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P11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知覺裏頭分叁樣:所知覺、能知覺、本知覺,我們人就用一樣所知覺,我所說的、你能聽的,這就對了,你不知道這個能聽的是誰?再深一步,你還不知道本知覺是誰,這地方就叫凡夫,開本知覺是開佛的知見,能知覺是叁乘聖人的知見,這是一定的。研究這個理,佛是發明本知覺,他連能知覺也不發明,他借著能知覺、所知覺發明本知覺,佛對當機阿難說這個道理,因他能接受,他做代表,代表世界上現在的人、將來的人,所以佛才對他說,就是對當時的一切人,我們是那個時候的未來的人,佛對阿難說,他就是替大家代表,佛叫阿難,「又汝所明」,這個文字是征著上邊說,上邊說眼識界、耳識界說完了,「又汝所明」,就照著你所明白的,阿難這時還是凡夫,還未開悟佛的知見,怎麼用凡夫代表?就因當時的一切凡夫,又爲未來的我們一切凡夫,所以就是這麼個意思,說你所明白的「鼻香爲緣,生于鼻識」,鼻子和香味連在一塊,香味沖到我們鼻孔裏頭,鼻子一聞到香味就有認識這是什麼香,所以這個地方給他說明了,鼻子與香味一結緣,「生于鼻識」,就照你阿難心裏所明白,「此識爲複因鼻所生,以鼻爲界?」怎麼叫以鼻爲界?用他這個鼻子生出識來,這個識是鼻子生的認識,「以鼻爲界」,這就是鼻識界,鼻子聞著香味生出知識,這叫鼻識界,「因香所生」,是因著香所生,鼻子是知識了,不是鼻子所生,再說兩樣,「因鼻所生,以鼻爲界,因香所生,以香爲界」,因著鼻子所生,生出這個認識來,這叫鼻識界,鼻子和認識歸一邊界,「因香所生」,因香味生出這個知識,「以香爲界」,叫香識界,香和認識是個邊界,就是這兩個問題,底下就說-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爲鼻。爲取肉形雙爪之相。爲取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雲何立界。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爲知。以肉爲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爲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佛對阿難說識「若因鼻生」,從鼻子生出識來,「則汝心中」,你研究研究,「以何爲鼻?」拿什麼當鼻子?就是這麼一句話,「爲取肉形雙爪之相?爲取齅知動搖之性?」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鼻子有雙爪之相、二個是動搖齅味之知,這鼻子往裏一抽氣就動搖取齅知之性,底下一樣一樣的破說。

  

  「若取肉形」,若說取肉形雙爪之相,鼻子是身上的肉,與肉身是一體,「肉質乃身」,是肉質爲身,「身知即觸」,身上要知道就應該是觸塵,觸就是冷氣熱氣觸在身上,知道冷熱,這身知就叫觸,不叫齅知,身知就算觸塵、鼻知就叫香塵,這身知叫觸,「名身非鼻」,鼻子是肉長的,肉質是身,身知道是冷熱觸在身上,名身就不是鼻,「名觸即塵」,觸在身上與你的鼻子不相幹,鼻子尚且沒有名字,你還說立什麼邊界?鼻與聞這個香氣算一邊界,「鼻尚無名」,鼻子還沒找清楚,「雲何立界?」這裏說形相上,底下又說-

  

  齅是往鼻裏抽氣叫齅聞性,或往裏一抽氣,我知道做這個解義,這是一種,又則你心意之中說「若取齅知」,心知是心裏知道,「又汝心中以何爲知?以肉爲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肉上的知覺就是觸,也不是鼻子的齅聞性,這鼻子它是肉的,有兩個孔,向這裏研究說這個不對的意思,「則肉之知」,根本上就是觸塵,觸塵不屬鼻根,再這麼一說,鼻子是肉的,有兩個鼻孔,是空的,若說鼻子是肉的,怎麼說都通不過去,若在鼻子裏這個知覺,不是從肉上來的,是從兩個鼻子孔中來的,可以拿鼻空爲知,鼻子裏的空雖然是小,與鼻子外的虛空是一樣,若「以空爲知,空則自知」,你說以空爲知,空自己有知,「肉應非覺」,你的鼻子是肉的,應當不覺,不相幹了;肉是實在的,鼻孔的空與外邊的虛空是一樣的,若空自己知道,這個肉就應當沒有知覺了,「如是則應虛空是汝」,前邊說肉知覺,這也說不通,以虛空爲知,這對你阿難說,虛空就得是你,虛空有知覺,虛空是你了,你也有知覺,虛空不是你的身體,「汝身非知」,你的身體沒有知,若這麼一來,你阿難若是以空爲知,你這身體還在這裏,怎麼能以虛空爲身體?若以虛空爲體,「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但是你這身體還在這裏,若虛空是汝,你的身體就沒有知覺了,虛空要有知覺,「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你沒有所在的地方,可是你的身體當下還在這裏,你哪能以虛空爲知?虛空不是你,你的身體不是虛空,這個理又給他推翻了,說-

