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叁)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六入
一、眼入
二、耳入
叁、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十二處
一、眼色處
二、耳聲處
叁、鼻香處
四、舌味處
五、身觸處
六、意法處
十八界
一、眼色識界
二、耳聲識界
叁、鼻香識界
四、舌味識界
五、身觸識界
六、意法識界
七大
一、地大
二、火大
叁、水大
四、風大
五、空大
六、見大
七、識大
開悟妙心
偈贊發願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六入
一、眼入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一段文是發明六入的性,怎麼叫六入的性?這是人人都具足的有六入,入就是收入的意思,入有六種: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吸收六塵。眼根收入色塵,色分形色-長、短、方、圓,顯色有青、黃、赤、白;耳根收入聲音叫聲塵;鼻根收入香臭;舌根收入滋味;身根收入感覺-冷、熱、澀、滑;意根收入前面這六塵的影子,色、聲、香、味、觸收入到意根裏,所以叫法塵,法者叫樣子,這五樣的樣子都收入。只知道六根收入六塵,不知道有全體大用的作用,所以我們都叫凡夫,就是普通的人,沒有這個見識,只知道六根收入六塵,幹一輩子頂多的歲數活七、八十歲,死了之後不失人身,回頭來再這麼幹,要是做了惡事,人身就保不住了。要做衆善奉行之事,可以上天享福,仍然是逃不出六道輪回。六道是叁善道、叁惡道,叁善道是天道、人道、修羅道,天道有二十八層,人道有富、貴、貧、賤,阿修羅道指天阿修羅說,阿修羅是個什麼名字呢?他也是一類衆生,天不天、人不人,分胎、卵、濕、化四生,四生裏面化生最高,叫天修羅,他有天人的福,沒有天人的德行,也沒有天人的權,這種根性是好鬥爭,天修羅也是講好打仗,畜生裏也有修羅,那就是虎狠之輩的,力大降力弱,濕生裏也有阿修羅,最高的是化生,這是說天阿修羅!這是叁善道。叁惡道都是片善不爲,專知道做惡事,由身、口、意造貪、瞋、癡,受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之報,畜生報還算輕,受驢、騾、牛、馬、雞、羊、貓、狗等報;第二層就是餓鬼,由奸吝片善不爲之業,受餓鬼之報,多少萬年不聞漿水之名,沒有東西吃,餓得死去活來;第叁層就是地獄,由瞋恨心造業,受地獄、刀山劍樹、油鍋火池等苦,一日萬死萬生,受苦無有間斷。叁善道、叁惡道受苦受樂,這都是不明白佛法,這都關乎六入的事情,六根收入有善有惡,這就分開有叁善道、叁惡道,吾人聞到佛法,比叁善道就高了,他知道六入的觀行,他明白佛法,有佛法的觀念,這佛法的觀念是什麼?就是這部經的本體,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體是性體,,究竟的地方是在性上,這個性不好表示,人人都有性,人人都知道這個名字,然而自已不會用,也不知道這個性是怎麼回事,你要研究佛法,當然佛就告訴這個道理,說到如來藏妙真如性,其體之大,大而無邊,四聖六凡、十法界都是這一個性,有會用的、有不會用的,所以會用的到了究竟就成佛,不會用的就下地獄,說用這個性,怎麼個用法?你上哪裏找如來藏去?向何處找妙真如性去?什麼叫妙真如性?什麼叫如來藏?這上邊說到六入,你要想明白如來藏妙真如性,全憑從六入上入手,人人皆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在這上頭用功夫,你不用說是佛法,就是孔教也是如此,也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這都是觀乎六入的事情,非禮的事不看、非禮的事不聽。佛說六入,都合乎真理,你就收入,不合乎理你就不要收入,眼根應當看的看、不應當看的不看,能可以做得了主嗎?若能做得了主,這就叫修行,大家要知道,你向哪裏找如來藏妙真如性?就全憑在六入上用,就是如來藏,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成佛的法都在這裏包藏著,就叫如來藏。要是解釋這個意思,就是妙真如性,如是各如本位,要能如本位,心就不妄動,這就是真,心不在本位上,就不如、就不真,說如就真,名字就叫真如,各如本位名字就叫真,世間上哪狸去找真理?如在本位上就是真、不如本位就不真,他因什麼呢?如本位就是真?他怎麼不叫如真?怎麼叫真如呢?說這個地方就得多說幾句話,各如本位不妄動,這就是如在本位上,怎麼叫如在本位上呢?不借著旁的比較,你要一借著旁的比較就不如了,這就有高低、善惡、好醜,如在本上不起對待,這個名字叫如,如就真、不如就不真。因如真這個名字一轉個就叫真如,就好比這個人叫好人,因什麼叫好人呢?因這個人好,所以就叫好人,所以如就真,就叫真如,就是言語變動的意思,這個地方說真如是指性,這個性是不分別,如在本位上就不起分別。這個性是廣大無邊,人要一起思想就有限度,想多大、想多高,是有限度的,你能如本位,其性廣大無邊,所以叫真如妙性,不可思議啊,佛性有多大,人性與佛性是一樣的,六入要是各如本位,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這裏是說眼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以上說的六入是一個總題,總題說完了,六入再一入一入的挨著說。先說眼入,佛對阿難說,「即彼目睛瞪發勞者」,目睛就是指著眼睛說,你瞪著兩眼發生勞相,就成了病夫,失了本有的見性,現發勞相,「兼目與勞」,兼著你的眼睛,目是清淨目,與你勞碌的這個眼,這兩樣一個勞眼、一個清淨眼,這兩樣比,有勞有不勞,這兩樣擱在一塊,「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向哪裏比?勞病眼和清淨眼比,當然是病眼不好,你要是向究竟根本上比,清淨目與病眼「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菩提就是知覺,就是本知覺,這個本覺是從哪裏來的?就是從妙真如性來的,說「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菩提是正知、正見、正覺,從這裏頭發出來的勞相,「因于明暗二種妄塵」,先說菩提瞪發勞相的因由,這裏受病的因,是由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從這二種見塵裏頭見明見暗,這是二種妄塵,這當然是有了知見,見著明暗,發出這個見明見暗的這個見來,「吸此塵象,名爲見性」,這是由眼睛看見明暗二相都是塵相,以這個就當見性,這就錯了,怎麼錯的呢?「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說這個見是從哪裏來的呢?說從明暗上來,見著明暗,那明暗就不真了,明暗是個妄塵,你起了明暗的知見,那叫能見之性,夠不上本見的性,此見是因著明暗有的,「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他沒有自體,這個見不足爲見,這哪能夠上究竟的菩提知見呢?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說這個見怎麼就不好呢?打根本上把他推倒,你指著這個見明見暗的相,這個見不成,如是阿難就依著見明見暗的理,說不通,「當知是見」,你應當知道這個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這個見也不是打明暗上來的,也不是打眼根上出的,也不是打空中生的,「何以故?」是怎麼個緣故呢?不是從這四樣而有,這是什麼緣故呢?「若從明來」,若說這個見從明來的,也說不通,此見若從明來,「暗即隨滅」,當然黑暗的時候,見就隨著黑暗就得滅了,有明的時候沒有黑暗,「應非見暗」,你怎麼還見著…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