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杀、因愚痴就邪淫,「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你要断一边,没有因就没有缘了,没有缘这个因也就没有用了,「则汝心中」,就是你的心里头,「演若达多,在性自歇,歇即菩提」,演若达多就是你心里的狂妄,你把心中的狂妄若是歇下去,那就是觉悟了菩提佛果,就在自己有无果决的心,「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说到这里,佛叹惜人自己不承认自己,「胜净明心」,这上边说「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菩提从哪里来的?由「胜净明心」,胜净,这个净胜过一切,不能污染,怎么叫胜净?外边有可亲、可爱、可厌烦的都不理会,你要有亲爱的事情也就染了、有烦恼的事情也就染了,这个净要胜,胜一切的境就行了,就没有一切的污染了,「胜净明心」就是一个明白,不要糊涂,「本周法界」,你别把自己看轻了,就是我们人人的这个知觉的心,要把虚妄的事情要撂下,根本上周遍法界,要是不明白,糊涂了,也是周遍法界,自己不承认!这个性理无边,这个是本有的,人人的天性,自己不认得自己啊,「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这不是从人怎么用力量、怎么修炼、怎么受苦得来的,不是那个事情!看佛说的这话有多么果决、有多么干净,「不从人得」,是本来的,不是人去得来的,还得用力气,「何籍劬劳」,用力的劳苦,「肯綮修证」,是劳筋动骨的修证,都用不着这个,因什么?是个现成的,随着佛又给他说一个现成的道理。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佛说一个比喻,「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有一个人在自己的衣里有一个如意珠,或是父母给他的,或是亲戚朋友给他的,让他保存,「不自觉知」,他自己不知道有个如意珠,「穷露他方,乞食驰走」,穷得无聊,向他方乞食,东走西走为的是讨饭吃,「虽实贫穷」,虽然是实实在在贫穷。「珠不曾失」,这个如意宝珠还在身上,他不知道,「忽有智者」,忽然有一个有智慧的人看出来了,或者是给他拴珠的人看出来了,比如这个意思,「指示其珠」,告诉他身上有个无价宝珠,你自己怎么还讨饭吃,「所愿从心」,你愿意得什么有什么、你愿意用什么有什么,「致大饶富」,可以致大饶富,饶富是很大的财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拿这个比喻发财致富,想成佛都行!如意宝珠是什么?是人的佛性!自己不承认,你要慢慢的细心承认了,当下就是!不用费事,劳筋动骨、费力气,一点力气也不用费,本有的!这个如意珠你想怎么的就怎么的,所以想苦有苦、想乐有乐,谁还愿意想苦?总想乐事,想乐事你永远的安乐。
开释迷闷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也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这一段文是阿难尊者有疑惑问佛,这是个疑问,「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阿难疑惑佛上来说过,因缘这是随时活动的一个名词,这不是究竟的佛法,前边佛就驳过他,阿难心里头仍然放不下,今天到这个时候他一看,旁人说的这个道理,佛都给他解释清了,这一宗事情心里头放不下,是什么?就说因缘不是究竟的佛法,这是活动的一个名词,阿难以为因缘就是佛法,所以就儱侗了,阿难在法会大众中要问话,必得先要顶礼,佛在上边坐着,顶完礼站起来对佛表白,说「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三缘就是世间人做的杀、盗、淫,三因就是贪心、瞋心、痴心,有这三种心就容易做三种缘,做出来就是杀、盗、淫。佛说三缘断故,三因就不生了,外边没有杀、盗、淫,心里自然的贪、瞋、痴就少了,一点点就销灭了、就不生了,贪心生盗心、瞋恨心生杀业、愚痴心生就是世间上邪淫的人,这是修行的法子,人要想修行先从根本上入手就去贪、瞋、痴,外边的三缘更不应当做了,「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是佛自己亲自说的,这是修行最要紧的地方,狂妄心歇下来就是佛心,上哪里去找佛心去?哪个地方去找佛呢?就怕人或轻或重多少都有一点,一有不对,瞋恨心就起来了,有智慧的人觉得不对,当时就销了,要没有智慧、没有研究佛法、不会修行,这瞋心就越养越大,大来大去就要杀人,那是一点也不错!贪、瞋、痴的心要是断了,从根本上做恶的根就断,这个人心里头要没有一点规矩,就像疯狂的人,随便乱想、随便乱做,「心中达多,狂性自歇」,狂妄的性自己不想歇都会歇下,心里头没有贪瞋痴了,哪还有是非心呢?