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P12

  ..續本文上一頁佛什麼是成佛法門,你說我常說因緣自然,這時候不說因緣自然,你這個理對嗎?這裏說的都給推倒了,這地方要知道,這是人所知的,這些都破了,你這心裏就沒有主張了,你心裏這些能力,佛都替你說了,你想也想不到,你辨別也不能辨別,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人的佛性就現出來了,大家知道,你心裏沒有所知道的事情了,這才顯出佛法來,所以說破處即是成處!這種道理,也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是什麼?這才是佛性,大家向這上頭會就對啦。

  

  四、舌味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爲緣。生于舌識。此識爲複因舌所生。以舌爲界。因味所生。以味爲界。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爲甜爲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

  

  此一節文是第四發明,舌識界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怎麼叫舌識界呢?由舌頭嘗苦、辣、酸、甜、鹹,有這種知識,這是舌的認識,歸成一個邊界,在這一界上演說這種道理,可以發表出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是佛的寶藏,妙真如性是不可思議的佛性,不但不可思想還不可議論,這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地方這是佛對阿難說,「又汝所明」,這不是我明白的事情,我是說你所明白的事情,你還有所明白的,「舌味爲緣」,舌頭和五味連絡一塊結上緣,這舌頭嘗了五味,「生于舌識」,由這上頭就生出舌識,認識這東西好吃不好吃,就是這個題目,要解釋此識,「爲複因舌所生,以舌爲界?因味所生,以味爲界?」佛對阿難說舌頭的認識,還是因著舌所生,舌頭生的知識,認識這個味是什麼苦、辣、酸、甜,說是「此識爲複因舌所生,以舌爲界?」這是說舌和識一個邊界,再說「因味所生,以味爲界?」是說由這個識才認識味(「因舌所生,以舌爲界」,可以說是舌識界,「因味所生,以味爲界」,可以說是味識界),說到這兩個問題,底下就解釋說此識「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則諸世間甘蔗是甜的、烏梅是酸的、黃連是苦的、石鹽是鹹的,細辛、姜、桂是辣的,若果然是舌頭上生的,像這五味都沒有味了,是不是?舌頭上能生味嗎?還用這個幹什麼?若沒有這些苦、辣、酸、甜、鹹,地上所出産的東西,「汝自嘗舌,爲甜爲苦?」佛說你自己嘗嘗舌頭,爲甜爲苦?是甜的、是苦的呢?你說舌能生滋味嗎?「若舌性苦」,舌性若是苦的,這個苦不能自己知道是苦,這是一定的道理,若是舌性是苦的,就不從地上生的這些物上論了,若舌性是苦的,這得有個嘗苦的,「誰來嘗舌?」誰來嘗嘗這個舌頭是苦的,這個理說不通,說舌頭自己知道,「舌不自嘗」,舌頭不能嘗自己的舌頭,他可以嘗嘗這個滋味,滋味是外邊來的,他不能自嘗。

  

