明心!人都在這個地方忽略,他不是光說一句空話,我說的這個事,差不多人都有睡醒了沒做夢,一睜眼什麼事還沒想,這個地方,那個心裏頭不明明白白的?你們說一說,哪個人沒有?在這時候就是人的本妙,怎麼叫妙?這地方沒有言談、沒有議論、沒有名相,你說他是個什麼?他心裏什麼也沒想,你可不能說沒有,明明白白的這個地方就得叫個明,你這個明還沒發動,要有所明的就錯了,你有所明白的事情就有了對相,心裏頭就染了,所以這個地方要說一說,人人都好明白的事情,就是這個心,人都忽略了,你假比我這麼一說這不是容易明白嗎?所以這一個本妙心知道,你說你叫他觀照這個心,能做得到嗎?所以,這一個本妙心,說到這裏就是說出這麼一個體,這個本妙裏頭有個解釋,這底下兩句「圓妙明心,寶明妙性」,拿睡醒覺這時候,顯出人的妙心,「圓妙明心」,就是心裏覺著明白,你要有了所明白就迷惑了,你要能把這個所明白克服住了,那時就叫修行,這修行用功就在這個地方。

  

  上邊說的「圓明妙心」,他不是專在你心裏頭,這地方大家要知道,要說心在肚子裏頭那是大錯,這個圓妙的心,圓滿一切,滿是沒有貫不到的地方,說是圓妙,不是讓你單單的認爲在肚皮裏或腦筋裏或周身上,心是量周沙界,人就不容易信,大而無外,釋迦佛夜睹明星悟道就是悟這個妙心這麼大,道是通達之義,不是有個什麼東西叫道,一點陣礙沒有。研究佛經、聽佛經、講佛經,最要緊的不可以說到知覺,說明在肚皮裏,這是大錯,這地方要明白了,用功也好用,雖然是好用,也得有象樣的功夫才行,要不就把這個習慣性拿出來了,你天天想這個想那個習慣了,那個心亂跑,突然間你想著什麼也不思想,你就把他關起來,那個談何容易?就像心猿意馬沒有閑著的時候,那個猴子它沒有停止的時候,再說這個圓妙,圓是圓滿、遍滿一切處,無處不是這個心,你別心思剛才我說的好明白,我這個心裏什麼也不想,這就是一個心,當然那是少分子,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這才叫圓妙,圓妙是什麼?你別起分別,就是個明白,就是這麼句話,這地方容易了然,在這地方站住腳根,你要是這麼修行,就妥當了,誰能行呢?就怕站不住。上邊說圓妙是個明心,說這個心無始終、無內外、無生滅,他是永遠常在,這地方才稱爲寶,永遠不壞才叫寶,他不是世間普通的寶,拿這個字表示這個明,明是永遠不壞的,轉過來還是一個不思議的性境,「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要歸成言語,在經裏頭這個字句上說,「圓妙明心」就是寂而常照、「寶明妙性」就是照而常寂,這是經裏現成的話,就像這兩句話詞句不同,然而義理是一點不錯。妙就是寂、明就是觀照,圓妙是寂、明心是照-寂而常照,寶明是常照-照而常寂。這個妙是個不動、這個明就是光明,這明就是個明白,這個明白沒發動就是體,要一動就迷了,一轉變就迷了,這解釋的是個妙明明妙,這個妙就是寂然不動、明是了了常知,所以說妙明是寂而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就是一個寂照、一個照寂:這個寂的時候就得照、照的時候就得寂;妙是寂然不動,寂然不動,你常觀照他,你要不觀照他就發動,這個明是觀照、妙就是不動;寂而常照,這是用功,就這麼用法,要照而常寂,所以說寂而常照就叫妙明、這個照而常寂就叫明妙,這就是明明白白的事情。怎麼叫顛倒?所以上邊有兩個字叫遺失,你這個妙明明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你遺失了,因爲遺失就叫顛倒,顛倒該怎麼樣?底下說,「認悟中迷,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就是這麼糊塗的、這麼迷惑…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