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14

  ..續本文上一頁覺」,因是發起的因由,在因地發心,將來有因必有果,你得考查考查,「爲同爲異?」說有什麼因才結什麼果,你在因地發心,與果地的知覺是同是不同?不相同這就走錯路了,佛又對阿難說:「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說設若是你在因地發心,你用生滅心,有生有滅這完全是凡夫心,若拿這個當根本上修行的緣起就錯了,「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然而你要在這上頭求成佛的法門,佛的法門是不生不滅,你拿生滅心求佛乘不生不滅,根本就不對了,「無有是處!」得怎麼辦呢?給他說一個比喻。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爲地。潤濕爲水。暖觸爲火。動搖爲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爲聽。爲覺爲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這是佛給他立一個比喻,說你心裏頭要明白,「諸器世間」,怎麼叫「諸器世間」呢?我們這個世界上諸般的宇宙、山河大地,就像是個器皿成立的一個世間,「可作之法」,這都是可作之法,有形有相、可作可爲,將來「皆從變滅」,將來都得變化銷滅,他是生滅的因,所以歸生滅的果,佛又問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你觀察觀察這個世間上可作之法,哪個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處空」,然而終久不聞虛空能爛壞了,佛拿虛空做個比喻,「何以故?」這是什麼緣故?沒聽見爛壞的虛空,「空非可作」,這虛空不是可作可爲的東西,拿虛空比喻一個人的妙覺空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造作的,所以不可爛壞,「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從始至終沒有銷滅的時候,虛空從來也沒造作,永遠也不能壞,拿虛空比喻人的天性永久不壞,就是人自己不認得,認得就對了!佛指出虛妄的,總起來做個標准,這都是可壞的,「則汝身中堅相爲地,潤濕爲水,暖觸爲火,動搖爲風」,這地、水、火、風假借參合成這個身體,人拿著這四大當自己,「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這四樣就把你纏上,逃不出去,脫離不開,把你就分散了,分散了你湛清湛清、圓融無礙、不可思議的妙覺明心,不能結成一個,怎麼個分散?就是以著這個妙覺明心錯用了!「爲視爲聽,爲覺爲察」,你自己不知道團結、不知道觀照、不知道貴重,你都把他做爲世界上「爲視爲聽,爲覺爲察」,「從始入終」,從始是開頭、入終是末後,從頭至尾,「五疊渾濁」,這五疊就是色、受、想、行、識,重重疊疊的這五樣,渾就是不清、濁就是不淨,不清淨了。

  

  五重渾濁

  

  雲何爲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爲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雲何爲濁?」怎麼叫濁?「阿難,譬如清水」,這清水本來是清清淨淨,「清潔本然」,他本然的這一分清潔,「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質留障礙,這是兩樣,比如一分清水,清淨本然,又比如塵土灰沙之倫那一類的,本質都是質留障礙,這是兩樣一清一濁,佛分開了讓他明白,這個地方得了然。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一個清水的體、一個灰沙的濁體,這兩樣法爾清清楚楚的在這裏擺著,這兩樣是「性不相循」,清水不隨順沙土、沙土也不隨順清水,誰也不隨順誰,這兩樣一個清一個濁,怎麼就渾濁了?「有世間人」,這就是指出這個人來做表示,「取彼土塵」,他把土塵取出來,「投于淨水」,這兩樣都失了本來的面目了,「土失留礙」,把土放在水裏,這個質留障礙也化了,「水亡清潔」,把土放在水裏,清潔的水也變成渾濁了,「容貌汨然」,水的容顔、土的相貌,汨然就是都沈沒了、都不見了,這個「名之爲濁」,「汝濁五重,亦愎如是」,上來說到濁的來源,說到淨水合沙土兩下一合就成了濁了,這底下說其總相,若分開說,「汝濁五重」,這五重也是這個樣子,底下說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劫濁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就渾濁了,見濁是人的知見都不清了;一不清就煩惱了,就是煩腦濁;人人都煩惱就是衆生濁,到了衆生濁就是歸到命濁,人的壽命一時比一時的短,我們人一起初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這時候我們活到七、八十歲就是老頭了,活一百歲的也不多,六、七十歲是普通的,人的壽命早先是八萬四千歲,他是一百年減一歲,減到最小,只活十歲,不但壽命減,身體也減,到了十歲,身體一呎高,這是一點一點的減,誰也看不出誰小,到人壽十歲再經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這叫增減劫,底下分五層說。

