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15

  ..續本文上一頁在這衆塵一隔越、一參雜,這就無故的異生了,「性中相知」,在性中完全都知道,「用中相背」,你要用起來就不相合了、就違背了,「同異失准」,有同有異,他失了准則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澄濁複湛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這一節文,以不生滅性,合虛空的第一義,在這裏是去濁就清,好比水,把渾濁的水去了就是清淨的水,這個比喻很恰當,人心如果不會修養就像渾水,要是會修養,慢慢地,淨來淨去,這渾泥就下去了,水就清了,再把泥倒出去,就永遠清淨了,佛對阿難說,「汝今欲令見聞覺知」,佛說你要欲使你的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那是距離很遠,這地方你要認清了,佛的四德:見證在常德上、聞證到樂德上、覺證在我德上、知證在淨德上,所以佛的見是常常的見,不是這個時候見那個時候不見,我們這個人也有常見,自己迷昧了,不知道,這道理由哪裏顯出來呢?你假定說,我們看見海裏來了一只輪船,這叫看見,船一會兒就過去了、就不見了,這是說關于見,一個常、一個斷,這個人看不見船,就心思沒有見了,這個地方就把自己迷了,船過去是沒有船,不是沒有見,見是永遠不滅的,船來了也有見、船去了也有見;世間上一切的事,無時不見,人迷惑在所見上,所以我們都叫凡人,不明白聖理,都迷在所見上,連能見也達不到,何況本見呢?更迷惑了!這個地方一轉個就知道了,這個見是常常的見,佛證常、樂、我、淨,是從根本上解決的。我們人就疑惑是無常的,你知道無常的是常,世界上的不常,是事相不常,你的知覺還能不常了嗎?自己不承認,這就是迷在事相上,所以人才有生死,其實人從來也沒有生、也沒有死,自己錯認了!你這個人活著也有見、死了也有見,那個見是永遠常在的,自己不承認,因此見著相了這才叫見,見不著相,那就沒有見,你看人糊塗到哪裏去了?所以佛說這個理,費了多少工夫、多少言語,就爲的讓人從根本上解決,由根本上求,所以人以爲見是不常,證到佛果就知道見是常在的,聞一切聲音都是安樂的,所感覺的無量無邊、形形色色都是我這一身,知覺一點也染不著,永遠的清淨。佛證常、樂、我、淨四德就是由見、聞、覺、知上證的,以上是拿見說的,連聞、覺、知統統都是一樣,說「一根返源,六根清淨」,這是說這四樣,把那兩個略去了,意思都在裏頭含著,研究都是四個字一句。說見、聞、覺、知要和佛比較,佛證如來常、樂、我、淨,距離得太遠,其實也沒有遠近,就是這個迷糊勁離的太遠了,這裏說「遠契如來常樂我淨」,這是證了佛果了,就是拿見、聞、覺、知證的,哪個人沒有見、聞、覺、知?哪個人不能成佛?就是用錯了,佛說到這裏。

  

  你想拿見、聞、覺、知證常、樂、我、淨,該怎麼辦呢?「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你應當先選擇這個死生的根本,怎麼爲死?怎麼爲生?生死的根本在哪裏?「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得依著不生不滅、圓融無礙、湛然清淨的這個性,才能成就,你若不這樣不能成就,上哪裏找這個圓湛性成去?怎麼能修道?就是見、聞、覺、知!要知道這個見是無所不見、無時不在,聞、覺、知都是如此,因爲人不理會,忽略過去了,要想修學佛法、明白佛法還是明白自已,佛法就是知覺的方法,這個見、聞、覺、知就是不生不滅的圓湛性成的,圓湛性成就是見、聞、覺、知成的,他把這個名字變了,就是在會用不會用,就爲這個所以要契合如來的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的根本,把這個擇清了,好依這個不生滅圓滿湛然的性成,你聽這話,上哪裏找這個圓湛性去?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遍滿一切處、是圓融無礙,你以爲眼睛看著物這就算見,沒看物的時候也是遍滿十方,哪個地方沒有見?這個地了還是按我們沒成佛的人說的,成了佛的境界,更是圓滿一切。你得依著不生滅圓湛性成,圓是圓滿一切,見,你別以有形有相的時候以爲見;聞,別拿有聲音的時候以爲聞;覺,別拿有感覺的時候以爲覺;知,沒有事情來,那個知還常在著,一來就說不知道,哪個說不知道?你不知道還說個不知道,說不知道的是誰?就是你那個知!「一根返源,六根清淨」,見、聞、齅、嘗、覺、知,一根要清淨了,六樣都清淨了。我們在這裏研究多少年,連我也沒清淨,就是功夫不純,並沒有旁的毛病,應當先擇死生的根本,你要想永生不死,得依著這個不生滅性,你別著在相上,隨時都是圓湛,你上哪裏去找圓湛性成去?看見的見,不著在相上,這不是圓滿一切嗎?你要著在事相上,好比清水變成濁水了,所以我們見才能見多少,不能見十方,對著面算見著,腦後的事情就看不見,這就是沒見著清水,好比清水加上泥土攪渾了,什麼也照不進去了,怎麼照呢?你別搖動,澄久了,水自然就清了,沒旁的巧法子,大家要知道,這就在自己,「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這還是說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就,是指著見有見性、知有知性,他是圓滿一切、不生不滅的,這個見、聞、覺、知永遠也不滅,人不會使喚,你要想「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你就得見、聞、覺、知都得清淨,你要眼睛亂看、耳朵亂聽就濁了,你要見、聞、覺、知常常的清淨,由這個湛然清淨旋其虛妄滅生,你不用見、聞、覺、知清淨,你不能旋轉虛妄的生、虛妄的滅,轉不過來,這個題目,佛先說這個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這地方你要能這樣就「得元明覺」,元者當個根本講,你就得根本的明覺,不是才生出來的,你自己迷昧了,這根本上的知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你若想證果必有因,有佛因才能證佛果,這是一定的道理,因地心就是見、聞、覺、知,到了無生滅的性上爲因地心,你有佛因好結佛果,「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先得著好因,然後才有好果,到了你結果的修證上。

