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P15

  ..续本文上一页在这众尘一隔越、一参杂,这就无故的异生了,「性中相知」,在性中完全都知道,「用中相背」,你要用起来就不相合了、就违背了,「同异失准」,有同有异,他失了准则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澄浊复湛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这一节文,以不生灭性,合虚空的第一义,在这里是去浊就清,好比水,把浑浊的水去了就是清净的水,这个比喻很恰当,人心如果不会修养就像浑水,要是会修养,慢慢地,净来净去,这浑泥就下去了,水就清了,再把泥倒出去,就永远清净了,佛对阿难说,「汝今欲令见闻觉知」,佛说你要欲使你的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那是距离很远,这地方你要认清了,佛的四德:见证在常德上、闻证到乐德上、觉证在我德上、知证在净德上,所以佛的见是常常的见,不是这个时候见那个时候不见,我们这个人也有常见,自己迷昧了,不知道,这道理由哪里显出来呢?你假定说,我们看见海里来了一只轮船,这叫看见,船一会儿就过去了、就不见了,这是说关于见,一个常、一个断,这个人看不见船,就心思没有见了,这个地方就把自己迷了,船过去是没有船,不是没有见,见是永远不灭的,船来了也有见、船去了也有见;世间上一切的事,无时不见,人迷惑在所见上,所以我们都叫凡人,不明白圣理,都迷在所见上,连能见也达不到,何况本见呢?更迷惑了!这个地方一转个就知道了,这个见是常常的见,佛证常、乐、我、净,是从根本上解决的。我们人就疑惑是无常的,你知道无常的是常,世界上的不常,是事相不常,你的知觉还能不常了吗?自己不承认,这就是迷在事相上,所以人才有生死,其实人从来也没有生、也没有死,自己错认了!你这个人活着也有见、死了也有见,那个见是永远常在的,自己不承认,因此见着相了这才叫见,见不着相,那就没有见,你看人糊涂到哪里去了?所以佛说这个理,费了多少工夫、多少言语,就为的让人从根本上解决,由根本上求,所以人以为见是不常,证到佛果就知道见是常在的,闻一切声音都是安乐的,所感觉的无量无边、形形色色都是我这一身,知觉一点也染不着,永远的清净。佛证常、乐、我、净四德就是由见、闻、觉、知上证的,以上是拿见说的,连闻、觉、知统统都是一样,说「一根返源,六根清净」,这是说这四样,把那两个略去了,意思都在里头含着,研究都是四个字一句。说见、闻、觉、知要和佛比较,佛证如来常、乐、我、净,距离得太远,其实也没有远近,就是这个迷糊劲离的太远了,这里说「远契如来常乐我净」,这是证了佛果了,就是拿见、闻、觉、知证的,哪个人没有见、闻、觉、知?哪个人不能成佛?就是用错了,佛说到这里。

  

