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因是发起的因由,在因地发心,将来有因必有果,你得考查考查,「为同为异?」说有什么因才结什么果,你在因地发心,与果地的知觉是同是不同?不相同这就走错路了,佛又对阿难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说设若是你在因地发心,你用生灭心,有生有灭这完全是凡夫心,若拿这个当根本上修行的缘起就错了,「而求佛乘不生不灭」,然而你要在这上头求成佛的法门,佛的法门是不生不灭,你拿生灭心求佛乘不生不灭,根本就不对了,「无有是处!」得怎么办呢?给他说一个比喻。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迭浑浊。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这是佛给他立一个比喻,说你心里头要明白,「诸器世间」,怎么叫「诸器世间」呢?我们这个世界上诸般的宇宙、山河大地,就像是个器皿成立的一个世间,「可作之法」,这都是可作之法,有形有相、可作可为,将来「皆从变灭」,将来都得变化销灭,他是生灭的因,所以归生灭的果,佛又问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你观察观察这个世间上可作之法,哪个不坏?「然终不闻烂坏处空」,然而终久不闻虚空能烂坏了,佛拿虚空做个比喻,「何以故?」这是什么缘故?没听见烂坏的虚空,「空非可作」,这虚空不是可作可为的东西,拿虚空比喻一个人的妙觉空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造作的,所以不可烂坏,「由是始终无坏灭故」,从始至终没有销灭的时候,虚空从来也没造作,永远也不能坏,拿虚空比喻人的天性永久不坏,就是人自己不认得,认得就对了!佛指出虚妄的,总起来做个标准,这都是可坏的,「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这地、水、火、风假借参合成这个身体,人拿着这四大当自己,「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这四样就把你缠上,逃不出去,脱离不开,把你就分散了,分散了你湛清湛清、圆融无碍、不可思议的妙觉明心,不能结成一个,怎么个分散?就是以着这个妙觉明心错用了!「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你自己不知道团结、不知道观照、不知道贵重,你都把他做为世界上「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从始是开头、入终是末后,从头至尾,「五迭浑浊」,这五迭就是色、受、想、行、识,重重迭迭的这五样,浑就是不清、浊就是不净,不清净了。
五重浑浊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云何为浊?」怎么叫浊?「阿难,譬如清水」,这清水本来是清清净净,「清洁本然」,他本然的这一分清洁,「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质留障碍,这是两样,比如一分清水,清净本然,又比如尘土灰沙之伦那一类的,本质都是质留障碍,这是两样一清一浊,佛分开了让他明白,这个地方得了然。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一个清水的体、一个灰沙的浊体,这两样法尔清清楚楚的在这里摆着,这两样是「性不相循」,清水不随顺沙土、沙土也不随顺清水,谁也不随顺谁,这两样一个清一个浊,怎么就浑浊了?「有世间人」,这就是指出这个人来做表示,「取彼土尘」,他把土尘取出来,「投于净水」,这两样都失了本来的面目了,「土失留碍」,把土放在水里,这个质留障碍也化了,「水亡清洁」,把土放在水里,清洁的水也变成浑浊了,「容貌汨然」,水的容颜、土的相貌,汨然就是都沉没了、都不见了,这个「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愎如是」,上来说到浊的来源,说到净水合沙土两下一合就成了浊了,这底下说其总相,若分开说,「汝浊五重」,这五重也是这个样子,底下说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就浑浊了,见浊是人的知见都不清了;一不清就烦恼了,就是烦脑浊;人人都烦恼就是众生浊,到了众生浊就是归到命浊,人的寿命一时比一时的短,我们人一起初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这时候我们活到七、八十岁就是老头了,活一百岁的也不多,六、七十岁是普通的,人的寿命早先是八万四千岁,他是一百年减一岁,减到最小,只活十岁,不但寿命减,身体也减,到了十岁,身体一呎高,这是一点一点的减,谁也看不出谁小,到人寿十岁再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叫增减劫,底下分五层说。
一、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佛对阿难挨着说,第一层是劫浊,「汝见虚空遍十方界」,说你见这个虚空遍满了十方的世界,这是说到根本上,「空见不分」,这个虚空和见分不开,我们这个人看见的这个见,你看见虚空了,屋里头是空的,拿眼睛看见了,眼是眼、见是见,见寄托在眼上,不是眼见,这是单提另说见,这里说「汝见虚空」,你看见的这个见,见着处空,「遍十方界」,这个见有多大?遍满十方界,但空和见是分不开的,空乃色法、见乃心法,这空见根本上就分不开,色心二法不能分开,若分开了,就成了浊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也是指所以浑浊之由,这叫劫浊,「有空无体」,若祇有空,而没有见,有空没有见就不成体了,「有见无觉」,若光是有见而无觉也是没有体,有空无见谁承认这个体,有见无空就没有觉了,大家想想,我们看见的见,因为有虚空才能看见,若都堵塞住了,你还见什么?知觉什么?所以他总得有空才能显觉,有空没有见就没有体了,有见没有虚空,这知觉也就放不开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这就叫浑浊,这空和见不能分开,到这个地方是「相织妄成」,他向一块堆、一连络,这虚妄相就成了第一重名为劫浊,「是第一重,名为劫浊」,这就是第一重劫浊的时候,「相织妄成」的这个名字就叫劫浊,底下就说见浊了,怎么叫见浊?
二、见浊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这是第二重,「汝身现搏四大为体」,佛说汝身现在搏结以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见、闻、觉、知,这是一个见性,这是一个清净的,是不浊的,这地方说浊,是见、闻、觉、知变成浊了、不清净了,「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拿什么壅令?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参在见、闻、觉、知里头了,这个人见的也是四大、闻的也是四大、觉的也是四大、知的也是四大,把这个见、闻、觉、知都染污了、壅塞住了,使令留质障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个地方是说见浊的意思,由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也是四大,这四样本是清净的,怎么成了浊?拿四大地、水、火、风一参合就浊了,底下说烦恼浊。
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这第三说烦恼浊,心中「忆识诵习」,忆是想过去的事情、识是分别现在的、诵习是学将来的,这是说烦恼事就多了,「性发知见」,由这「忆识诵习」,在这个地方发出知见来,就复杂了,在复杂里头「容现六尘」,从这里头他能容纳现出这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参合在一块,现在的六尘混杂了,「离尘无相」,你要离开六尘,就没有形相了,「离觉无性」,离开觉就没有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由这两下里一块相织,虚妄的事一成,就叫烦恼浊,底下说众生浊。
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这是说众生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又你早晚生灭不停,就是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变来变去的就老了,「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人的知见,每个人都愿欲留于世间,怎么叫众生浊?心里的知见都想在世间多活多少年才好,这就是众生浊,这世间谁也待不常、待不住,你就是待上几万年,完了也得离开,他本是个虚妄的,「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这个知见就染了,「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运就是这里好那里好,总想往好地方迁移过去,为什么?水上好、有发展、衣食丰足,你就为这些,你怎么为也是有一定的限度,你哪能在世间上总活着?由这个「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由这里搬到那里、由那里搬到这里,「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这是第四重叫众生浊,众生都愿在世间上常住,谁也不愿意死,这就是说看不透看不清,底下第五是命浊。
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这个人的见、闻、觉、知,元来没有差别性,都是本有的,没有特别的参杂、没有异性参杂,「众尘隔越,无状异生」,这是说人的见、闻、觉、知清清净净,「众尘隔越」,由世间上许多尘劳给隔越了,「无状异生」,从这无状无形的就生出变化来了,生出特别的法子,「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见、闻、觉、知这就是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