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清楚了,「闻佛示诲」,这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这样的开示教诲,「疑惑销除」,疑惑都销除了,疑惑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一醒悟了诸法实相,佛说的这个道理要悟透了,一切法皆是实相,因佛解释这个究竟的真理,阿难与法会大众,身体与心意特别觉着轻安,身体不但安然自在,而且还觉得轻快,不像早先那么重,得着这种境界,这是学佛法得的益处,这如同「得未曾有」,这从来也未曾有过,今天得着了,佛说的法心里一透彻,很轻安的安然自在,这是得着从来未曾有过的这种好事,在这个地方感动的「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听佛说的这种道理,身心轻安,所以这么一感动就掉下眼泪;悲泪是有泪无声叫悲、有声有泪叫哭、无泪有声叫嚎,这时候他感动的有泪无声,叫悲泪,「顶礼佛足」,就是五体投地,顶礼完了,又「长跪合掌」,双腿跪在那里,合起掌对着佛表白说「无上大悲,清净宝王」,这是称佛没有再高上的悲悯的心,佛的无上大悲心没有超过的,怎么称宝王呢?佛称三宝之王,佛宝、法宝、僧宝,佛为宝王,这地方是表佛的善心、悲心,「善开我心」,佛说的这些道理善于开导我们的迷迷糊糊的这个心,心里都清凉了,怎么就能够开心呢?「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这是说佛善于开导我们这个迷迷糊糊的心,以这个如是种种的因缘,由浅入深,由因缘方便,又提奖「引诸沉冥」,由这里提倡奖励,引导诸人不要沉没了,不要在幽冥黑暗中不见光明了,诸人蒙佛引导皆出于苦海,说到这里又称-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剎。
阿难对着佛表说自己所得的好处,已经出离苦海,虽然承如是法音,也知道如来藏妙觉明心能可以遍满十方的世界、含育如来的十方国土,能可以包含如来的清净万宝庄严,「妙觉王剎」,教我们人的心都能觉悟,觉悟什么?心不可思、口不可议的这种道理,这才称妙觉,佛为妙觉之王,佛住的地方叫宝剎,说到这里又引出来-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佛又责备我们后学多闻无功,光拿耳朵听,听完了心里没有工夫用,这叫多闻无功,「不逮修习」,不能达到修习的地方,这是佛教导我们,说到这里,自己又说一个比喻,「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好比旅行坐车坐船的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我们蒙佛说的这个道理,就如同天王赐给华美的好屋,这比方佛法就是这么个局面,「虽获大宅」,虽然是得着开大的宅舍了,天王赐的华屋是不错啰!「要因门入」,这么大的宅子,没有门进不去,就不能得着享受,说到这里这又恳求,「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惟独我心里头所愿望的,我佛如来,不舍大悲的心,还得给我们着实的指教,我们好受利益,我们法会大众都是蒙昧无知、心里暗钝,为贪小乘效验来的快,虽然是跟着佛学,仍然还在暗昧之中,由此可以「捐舍小乘」,捐除弃舍了小乘法,「毕擭如来无余涅槃」,使今我们得着如来的无余涅槃,什么叫无余涅槃?涅者不生、盘者不灭,不生不灭为之涅槃,无余是没有余剩,完完全全的都是涅槃的境界、都是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是这么个意思,涅槃怎么还有有余涅槃呢?小乘为有余涅槃,证到四果阿罗汉,那就算圣人了,他在佛这里求大乘无余涅槃,要知道小乘里头也有无余涅槃,还有个有余涅槃,怎么个理呢?证到四果阿罗汉,在小乘里就叫无余涅槃,初果、二果、三果这还是有余涅槃,还有余着涅槃还没证到,到了大乘是究竟无余涅槃,他把小乘的有余、无余都搁在一块,都算有余涅槃,还有变易生死没去尽,这是说他自己在小乘里求佛,「本发心路,今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上来说他修小乘不对,应当舍了,要修大乘,他自己根本上发心这条路,佛令有学的「从何摄伏?」从哪个地方摄心能把这个心摄伏住了?无始劫来这个习气太深了,「畴昔攀缘」,就是往昔之中这个攀缘的心,不是一生一世,是多生多世攀缘,怎么叫攀缘。就是有拉扯的地方,俗语说攀高结贵,缘是牵缠不断,总是没到究竟的无为法,摄伏攀缘的心才能「得陀罗尼」,陀罗尼是大乘里头总持的法子,俗语说你做的事情有把握了,这是修行到有一定的把握、有一定的拿手,会修行了,这就叫陀罗尼,陀罗尼就翻总持,翻中国话是总起修行的法,有把握了、能抓住了,是这么个意思。我往昔攀缘的心,请佛摄持制伏住了,我得着佛的陀罗尼大法,就入佛的知见了,入进佛知佛见了。佛的知见就是觉自觉,佛者觉也,佛字是印度话,说具足了是佛陀耶,东方人就叫佛,翻中国话就是知觉的觉,人人都有知觉、人人都能成佛,成佛不是向外边成,成出个什么来?