  熟爲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若因味生。識自爲味。同于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爲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熟爲知覺?」哪個做爲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說舌性不是苦的,可知道這個味不是打舌頭生的,它不是苦的,可以說是鹹的辣的,味自然就不生了,「雲何立界?」你還說什麼舌識界呢?你這個理說不通,要說舌識界不能成立,「若因味生」,再說此識因味生的,不是打舌頭上生的,因味生的識是苦的甜的,「識自爲味」,怎麼說這個識當然自己做了味,「同于舌根,應不自嘗」,這味不自嘗,「同于舌根,應不自嘗」,舌頭不能自己嘗他是什麼味,你得什麼物舌頭才嘗出什麼味來,若因味生識,識自然就是味,與舌根一樣不能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你怎麼認識是味非味?這是破除了,「又一切味,非一物生」,世間上一切的滋味,不是一個味出來的,「味既多生,識應多體」,味生的多你認識的這個體,也應該多了,這個知識,哪有這麼多的體呢?「識體若一」若說識體是一個,「體必味生」,體是味上生的,「鹹淡甘辛和合俱生」鹹淡甜辣都參和在一塊了,「諸變異相,同爲一味」,成了一樣了,「分別既無」,分別既然都沒有了,「則不名識」,你分別不開,你還說什麼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這也說不通。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是故當知舌味爲緣。生舌識界。叁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不應當從虛空裏生出你的知識來,沒有這個事情,「舌味和合」,說到究竟這個舌和味參和在一塊,「即于是中元無自性」,這都是人妄想執著,元來就沒有自性,「雲何界生?」說什麼叫舌識界叁?「是故當知舌味爲緣」,是故當知舌和味結上緣了,「生舌識界」,生出舌識,這算一個邊界,「叁處都無」,都推翻了,叁處都沒有,「則舌與味及舌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大家知道,這因緣自然,這都是世間上普通的話,本來非是因緣、非是自然,這是破完了,破完了意思在哪兒呢?說全不對,都給推翻了,都破了,破處就是顯處!大家知道,這個佛經,「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但你能夠說出來的,沒有真音的義理,說的都破了,破處就是顯處,佛法就顯出來了,怎麼顯的?說的有清有理,說不通,你說從哪裏生的都不對,你心裏就住下了,沒有思想了,這個地方你回光返照,你把你那個知覺回過來,你看一看,還有什麼?什麼也沒有!都把你推倒了,這個地方這就是你的真心就現出來了,道理就在這兒,破處就是顯處!這統統都是佛說的,你說了就成了病了,一說個什麼你記個什麼,這個道理叫什麼道理呢?這不是佛法,說的不是,不說的那個地方才是!你看說的有情有理,都把你推翻了,推翻了你心理就沒有章程了,沒有章程,你看看,就是自己的心啊!顯出來啦!你看我們的心,來想西想、東研究西研究,竟向外跑,都著在相上,自己不認識自己,這種道理就在這裏,還是這句話,破處就是顯處!佛對著阿難說,阿難是學佛人的代表,我們人對心使喚慣了,總得有個對象,拿著對象當心,這是人根本上的錯,你把這個對象去了就對了,誰去的了啊?都成了習慣性了,所以,都在世界上淪入生死受苦,像我們這樣八十多歲了,像做個夢似的,不知哪天就死了,這還有什麼意思呢?你自己身上有個不死的,永遠也沒死,你自己不承認自己,就認這個死的,怪誰呢?你要怪自己!怪自己沒看開、沒看明白,還有一種,習慣性!習慣拿這個身體當我,這是個大錯的地方,習慣了,放不下。你能夠把這個一念之心觀住了,觀來觀去,回生換熟,把生的換熟了、熟的換生了,你就成道了,哪裏還有個道?你自己就是道,你自己不承認了,這還怪誰呢?所以這地方這算一段文,「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底下結成了,這句話就不說了,說出來就把人的心就染了,說到不說的地方,這就是告訴你了!底下多說了一句話「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一句好話,又把你害了,你又著在如來藏妙真如性上,這都是心裏有個對象,心就怕有對象,有對象隨著對象就轉了,這是一段文。

  

  五、身觸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爲緣。生于身識。此識爲複因身所生。以身爲界。因觸所生。以觸爲界。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爲緣」,這指著身體說,你阿難所明白的「身觸爲緣」,或是冷風熱氣都感覺出來冷熱,「生于身識」,身上就生出知識來,「此識爲複因身所生,以身爲界?」此識若是以身生的,叫身識界,身上生出知識算一個邊界,「因觸所生,以觸爲界?」這叫觸識界。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若因身生」,設若這個識因身上生的,「必與合離二覺觀緣」,必定用不著冷熱合在身上,冷熱合在身上我知道、離開身體我也知道,這地方說一個合、一個離,這是二種知覺的觀緣,「身何所識?」身有什麼所識的?你怎麼說是因身生呢?因身生的識這就不對了,「若因觸生」,不因身生就因冷風熱氣觸在身上了,「若因觸生,于無汝身」,若說在身上一觸動,必定沒有你的身,他是因一樣生的,不能兩樣合在一塊生,這個理說不通,「若因觸生,必無汝身」,你光說觸,你向哪裏觸?觸在身上可以,觸在虛空裏,還有什麼用處?「誰有非身知合離者?」說因觸生的識不假借旁的,合離才叫觸,哪還有個沒有身體還知合離的?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爲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複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是故當知。身觸爲緣。生身識界。叁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對阿難說到這裏,把話說絕了,沒有可說的了,「物不觸知」,那個物他不能觸出知來,「身知有觸」,身上知道有觸,還是兩下合的,哪能一個就生出識來?「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你是觸就不是身、是身就不是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哪個地方叫身?哪個地方叫觸?「合身即爲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雲何立?」內與外合在一塊不能成,內外不能成立,從中取相也取不出來,「中不複立,內外性空」,全沒有了,「則汝識生,從誰立界?」你這個身識界從哪裏生的?說身識界要立出個邊界來,這個身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