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四)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曆舉疑端

  

宣說勝義

  

叁種相續

  

一世界相續

  

二衆生相續

  

叁業果相續

  

相續通結

  

除疑解惑

  

性相參觀

  

傾奪藏心

  

妙合藏心

  

藏心俱非

  

藏心俱即

  

即非圓融

  

開釋妄因

  

開釋迷悶

  

求最上乘

  

二決定義

  

一修因同果

  

五重渾濁

  

一劫濁

  

二見濁

  

叁煩惱濁

  

四衆生濁

  

五命濁

  

澄濁複湛

  

二解結從根

  

六賊劫寶

  

衆生世界

  

六根功德

  

一眼根缺劣

  

二耳根具優

  

叁鼻根缺劣

  

四舌根具優

  

五身根缺劣

  

六意根具優

  

悟圓通根

  

修斷虛習

  

六受用根

  

一因色成見

  

二因聲成聞

  

叁因香成齅

  

四因味成嘗

  

五因觸成覺

  

六因法成知

  

脫粘塵妄

  

六根互用

  

根塵並銷

  

誤疑斷滅

  

擊鍾驗常

  

引夢驗常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曆舉疑端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爲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爲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今天這是第四卷開始,「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是比丘的名字,中國話叫滿慈子,印度人起名多數代著父母的名字,富樓那翻滿,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翻爲慈,這個子字就是他兒子的名字,連他父親母親的名字都在一塊,印度有這個鄉風,爾時滿慈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他從座位上起來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爲當機衆,這個機會他先領教,他恭敬佛的時候,在大衆中從座位上起來,袒露著右肩,右膝著地叫胡跪,合起掌來對佛啓請,就是這個儀式,稱佛爲「大威德世尊」,威德慈悲,威是爲給衆生破除迷惑、德是爲衆生增長智慧,所以稱「大威德世尊」,「善爲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世尊善爲衆生開演如來的第一義說,第一義谛是成佛的法門,才稱第一義谛,這個第一義谛是把這個理研究實了,有叁谛之理-真、俗、中叁谛,空、假、中叁觀,用叁觀觀叁谛之理,這是一定的規矩,「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爲第一」,世尊常推舉我爲說法的第一個人,「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今天聞聽到如來的微妙法音,就如同聾子逾百步外聽小蟲叫喚,小蟲距離這麼遠尚且見不到。何況能聽到呢?這是表示佛說的法太微妙太高尚了,不容易懂,「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佛雖然慈悲宣說明白了,使令我們掃除迷惑,佛的心是慈悲的意思,哪知道我們等于還沒聽到,「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佛說的道理太深了,未得詳究這個義理,究竟還不知道什麼意思,當然還有疑惑了,又請佛說-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

  

  阿難聽完第叁卷就開悟了,這是因人的根性不同,有法性的、有慧性的根性;法性的根性是一步一步的修行,慧性的根性他一聽就明白!要實行,來的慢,這是各人的恨性不同,今天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如阿難輩,雖則開悟」,說阿難輩在叁卷後,不是開悟了嗎?說阿難這一類的人,雖然是開悟,聞著佛說法明白這個道理了,可是「習漏未除」,阿難尊者所知障輕,在世間上生生世世染的所知障輕,所以一聽佛法!容易聽進去,他是一種慧性,天然的一種智慧,他是說阿難雖然開悟,還是意猶未盡,「習漏未除」,習氣毛病還沒斷,這是說他的短處,有長處、有短處,說完了,阿難開悟了,「我等會中登無漏者」,滿慈子是大衆的代表,他這一班人是法性的人多,自然的修這個法,一點一點的證果,差不多跟著佛的弟子,到這時候都證四果阿羅漢了,這是說阿難有長處還有短處,說我等也有短處,在法會中登無漏位,雖然已經破盡煩惱,然而究竟的佛法還沒接受,「雖盡諸漏」,說我等雖然斷盡欲漏,世間上一切習氣毛病都沒有了,「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現今聞著佛說的微妙法音,尚且(纡當勉強講)勉勉強強,聽不明白,心裏疑惑,疑惑就是悔惱,心裏不痛快。

  

  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請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這是滿慈子有疑惑就問佛,「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說一切六根、六塵、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名詞都說全了,這裏按富樓那這一班人都證道了,然而第一義谛,佛的智慧還沒開,就是說世間一切根塵、陰入處界等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清淨本然」,這都是佛世界,底下又問,果然是佛世界清淨本然就得要現出佛的世界來,這世界怎麼還是這個樣子?「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請佛說一說,這世界都在這擺著,怎麼就成了佛世界了?這是執難問疑,是心裏的疑惑,這山河大地,這是「諸有爲相」,都是有作有爲的,都是世人做的,在世界上享受的,「次第遷流」,這世界的變化,生了滅、滅了生,怎麼成了如來藏?怎麼成了佛法呢?這是個大問題,又說「終而複始」,這一段完了,那一段又起來,這邊宇宙山河都荒廢了,那邊宇宙山河又起來了,這叫「終而複始」,說完了這個,底下還有問題請問佛。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處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這是佛說過的,本性圓融無礙、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說的頂好,這有說不過去的地方,「世尊,若地性遍」,這地是泥上成的,佛說這地性普遍世界,這個理怎麼說得通?「雲何容水?」滿世界都是地,哪個地方能容水?大家想想這個話,問的很對,若地普遍哪裏還能容水?「水性周遍」,若都是水,「火則不生」,水性周遍,怎麼能容火?「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佛說水和火普遍了虛空,我們也沒看見,「不相陵滅」,水也不滅火、火也不滅水,「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地性是障礙的物、空性是虛通的,若有虛通的就沒有窒礙的、有窒礙的就沒有虛通…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