  你想拿见、闻、觉、知证常、乐、我、净,该怎么办呢?「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你应当先选择这个死生的根本,怎么为死?怎么为生?生死的根本在哪里?「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得依着不生不灭、圆融无碍、湛然清净的这个性,才能成就,你若不这样不能成就,上哪里找这个圆湛性成去?怎么能修道?就是见、闻、觉、知!要知道这个见是无所不见、无时不在,闻、觉、知都是如此,因为人不理会,忽略过去了,要想修学佛法、明白佛法还是明白自已,佛法就是知觉的方法,这个见、闻、觉、知就是不生不灭的圆湛性成的,圆湛性成就是见、闻、觉、知成的,他把这个名字变了,就是在会用不会用,就为这个所以要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的根本,把这个择清了,好依这个不生灭圆满湛然的性成,你听这话,上哪里找这个圆湛性去?就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遍满一切处、是圆融无碍,你以为眼睛看着物这就算见,没看物的时候也是遍满十方,哪个地方没有见?这个地了还是按我们没成佛的人说的,成了佛的境界,更是圆满一切。你得依着不生灭圆湛性成,圆是圆满一切,见,你别以有形有相的时候以为见;闻,别拿有声音的时候以为闻;觉,别拿有感觉的时候以为觉;知,没有事情来,那个知还常在着,一来就说不知道,哪个说不知道?你不知道还说个不知道,说不知道的是谁?就是你那个知!「一根返源,六根清净」,见、闻、齅、尝、觉、知,一根要清净了,六样都清净了。我们在这里研究多少年,连我也没清净,就是功夫不纯,并没有旁的毛病,应当先择死生的根本,你要想永生不死,得依着这个不生灭性,你别着在相上,随时都是圆湛,你上哪里去找圆湛性成去?看见的见,不着在相上,这不是圆满一切吗?你要着在事相上,好比清水变成浊水了,所以我们见才能见多少,不能见十方,对着面算见着,脑后的事情就看不见,这就是没见着清水,好比清水加上泥土搅浑了,什么也照不进去了,怎么照呢?你别摇动,澄久了,水自然就清了,没旁的巧法子,大家要知道,这就在自己,「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这还是说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就,是指着见有见性、知有知性,他是圆满一切、不生不灭的,这个见、闻、觉、知永远也不灭,人不会使唤,你要想「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你就得见、闻、觉、知都得清净,你要眼睛乱看、耳朵乱听就浊了,你要见、闻、觉、知常常的清净,由这个湛然清净旋其虚妄灭生,你不用见、闻、觉、知清净,你不能旋转虚妄的生、虚妄的灭,转不过来,这个题目,佛先说这个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这地方你要能这样就「得元明觉」,元者当个根本讲,你就得根本的明觉,不是才生出来的,你自己迷昧了,这根本上的知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你若想证果必有因,有佛因才能证佛果,这是一定的道理,因地心就是见、闻、觉、知,到了无生灭的性上为因地心,你有佛因好结佛果,「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你先得着好因,然后才有好果,到了你结果的修证上。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拿这个譬喻上边那个法,「如澄浊水」,就如同见、闻、觉、知不会用,眼染色尘、耳染声尘、乃至心里发动染法尘,这都是染,好比清水掺上泥土就成为浊水,要想浊水治清了,还得用澄浊水的法子,浊水慢慢的不动,泥土就沉下去了,「贮于静器」,放在静的器皿里,这是告诉澄水的方法,「静深不动」,静的工夫深了,水就不动了,「沙土自沉」,自然的沙土就沉下去了,「清水现前」,这里有个比喻,「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先要制伏客尘的烦恼,烦恼为客尘,自己本来没有,从外边招来的就叫客,他不是本主人有的,自己由外招的,「清水现前」这是头一步,「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个修行人头一步,就像澄清水似的,浑水慢慢的澄清了,「名为初伏,客尘烦恼」,第二步工夫就是「去泥纯水」,纯粹的都是清水,你就再动也不能浑了,「名为永断根本无明」,这个地方把根本的无明就断了,根本无明一断,就是成佛的头一步十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四十二个阶级,到了头一步,初住才把根本无明破一分,「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这个明相是说到了永断根本无明,这个明相得要精、得要纯,所以一切变现也不为烦恼了,就好比这个清水,你要把泥土除去了,这瓶子里都是清水,再摇动也不浑了,这个清水比如无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拿这个理做比喻就合涅槃了,到了究竟涅槃上就不生不灭,证到断德的果就叫涅槃、智德就叫菩提,涅槃是由修上得的,由修当然是有本有的,「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到这里就证到了不可思议的断德佛果。

  

  二、解结从根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这段文是说应当详审烦恼的根本,人在世间上有痛苦就是烦恼,第一义说过了五浊世界,这第二义是佛对阿难说,「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上大勇猛」,你们大众必定欲想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道的因,菩提是智德,人有智慧把烦恼断尽了,这里说大众发菩提心,就是发起成佛的道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佛说「楞严经」是七十岁左右,这是后来说「妙法莲华经」的前阵,先把这个路开通了,「法华经」的文浅义理太深,「楞严经」虽然文深,还容易解释,还可以由这个分别上得入,「决定弃捐,诸有为相」,生大勇猛得有决定的心,决定什么?得弃舍了、得捐除了「诸有为相」,我们人在世间上都是有作有为的,佛法是无作无为,这个无作无为怎么能成就呢?要有作有为就不能成就,这是世间法,世间法越深,人的烦恼越重,前边佛说的五浊世界,就是烦恼重了,这个地方佛给人说出个方法,你要去烦恼得用什么方法?所以佛这才这么说,世间上有作有为的就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有成有败,这是一定的规矩,「应当审详烦恼根本」,你当详详细细的审察审察烦恼的根本,这个人在世间上受苦的根就在烦恼上,佛告诉法会大众应当审察烦恼从哪里起?你得从根本上去,你从枝末上去,去了他还生出来,那是白用功,说这个烦恼根本怎么回事呢?怎么就不好呢?说「此无始来,发业润生」,此是指着烦恼说,这烦恼从无始劫来,无始就是由没有头的那个地方算,这…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