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觉,人人有知觉,怎么不能成就呢?把正式的知觉都用错了,用到世间上,人人都如此,在名利场中为名利所染,就是受这个病;人要明白自己的知觉,人人都能成佛,成佛不是成一个什么样的佛,是成就自己的知觉,我们当下有知觉,怎么不能成佛?这知觉有三个阶段:有所知觉、能知觉、本知觉,我们世间上的人都有知觉,这三种知觉就用一样知觉,用什么知觉呢?用所知觉!眼见、所做的、所说的,这都在所知觉上,普通人都是,听见我所说的,你们记住了,这叫所知觉,说这些话就是让你把所知觉去了,是这么个意思,你要不说话,你也不能明白,把所知觉去了,第二步就是能知觉,比所知觉就高了,到成佛的位子是本知觉,所知觉就是我们每天所用的、自己做的,这都在所上,那个能字都够不上,何况这个本字呢?佛告诉人没有旁的,就是教人把所知觉慢慢的撂下,第二步就要明白能知觉,再把能知觉放下,能所双亡,到了这个地方,本知觉现出来了,本知觉就是佛心,有佛心才能成佛,佛的本意让人认识自己的本知觉,这个本知觉什么样呢?你从所知觉上就知道了,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体所做的、心里所想的,这不都是所知觉吗?你这所知觉必定有个能知觉,我说话你们所听的,这是在所上,谁能听就是能知觉,人可是用这个所知觉,不认得能知觉,把本知觉就付于九宵云外,都是在所知觉上作意,我所说的话、你所听的、你所学说的,这都是错误,都错在这个地方,修行怎么修?更没有巧法子,不是得花多少钱、用多少日子苦工夫,不是那个事情,自己本身带着,自己明白了、自己会用,能所双亡!本觉现前!这就是成佛的头一步。成佛有四十二个妙陀罗,这四十二种不可思议的总持法门就成佛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四十个位子,一个等觉、一个妙觉,等觉与佛相等就差不多了,到妙觉那就证了究竟佛果,这是成佛一定的次序,这是阿难尊者求入佛的知见,就为的求本知觉,「作是语已」,把这个话说完了,又对佛顶礼,「五体投地」,两个胳臂肘、两个膝盖、头顶置伏在地下,这叫五体投地,这是最重的礼,阿难代表大众请佛说这个本觉的道理,「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在法会的大众都一心等待着佛慈悲开示本觉的宗旨。
二决定义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这一段文是经家叙意,尔时就在大众一心伫佛慈旨的时候,「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世尊哀愍法会之中,缘觉是中乘圣人、声闻是小乘圣人,他们都是独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于菩提心未自在者」,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未能够心里有主宰,未得自在,不但于当时,「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我们都在末法之内,末法众生也有「发菩提心」的,「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开导大乘不思议的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这是佛对法会大众,回小向大了,回转过小乘来趋向大乘了,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决定义。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佛说,你要发菩提心得要自利利人、行菩萨道,你自己未成佛还得先度众生,这都在大乘范个以内,「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三摩提也说三摩地,是正定正受,这是正定的工夫,得实实在在的在心上用观心的工夫,「不生疲倦」,不可生出疲倦来,因什么呢?得用三摩提的工夫,「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一、修因同果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这一段文是佛又总起来劝当机的人着实审察、着实观念,佛对阿难说,「第一义者」,佛法以第一义为主,第一义没有第二义,第一等的真实的义理,「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佛对阿难说汝等若欲捐免舍去声闻法,今天要发大乘心修菩萨乘,入佛的知见有四层: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应当照着这个意思进步,你要想入佛知见应当审察观察,「因地发心,与果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