狂性自己要歇下,歇下来就是菩提佛心,我们人在世界上自己都不觉悟,觉悟世间法,修行清净心的法子不用了,所以人心就狂妄了,你上哪里找佛心?全在歇上,「歇即菩提」,歇下!这菩提的心就是佛心,成佛是心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歇下去就是菩提心,「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这句话是阿难对佛先说的,说佛法不在因缘上,因缘本来是个动词,阿难所以对佛说,什么事也是因缘,「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佛自己不赞扬因缘,这里的因缘是从佛嘴里说出来的,说什么「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有因有缘,这不是佛说的吗?阿难拿因缘就当佛法了,这是他错的地方,皎就是亮亮光光的、明明白白的,这是佛说的,自己不承认是究竟的佛法,「云何如来,顿弃因缘?」说斗然间把因缘两个字放弃了,这是我早先跟佛学的。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阿难说我也是听佛说因缘法开的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又对世尊说,不是我一个人知道,佛常说这个道理,此义何独我阿难这般年轻有学的声闻,佛三十岁成道,阿难才出生,在法会里头也是阿难是最年轻有学问的声闻,还有没学的还得学,普通说,有学问、没学问在佛法里头叫有学,就是求学的时候,求了学然后你好修行,不求学你怎么会修行。这地方就比较说了,说此义就是因缘中用不中用的这个义理,我们都是中用的,此义不独我们听佛讲过,我还有多少没学的,还得要学,怎么叫声闻呢?不能自己识得本心、见自本性,修行人讲明心见性,明白了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天性。根性来的顿,初学的人必得给他说法,他拿耳朵听见,这才叫佛法;你要在禅宗里头,不一定在说话上,一举一动都是佛法,那更不明白了,你说他还不明白,必得说法他才明白,所以这叫有学的声闻,到无学就绝学了,绝学就是没有忧愁了、心里一点妄想心也没有了。修行的法没有什会特别的巧法子,就是心里起妄想,大家要知道,哪有巧法子?哪个人心里没有妄想,轻重之说,若能每天去点妄想,别说每天,每月每年能去点妄想,这就是最好的事情,这都叫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法没有什么稀奇!「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比我高多少倍的都听见因缘法,佛为什么顿然间把因缘弃舍了?「今此会中」,这就举出法会之中有名望的「大目犍连」,俗语有说,目连僧救母,这是佛的有名的大弟子,「及舍利弗,须菩提等」,这都是有名的大弟子,这三位早先是外道的修行人,后来皈依佛,他早先「从老梵志」,是印度婆罗门,那是最高上的、最尊贵的一个教门,这三位原来都是婆罗门的人,因为听到佛的道理真实,才丢了婆罗门跟随佛学,这名字叫老梵志,他怎么叫老梵志?这都是老修行,梵志当清净讲,他立的志向都是清净的,心里一点贪、瞋、痴都没有,他是从外道「闻佛因缘」,他们闻听佛说的因缘法,「发心开悟」,他们是因为听见佛说因缘,心才开悟,「得成无漏」,人没有妄想,就不漏落在世间上受苦,是永远得大安乐,「今说菩提不从因缘」,佛早先教我们从因缘上修行,现今又说菩提佛果不从因缘了,菩提佛果是成佛的法门,「楞严经」是最上的大法,佛说完「楞严经」就说「般若经」,说完「般若经」,就说「法华经」,再说「涅槃经」,说完了就入涅了。阿难尊者因佛说的话心中不服,他特意请教佛,说是要不从因缘法入手,怎么修行呢?「则王舍城拘舍梨等」,说王舍城有个外道叫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他们说自然法成第一义,佛说成佛的法为第一义,从因缘上起,因缘和自然是相反的,因缘是有因由、有助缘,这个事情才能成,自然是不用造作,自然就成道。有这么一种外道叫自然外道,他的头目人叫拘舍梨,佛说证菩提佛果不从因缘,那么就等于王舍城里的外道拘舍梨等,那些人说的自然,不用修行就成第一义了,阿难请教佛,说到这里把他的理由说完了,「惟垂大悲,开发迷闷」,惟望我佛可怜我们,开导我们发明这个道理,除去我们心里的迷闷,阿难尊者把请教的意思说完了。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佛对阿难尊者解释这个意思,「即如城中演若达多」,说阿难比如城中有一个发狂的人,名叫演若达多,你们都知道,他因照镜子,不见自己的头,到处找头,我说不用因缘的比喻,就如城中这个人,「狂性因缘」,他无故的发狂,「若得灭除」,要是一销灭了,「则不狂性,自然而出」,不狂的这个性自然的就出来了,「因缘自然,理穷于是」,你说的因缘自然的理,到此为止,这因缘和自然就是…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