  

  以香爲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齅鼻。爲香爲臭。

  

  這鼻子的聞若「以香爲知」,這個知就屬于香,與你阿難有什麼相幹?若「以香爲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香自己有知,無關汝事,若這麼說,以肉生識也不對,以空也不對,說這個香臭氣生在你的鼻子上頭,若不這麼說就沒有著落了,說怎麼算對呢?「若香臭氣必生汝鼻」,說一定生在鼻子上,這也說不通,「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就不生在伊蘭上,栴檀是香的、伊蘭是臭的,「必生汝鼻」,這香臭味必定生在你的鼻子上,旁處生的這個理就不合了,說生在鼻上的這個道理也不通,彼香臭氣是流動的,不生于伊蘭及栴檀木了,所以生在你的鼻子上,「二物不來」,若是伊蘭與栴檀這兩種東西,沒來到你的跟前,「汝自齅鼻」,你自己聞聞,「爲香爲臭?」你的鼻子是香的、是臭的?

  

  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爲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爲香。香複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是香的就不是臭的,「若香臭二俱能聞者」,一個人應有兩鼻,這個理說不通,這個香就不能臭、臭就不能香,香臭不能在一塊,「若香臭二俱能聞者」,一個鼻子能聞兩樣,「則汝一人應有兩鼻」,你又聞著香又聞著臭,你一個人有兩個鼻,一個鼻聞香不能聞臭、聞臭不能聞香,這是一定的理,這個理又說不通,「則汝一人應有兩鼻」,一個人有一個鼻子,一個人還有兩個鼻子嗎?兩個鼻子得兩個人,「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若有兩個阿難,「誰爲汝體?」哪個是你的本體?「若鼻是一」,設若鼻子還是一個,「香臭無二」,一個鼻子聞香不聞臭、聞臭不聞香,香臭不能一塊聞,轉過來再說,這個香臭沒有二,他不能並行,有香的時候不能臭、有臭的時候沒有香,香臭沒有二樣,「臭既爲香,香複成臭」,決無這個道理,「香臭無二」,這底下轉過來說有二樣,「臭既爲香,香複成臭」,這「二性不有」,所以有香就沒有臭、有臭就沒有香,「臭既爲香,香複成臭」,再參在一塊,這一種物是有二性,說「二性不有」,你把他立成邊界,哪個是香?哪個是臭?「二性不有」,這兩個有香無臭、有臭無香,不能臭即爲香、香即爲臭,所以「二性不有」,「界從誰立?」這個邊界從何而立?說-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是故當知。鼻香爲緣。生鼻識界。叁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因香生」,若說這個齅聞性是因香上有的,也說不通,「識因香有」,鼻子裏發生的認識,因有香味他也認識,有什麼臭味他也認識,識因著香臭有的,這有個比較,「如眼有見,不能觀眼」,我們這個人有眼睛什麼都見著,你見不著自己的眼睛,你見著的是人家的眼睛,「因香有故,應不知香」,說這個識因香有,認識香的他本身不是香,若認識香,這「識因香有」說不通,底下怕人不明白,說一個比喻。

  

  如有眼不能觀自已的眼,這個識有香,就聞不著自己的香味,佛說這個道理,因香有的識,就沒有知識知道香了,這個知不是從香生的,「知即非生」,你要知道是香,這個知就不是從香上生的,這是一定的理,香他自己不知道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所以「因香有故」,應不知道香,知道香不是因著香才有的識,因著識才有的香,「應不知香」,不認識香,「知即非生」,你要是知道是香是臭,就不是從知上生的,「不知非識」,不知道不叫識,這香識哪能成一界呢?若因香生的知識,這就說不通,你知道不是從香上生的,是從旁處生的,那也不能成一界限,要不知就不是識了,這也說不通,這個香不是從知上有的香,知香的他不是香,「香非知有」,知香的他就沒有香,「香界不成」,說香和知識是一個邊界不能成就,給他破了,「識不知香」,香識界不成,因什麼呢?識不知道香,識只要不知道香,你要說香識界,哪能說得通呢?「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你香和識合在一塊堆,就有中間,就成立香識界,「既無中間」,兩樣不相和,有這個沒那個,「不成內外」,不成內識外香,「彼諸聞性,畢竟虛妄」,這地方給他說透了,佛說諸般的齅聞性,畢竟徹底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的,「是故當知」,是故應當知道,「鼻香爲緣,生鼻識界,叁處都無」,鼻子和香叫鼻識界,香識界以香爲緣,算一個邊界說不通,這叁處:一個鼻、一個識、一個香,這叁個地方都不能成,「則鼻與香,及香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那是阿難以前說的,佛早先常說因緣自然,佛又把這些破了,佛早先說因緣自然是隨情說,你不能聽這整個的佛法,那是俯就衆生,你不是問的大乘佛法嗎?在本經起初阿難問…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