  

  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拿這個譬喻上邊那個法,「如澄濁水」,就如同見、聞、覺、知不會用,眼染色塵、耳染聲塵、乃至心裏發動染法塵,這都是染,好比清水摻上泥土就成爲濁水,要想濁水治清了,還得用澄濁水的法子,濁水慢慢的不動,泥土就沈下去了,「貯于靜器」,放在靜的器皿裏,這是告訴澄水的方法,「靜深不動」,靜的工夫深了,水就不動了,「沙土自沈」,自然的沙土就沈下去了,「清水現前」,這裏有個比喻,「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先要製伏客塵的煩惱,煩惱爲客塵,自己本來沒有,從外邊招來的就叫客,他不是本主人有的,自己由外招的,「清水現前」這是頭一步,「名爲初伏,客塵煩惱」,這個修行人頭一步,就像澄清水似的,渾水慢慢的澄清了,「名爲初伏,客塵煩惱」,第二步工夫就是「去泥純水」,純粹的都是清水,你就再動也不能渾了,「名爲永斷根本無明」,這個地方把根本的無明就斷了,根本無明一斷,就是成佛的頭一步十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是四十二個階級,到了頭一步,初住才把根本無明破一分,「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這個明相是說到了永斷根本無明,這個明相得要精、得要純,所以一切變現也不爲煩惱了,就好比這個清水,你要把泥土除去了,這瓶子裏都是清水,再搖動也不渾了,這個清水比如無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拿這個理做比喻就合涅槃了,到了究竟涅槃上就不生不滅,證到斷德的果就叫涅槃、智德就叫菩提,涅槃是由修上得的,由修當然是有本有的,「皆合涅槃,清淨妙德」,到這裏就證到了不可思議的斷德佛果。

  

  二、解結從根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這段文是說應當詳審煩惱的根本,人在世間上有痛苦就是煩惱,第一義說過了五濁世界,這第二義是佛對阿難說,「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上大勇猛」,你們大衆必定欲想著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道的因,菩提是智德,人有智慧把煩惱斷盡了,這裏說大衆發菩提心,就是發起成佛的道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佛說「楞嚴經」是七十歲左右,這是後來說「妙法蓮華經」的前陣,先把這個路開通了,「法華經」的文淺義理太深,「楞嚴經」雖然文深,還容易解釋,還可以由這個分別上得入,「決定棄捐,諸有爲相」,生大勇猛得有決定的心,決定什麼?得棄舍了、得捐除了「諸有爲相」,我們人在世間上都是有作有爲的,佛法是無作無爲,這個無作無爲怎麼能成就呢?要有作有爲就不能成就,這是世間法,世間法越深,人的煩惱越重,前邊佛說的五濁世界,就是煩惱重了,這個地方佛給人說出個方法,你要去煩惱得用什麼方法?所以佛這才這麼說,世間上有作有爲的就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有成有敗,這是一定的規矩,「應當審詳煩惱根本」,你當詳詳細細的審察審察煩惱的根本,這個人在世間上受苦的根就在煩惱上,佛告訴法會大衆應當審察煩惱從哪裏起?你得從根本上去,你從枝末上去,去了他還生出來,那是白用功,說這個煩惱根本怎麼回事呢?怎麼就不好呢?說「此無始來,發業潤生」,此是指著煩惱說,這煩惱從無始劫來,無始就是由沒有頭的那個地方算,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