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又给他解说,我因什么早先说因缘,现在又说因缘不究竟,那时不说因缘法你不能证四果圣人,直接说大乘法你不相信,佛是叫他从小乘入大乘,这是佛度化人的权巧方便,当然阿难尊者有此一问,本来他也应当问,因什么?早先佛让他学因缘,这时又不让他学因缘,所以佛指演若达多「狂性因缘」为例,「狂性因缘」若灭了,「则不狂性」因缘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的理由也就这么一点章程,也就这么个意思。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佛对阿难说,「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来演若达多的头就没丢失,头本自然在他的脖子上安着,「本自其然」,本来他自己就是,若是这么样,「无然非自」,没有一种道理说不是,若这么说「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这是什么缘故呢?到处狂走找头?「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佛对阿难说,演若达多的头在脖子上长着,他自己发狂,「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布头狂走?」他若有因缘就不叫狂了,「若自然头,因缘故狂」,若是自然头以这个因缘发了狂,若果然是这么样,这没有理由可讲,「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不能说把头丢了,还去哪里找头去?「狂怖妄出」,他要有理由就不叫妄了,就是真的了,「狂布妄出」是「曾无变易」,并没有什么变易,「何藉因缘」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这说不是因缘成了外道的自然法,说本狂是自然就会狂,「本有狂怖」,他根本上就是个疯狂,「未狂之际」,早先他不狂,突然间他狂妄了,他在未狂的这个时候,他「狂何所潜?」他那个狂在哪里藏着?你说说这个理,「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不狂于自然,狂就不是虚妄的了,那他怎么又狂走呢?这个理怎么讲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定。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若是醒悟了认识他自己的本头,他知道是狂妄走,「因缘自然」,哪个算因缘?哪个算自然?这与因缘自然毫不相干,「俱为戏论」,「是故我言」,因着这个,早先佛说的「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这是对阿难说,底下佛又把这个话又转回来,又给他破除,「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就因着这种道理,我才说三缘一断,杀、盗、淫就没有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菩提心一生起,就是成佛的心,生灭的凡夫心就销灭了,「此但生灭,灭生俱尽」,因此生灭俱尽,「无功用道」,这是佛法无作无为的工夫,你要是有造作,那就错了,「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佛法怎么修呢?就是歇心的法子!你要是歇狂妄心就是修行,事情应做的我还得做,做完了就拉倒,不必多忧多虑,用不着的事情不用想他,这就是成佛的法子,哪还有巧法子?所以这就叫「无功用道」,没有功德!佛法是无作无为的,「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你若有自然在心里头,你心里头就有个影子、就有个自然,你有因缘,心里就有个因缘的影子,这个心越干净越好,「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你要常有因缘,这个因缘常在你心里头,「生灭心灭,此亦生灭」,说到这里还没到家,说「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我这个自然心又生出来了,要不让他生,生也灭了、心也灭了,「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你再这么着,还是心里有生灭心,你有作用就不行,「无生灭者,名为自然」,无生灭的名字就叫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又如世间上诸相杂和的成为一体,世间上哪一种物都是诸相杂和的,成为一体,「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要不是和合的,他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本然也不是本然、和合也非是和合,「合然俱离」,合也不要、然也不要,合与然俱都离开,「离合俱非」,连离带合还不对,要知道这个就放下一切了,「此句方名无戏说法」,这才够上佛说法没有戏论法,都是真实的,不是游戏随便乱说的。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佛对阿难说,「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你还不错,多知多闻,但是对于菩提涅槃的道理尚在遥远,非是历劫辛苦修证的,「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虽然你能忆持十方如来的十二部经,不光一尊佛说的十二部,佛说的经有十二部份,不是十二部,多字叫十二部经,一个经里头有七分八分的、有十二分不全的,所以叫十二部经,十二个说法,是这么个意思,不是指我们念的这一部一部的,有十二种说法,「清净妙理如恒河沙」,你都明白了,佛法你都会说,你心里没有正式的功夫不行,「祇益戏说」,你不实行实作,你尽给人说,这就像献论之法,「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你就把因缘自然说的顶明了的,「人间称汝,多闻第一」,无非说你是个有学问的,就属你第一,与你有什么相干?你也不能超生了死,「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佛这就揭他的短了,为什么你叫摩登伽女把你迷住了?你就是没有真修行,这是佛说,「何须待我?」你还须要我去救你,我用这个「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把摩登伽女的心中淫欲之火顿然就没有了、就销歇了,这没有真修行怎么能救你?这个摩登伽女虽然不好,他撂下一切这就对了,当下他就学佛,当下他就「得阿那含」,他把狂妄心一歇,这就证了三果的圣人住,你看这个佛法说容易有多容易,然而这还叫小乘,佛还让阿难修大乘,「于我法中,成精进林」,摩登伽女她在佛法之中成道,这是说不但她一人,得道的人很多,都是精进而成的,多的如树林子那么多,都沾着佛法的好处了,「爱河干枯」,就是世间上的贪爱像大河似的,容易把人淹死,淹人的灵性,亲爱像大河似的不容易过得去,已经干枯了,没有爱水了,「令汝解脱」,这是佛对着阿难说,他把你们解散了,才把你才救出来。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世间上有两种苦:一个是憎恶心—从心里厌烦你、一个是亲爱的心,这两种是最苦不过,在这里不能说一切都做到,总要减轻,这就叫修行;去憎恶心,你不要与这个人不对就起瞋恨,和这个人好,就亲爱的离不开,这都不对,这叫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摩登伽是个不正当的女子,「由神咒力」,由佛说神咒的力量,连阿难与他都救出来了,「销其爱欲」,把这个爱欲的心给他销了,「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他就是佛法之中一个明心见性的好比丘尼了,立刻就转凡成圣了,证圣果了,这佛法你要有真心,真能放得下,就是这么超近,「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罗睺罗的母亲就是佛的夫人,名叫耶输陀罗,这说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转邪归正的名字,成了修行有名的人了,「同悟宿因」,这时候她与耶输陀罗都醒悟了,都开了神通了,多生多世所做的事情都知道了,「知历世因」,历代世世的因果报应都知道了,「贪爱为苦」,都醒悟了有贪心、有爱心是最苦的,「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把一念贪爱的心放下,拿这一念清净心熏修,前事不思后事不想,这就是修无漏善,你要是想善想恶都不对,你要能这样修就叫无漏善,不再堕落世间,超出三界了,「或得出缠」,出缠是成小乘圣人,「或蒙受记」,大乘的菩萨蒙佛给他授记将来作佛,「如何自欺,尚留观听」,佛说阿难这时候都着在言语上、听闻上观听的这种心你还没歇下去。 求最上乘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这段文是佛指示阿难不生不灭为本修的因,起妙三观门,当文中是阿难启请,上来佛把摩登伽女及耶输陀罗的因缘果报,已经都…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