  

  一、劫濁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爲劫濁。

  

  佛對阿難挨著說,第一層是劫濁,「汝見虛空遍十方界」,說你見這個虛空遍滿了十方的世界,這是說到根本上,「空見不分」,這個虛空和見分不開,我們這個人看見的這個見,你看見虛空了,屋裏頭是空的,拿眼睛看見了,眼是眼、見是見,見寄托在眼上,不是眼見,這是單提另說見,這裏說「汝見虛空」,你看見的這個見,見著處空,「遍十方界」,這個見有多大?遍滿十方界,但空和見是分不開的,空乃色法、見乃心法,這空見根本上就分不開,色心二法不能分開,若分開了,就成了濁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也是指所以渾濁之由,這叫劫濁,「有空無體」,若祇有空,而沒有見,有空沒有見就不成體了,「有見無覺」,若光是有見而無覺也是沒有體,有空無見誰承認這個體,有見無空就沒有覺了,大家想想,我們看見的見,因爲有虛空才能看見,若都堵塞住了,你還見什麼?知覺什麼?所以他總得有空才能顯覺,有空沒有見就沒有體了,有見沒有虛空,這知覺也就放不開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這就叫渾濁,這空和見不能分開,到這個地方是「相織妄成」,他向一塊堆、一連絡,這虛妄相就成了第一重名爲劫濁,「是第一重,名爲劫濁」,這就是第一重劫濁的時候,「相織妄成」的這個名字就叫劫濁,底下就說見濁了,怎麼叫見濁?

  

  二、見濁

  

  汝身現搏四大爲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爲見濁。

  

  這是第二重,「汝身現搏四大爲體」,佛說汝身現在搏結以四大爲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見、聞、覺、知,這是一個見性,這是一個清淨的,是不濁的,這地方說濁,是見、聞、覺、知變成濁了、不清淨了,「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拿什麼壅令?就是四大: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參在見、聞、覺、知裏頭了,這個人見的也是四大、聞的也是四大、覺的也是四大、知的也是四大,把這個見、聞、覺、知都染汙了、壅塞住了,使令留質障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爲見濁」,這個地方是說見濁的意思,由身現搏四大爲體,見、聞、覺、知也是四大,這四樣本是清淨的,怎麼成了濁?拿四大地、水、火、風一參合就濁了,底下說煩惱濁。

  

  叁、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

  

  這第叁說煩惱濁,心中「憶識誦習」,憶是想過去的事情、識是分別現在的、誦習是學將來的,這是說煩惱事就多了,「性發知見」,由這「憶識誦習」,在這個地方發出知見來,就複雜了,在複雜裏頭「容現六塵」,從這裏頭他能容納現出這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參合在一塊,現在的六塵混雜了,「離塵無相」,你要離開六塵,就沒有形相了,「離覺無性」,離開覺就沒有性,「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由這兩下裏一塊相織,虛妄的事一成,就叫煩惱濁,底下說衆生濁。

  

  四、衆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這是說衆生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又你早晚生滅不停,就是人的身體新陳代謝,變來變去的就老了,「知見每欲留于世間」,人的知見,每個人都願欲留于世間,怎麼叫衆生濁?心裏的知見都想在世間多活多少年才好,這就是衆生濁,這世間誰也待不常、待不住,你就是待上幾萬年,完了也得離開,他本是個虛妄的,「知見每欲留于世間」,這個知見就染了,「業運每常遷于國土」,業運就是這裏好那裏好,總想往好地方遷移過去,爲什麼?水上好、有發展、衣食豐足,你就爲這些,你怎麼爲也是有一定的限度,你哪能在世間上總活著?由這個「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由這裏搬到那裏、由那裏搬到這裏,「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這是第四重叫衆生濁,衆生都願在世間上常住,誰也不願意死,這就是說看不透看不清,底下第五是命濁。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這個人的見、聞、覺、知,元來沒有差別性,都是本有的,沒有特別的參雜、沒有異性參雜,「衆塵隔越,無狀異生」,這是說人的見、聞、覺、知清清淨淨,「衆塵隔越」,由世間上許多塵勞給隔越了,「無狀異生」,從這無狀無形的就生出變化來了,生出特別的法子,「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見、聞、覺、知這就是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